1月8日,是原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朱育理同志逝世一周年紀念日。一年前的今日,朱育理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在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1993年6月26日~1999年7月1日),因為朱育理和他的同事們載入史冊的工作,而被稱為「一個時代」。是朱育理和他的同事們,開創了中國航空工業由政府職能部門向企業轉型的新時代,這個名字已經深深鐫刻在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豐碑上。
朱育理擔任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期間,是我國國有企業處於最困難的一個時期,也是中國航空工業部由政府職能部門轉為特大型企業的轉型期。
在總公司成立大會上,朱育理手裡捧著兩個證書,一個是由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親筆籤署的委任狀:任命朱育理同志為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總經理;一個是由時任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劉敏學頒發的工商企業營業執照。朱育理說:「這個營業執照與個體戶擺攤的營業執照大小一樣,但我覺得,右手拿的營業執照比正部級總經理的任命書分量要重得多,因為我們今天就集體下海了,我們從今天開始就要進入市場了。」
從上任伊始,朱育理就和黨組同志一起研究怎麼搞好航空工業,並很快形成了一套思路。從總公司成立到後來拆分為中國一航和中航二集團,朱育理走完了中航總的一個完整的歷程,在不斷的摸索中,為中國航空工業的市場化打通了一條開山之路。
他提議並組織制定了「科技興業」的戰略思想,「突出主體、加強兩翼、發展經濟、振興航空」的指導方針和三大兩高(大集團、大產品、大商貿,高科技、高效益)的發展戰略;組織制定了「航空工業騰飛計劃」,以為期10年的滾動計劃統領全行業航空產品、非航空產品、三產的發展;提出「控股公司試點方案」報請國務院批准;擬以資產為紐帶,對全行業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體制結構、資產結構、人才結構和治理結構等進行改革與調整;實施了「航空凝聚力工程」,以統領全行業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實際、思路清晰的航空工業發展思路。
正確而清晰的思路,帶來了不俗的成績。
航空產品研製生產取得重大進展。航空武器裝備研製實現了更新換代。批生產完成了軍用飛機、發動機和戰術飛彈的生產任務。民用飛機方面,運7、運8、農5、運12等取得很大進展。在國際合作方面,組織領導了某型飛機生產的對外談判、籤約,組織領導了AE-100支線客機的立項(由於種種原因未能付諸實施)。這些項目的引進和生產,對提高航空工業的設計、製造能力,增強部隊的作戰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朱育理擔任新型戰機行政總指揮,花費極大的精力,該型戰機於1998年底實現了首飛,此後成為我國空軍的主戰飛機,壯大了空軍的戰鬥能力。
民品和市場營銷取得明顯突破。大力推進了「軍轉民」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形成了以微型汽車、微型汽車發動機、摩託車、空調壓縮機、紡織機械等一大批支柱民品產業。
科技、質量工作進一步加強。「八五」期間取得45項重大科研成果,標誌著我國突破和掌握了第三代戰鬥機的主要關鍵技術,大部分已應用於型號研製和改進改型;「九五」預研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提出了「重視質量、一票否決、文明生產、企業文化」等思路,在全行業樹立了「質量立業」思想,100多個單位獲IS09000質量體系認證,連續5年在國防科技工業系統處於領先水平。
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朱育理擔任總經理的時候,就提出進行控股公司試點,他說,試點的主要目的是要以資產為紐帶,以產品為龍頭,對航空工業進行大力度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該試點方案1998年獲國務院批准。雖然由於航空工業的體制又面臨一次新的變革的原因,而未付諸實施,但在此期間,中國航空工業還是有4家公司上市。1993年6月,飛亞達在深交所掛牌上市;1994年9月,深南光在深交所上市;1995年3月,生產銷售液晶顯示器(LCD)及其模塊等電子產品的深天馬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1997年9月,航空工業第一支H股深圳中航實業在香港聯交所上市。這些探索,都為中國航空工業的市場化改革開了先河,成為後繼者的一筆財富。朱育理還在總公司設立了總會計師制度,加強了財務管理,對後來航空企事業單位改革起到了先導和啟迪作用。
朱育理推動企事業單位基本完成軍民分線和一分為三的結構調整,啟動了以建設機載五大中心為目標的機載企業調整。推進現代企業制度試點,有24個單位完成集團公司模式和國有獨資公司模式的改造。接手中航總總經理一職時,我國國有企業正處於最困難的時候,朱育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減員增效、下崗分流、鼓勵兼併、規範破產,實施再就業工程」的要求,組織推動了航空工業系統實施大力度的改革,妥善處理了一批困難企業,特別是三線困難企業職工安置問題,推進了工作的開展。
朱育理還在行業內率先組織實施了「航空凝聚力工程」,使精神文明建設系統地、全面地加強,並取得顯著成效。針對大多數單位班子年齡老化的問題,把選拔年輕幹部放在突出的位置來抓,選拔了一大批優秀的年輕領導幹部,基本實現了「五四三」梯次結構。
總公司期間,航空工業在市場經濟的挑戰中保持了較快發展,全行業經濟實力持續增強。幾年內,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549億元,年均遞增20%;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29億元,平均遞增17%。共實現利稅60多億元。另外還成功地參與舉辦了1996、1998年的珠海航展,舉辦了兩次世界華人航空研討會,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時,在香港又成功舉辦了中國航空工業成就展,這一次次的活動,擴大了中國航空工業在全球的影響。
從朱育理和他的同事們開始,中國航空工業開始經歷市場的洗禮,也在市場的風浪中逐步做強做大。
如今,「十三五」收官,航空工業經營、管理、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航空裝備實現了從三代到四代、從機械化向信息化、從陸基向海基、從中小型到大型、從跟蹤發展到自主創新的全方位跨越。航空工業的發展沒有辜負朱育理同志的傾心奉獻。
航空工業開啟了「十四五」建設航空強國的新徵程,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已經開始實施,航空工業肩負著從管資產向管資本的改革挑戰。朱育理同志敢於先行先試、敢於改革拓展的精神,將永遠是航空工業繼續前行的力量和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