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看這裡看這裡——
中國教育電視臺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中國家庭報社共同打造的健康類科普節目《健康公開課》 12月8日起上線啦!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蔓延,舉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疫情,那麼作為「抗疫」的一員,我們應當如何在生活中多多儲備健康知識、為幸福生活保駕護航呢?《健康公開課》首批18期健康類科普節目,從廣大青少年朋友最最關注的角度出發,在觀看節目的同時能夠「懂防疫、會急救、學養生、抗疾病」,還等什麼?搬好小板凳,趕緊學起來吧!
12月22日晚21:30 鎖定CETV1
《青春叛逆期,如何應對》
本集梗概
"青春期的孩子突然像變了個人一樣,你說東他向西,叛逆心極大",我們經常聽到周圍很多做父母的說這樣一句話。讓父母困惑的是,以前聽話乖巧的孩子怎麼了?什麼原因導致孩子的這種突然轉變?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孩子的這種逆反偏激的心理和行為很嚴重,並不是個案。節目中,北京中醫醫院原副院長王國瑋主任醫師、紀錄片《鏡子》導演盧釗凱,他們將和我們一起深度探討關於青春叛逆期的相關話題。從不同層次的需求來分析青春叛逆期孩子的種種表現?
本期特邀嘉賓:王國瑋、盧釗凱
《中醫養肺有妙招》
本集亮點
青少年叛逆行為,呈現出一些共同的特點:
1、年齡特點:14歲左右是青少年叛逆行為的高峰年齡。
2、性別特點:具有反叛性格的學生當中,男生多於女生。
3、教育特點: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要比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更加反叛。
4、誘因特點:主要表現在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激烈對抗。
5、行為特點:反叛的青少年大多不計較行為後果,做出某些十分極端的事情。
處於人生十字路口的他們,究竟向左向右?由於升學、人際關係等壓力的增大,處在青春期的學生心理發生變化,如果沒有對其進行適當引導,孩子很容易在認知、理解、運用等環節產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礙,尤其在一些非正常的外界因素影響下,往往會激發他們潛意識的反抗,刺激他們對外界採取抗拒行為,形成逆反心理。
解析原因:青少年生理變化導致心理變化。
有人說孩子之所以有叛逆的現象,和他們急速的生理變化有關,這種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生理變化真的會導致心理變化嗎?進入青春期,獨立心、自尊心空前的強烈,飛速變化的身體也經歷了一系列生理變化:月經初潮、遺精等,讓青春期孩子產生困擾,出現自卑,不安,焦慮、叛逆等心理衛生問題。
據調查顯示,由於現今孩子所處環境較其父母所處環境複雜得多,所以他們的青春叛逆期比其父母早到1-2年,也承受了更多的壓力。所以當孩子有些"叛逆"時,家長不必過於擔心,要理解孩子,注意調整教育方法。
深層探源:孩子的問題大多都是家庭的問題。
父母關係不和,家庭破裂,住房擁擠,童年與父母分離、受虐待等不良因素均可能作為叛逆存在的原因。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為什麼難管教?要知道原因,家長還需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了解他們到底在想什麼。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由於生理變化引發心理變化,他們遇事開始思考,形成並不成熟的主見,對父母的話開始懷疑。而父母在權威動搖後,一時難以適應,又不願降低身價、調整教育方法去面對孩子,對此,孩子便心生抗拒,讓家長覺得難以調教。
網上有一個熱帖叫「媽媽寫給青春叛逆期兒子的一封信」,引起了很多網友的熱烈討論。良好的溝通,是避免孩子倔強、固執、任性的有效辦法。那麼,如何才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面對這些處在十字路口的孩子,家長的教育要更加耐心、細心和用心。在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個理論與青春叛逆期有無聯繫?能否從不同層次的需求來分析青春叛逆期孩子的種種表現?聽嘉賓講述背後的原因。
《青春叛逆期,如何應對》
給家長的建議
家長應辯證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該階段是孩子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個性和創造性都恣意升騰,侍機張揚;同時,由於孩子身心發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們形成的諸多想法並不成熟甚至偏激,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確引導孩子。但在現實的教育中,一些家長卻很容易陷入教育兩極分化的誤區。孩子進入叛逆期後,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尊重。所以,家長要注意對他們放下身姿學會傾聽,以孩子的立場思考和處理問題,以幫助孩子順利過渡青春叛逆期。
原標題:《健康公開課 | 青春叛逆期,如何應對? 12月22日晚21:30 鎖定CETV1》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