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家寄予厚望的丁輝,最終還是被淘汰了,成為了最早被淘汰的實習生之一。
有人說,丁輝一走,這個節目在自己心裡就已經結束了。
丁輝一直是節目中受大家關注最多的一個,因為他的經歷,也確實照射出了很多普通人的影子。
普通二本大學畢業,做過銷售,裸辭去考華東政法大學的法碩,之後又裸辭來到國內頂尖律師事務所君合面試。
按照當時面試官的話來說,丁輝的人生經歷幾乎每時每刻都是在背水一戰,不給自己任何退路,現實是他恰恰也沒有退路可以選。
相比於節目中的其它面試者,剛上班就開保時捷卡宴,全身斯坦福的周邊,國內外名牌大學畢業。
作為一個普通二本學校出身,91年的丁輝,恐怕自己的優勢也只有比這些剛剛出學校的稚嫩學生多了一點成熟,多了一點社會經驗,懂了一點人情世故。
在面試官的眼裡,在一群都是精英的競爭環境裡面,丁輝的起點比別人都矮一截,即使後面用努力考上國內法律最好的學校:華東政法大學,但是也依舊沒有贏得他們的青睞。
相反,那些一上來就是斯坦福等名牌大學的實習生,面試官口中就會說:「很好,這就是我們想要的人。」
似乎職場的一個真相就是,因為你的起點低,你的努力就會被看不見。
即使你的努力得到了認同,依舊不會是他們心裡的最佳人選。
很明顯的表現在實習生們的一場辯論賽上,丁輝的表現很出色,法條引用恰當,辯論有理有據,贏得在場帶教老師的表揚,但是即使是這樣,那一場的最佳辯手依然不是丁輝。
他們給出的理由是:「丁輝你是有經驗的,你現在的表現很出色,但是回到四五年前,你會不會表現和坐在你面前的這些實習生一樣出色呢?」
因為丁輝是91年的,是所有實習生裡面最大的一個,在職場上相比於其他實習有更多的職業經驗和人生經歷,這也是為什麼當君合的合伙人進辦公室看實習生,只有丁輝一個人會主動站起來和老闆說話的原因。
幾年的職場經歷,足以讓丁輝這樣一個擅長背水一戰的人,懂得職場上應該有的尊重和禮儀,這是年紀大的好處,這是經歷和經驗帶給自己的好處,而這些恰恰是那些實習生所沒有的。
君合人事曹主任和斯坦福畢業生王驍的一次約談,一針見血。
「國際關係學院的本科,北京師範大學的碩士,斯坦福的法學碩士,好的學歷只是你入行的一個門檻,一個敲門磚。」
「君合需要踏踏實實做業務的人,你做事不夠踏實,律師這個職業來不得半點浮誇,不能夠心浮氣傲,你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好。」
「即使你是君合想要的人,如果培養起來太困難的話,也可能依舊會放棄。」
你看,丁輝和王驍兩個的待遇其實就是職場殘酷一面的體現,丁輝出身平凡,努力上進,做事踏實,靠後天努力去改變自己的職業生涯和人生道路,每一次選擇都是背水一戰,沒有任何退路可言。
在我們看來這樣的勵志人生,沒有得到面試官的認同和青睞。
王驍擁有名校學歷的光環,英語口頭表達能力強,見多識廣,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自身優越感太強,看不見別人,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一上來就是一副高學歷知識分子的優越感,工作牌的吊帶,水杯,等印有斯坦福的字樣,心浮氣躁,做事不踏實,不尊重對手。
從實習中的表現來看,其實大家也看得出來,王驍和的老練和沉穩的丁輝相差很遠,但是君合依舊給了他機會,讓丁輝先走了。
雖然王驍能力並不差,但是相比於丁輝,其實王驍的職業生涯和人生經歷,就是一副標準的精英家庭的成長路徑,沒有大起大落,一路都是走在的別人的前面,其實和多數人的距離很遠。
而每次都是背水一戰的丁輝,這樣後來居上,靠努力人生逆襲的例子,更能走進大家的內心,丁輝就是無數普通人一面鏡子。
君合的人認為丁輝太過於計較得失,很在意去和留,可能在君合的人看來,丁輝有點用力過猛,但是對每一個想靠自己努力改變命運,突破階層的人來說,作為一個29歲的男人,不在意得與失幾乎是不可能的。
他是所有實習生中年齡最大的一個,身上的壓力和焦慮是成倍增加的,做到和其它實習生一樣心態,其實就已經失去了競爭力。
而且正是因為年齡大,有一定律所經驗,邏輯能力,社會經驗和推理能力,君合對於丁輝的要求也水漲船高,最佳辯手沒有給他,不是倒數第一就是倒數第二。
在我們看來丁輝這些是他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在君合的人看來,這些只是對丁輝要求高於其他人的一個理由罷了。
他們或許看不到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從低處走向高處的艱難,或許他們也沒有那樣每一次都是背水一戰的人生經歷可以感同身受。
他們不在意的努力,或許是我們很多人需要一輩子去達成的。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丁輝的淘汰,能讓這麼多的網友為她打抱不平。
生活中沒有那麼的多的逆襲,失敗是一種常態,努力有的時候也會被大家看不見,經驗和能力某種程度上不是自己的優勢,而是對自己高標準的一個臺階。
大家都說從丁輝的身上看到了太多太多和普通人相似的影子,在丁輝離開之前,史律師也坦然丁輝對於大眾來說是一個很勵志的例子,他本身就能影響很多人。
但是丁輝的遭遇又讓大家一次一次覺得普通人不管再怎麼努力去突破自己的階級,去突破自己的能力邊界,職場的現實總會給自己當頭一棒,讓自己從理想的夢中醒來。
很多人都看著丁輝的遭遇,問出了在這個學歷一刀切的時代,努力真的還有用嗎?
我們肯定丁輝努力的同時,也要看到他作為29歲一名職場老手不應該犯的錯誤,粗心大意,狀態時好時壞,這些都不應該是一個有過經驗和閱歷的人應該有的表現。
我們不能把丁輝被淘汰這樣的事情,最終扣到努力到底有沒有用的頭上去,因為這個律所裡裡的每一位實習生都很努力,丁輝一直幫忙的小師妹朱一暄一有問題就會問丁輝,有的人多加班到凌晨才休息,大家都在努力拼命向前走。
只是對於多數人來說,丁輝的經歷能讓大家更有同理心,覺得他就是現在的自己,自然也會對丁輝有一定的高期待,這是人的本性。
我們自然認同丁輝從一個二本學校到華東是師範大學華麗轉身所做出的努力,這也是可能很多寒門子弟和普通人希望自己走的路,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一次律師實習資格的喪失,就認為努力沒有用。
如果沒有丁輝的一次次裸辭和背水一戰,他可能連面試君合實習生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不要站在制高點上看問題,總覺得丁輝走了,映射到自己身上就是努力沒有用的現實。
就像丁輝被淘汰的時候自己說的:
「不管怎麼樣,我一定會把這個職業堅持到底。」
一次的失敗,一次的得失,並不能代表什麼,有了這樣的經歷,丁輝未來的路一定會走得更遠,這僅僅是一次開始而已。
有了這一次的經歷,丁輝未來的路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