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有關中國的幾次海上發射成為了外界關注的熱點,先是周一各方報導的中國東部上空「不明天象」被推測為新型的「巨浪3」潛射洲際彈道飛彈的發射試驗;再是周三,我國在黃海海域使用長徵11號運載火箭,成功完成了我國首次海上航天發射。在這兩次對中國都相當重要的發射背後,都體現了同一代至關重要的洲際飛彈的身影。
與此同時,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圍繞「福特」級航母的未來走向,美國國會也在美國總統之後「突然發難」,暴露出美國海軍在新一代裝備發展上和美國政府高層之間認識之間的「脫節」困擾。
新火箭背後的老型號
本周,多家媒體都報導了中國東部上空出現的「不明天象」,這種因為各類航天發射而產生的景象在如今的中國雖然說不上是家常便飯,但在中國航天發射越來越頻繁的當下,「不明天象」十有七八就是我軍「大殺器」的概念已經慢慢形成,既然這次天象來自海濱,那麼其發射地點就應該來自海上,於是潛射彈道飛彈的推測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而本周三發射的長徵11號運載火箭,也因為其與東風31洲際彈道飛彈一樣的冷發射形式,讓人們從他身上看到了中國戰略核武器的影子。
長徵11號運載火箭的冷發射方式非常的彈道飛彈
從技術上說,無論是「巨浪3」未來計劃替換的「巨浪2」,還是這次在海上成功實現首次發射的長徵11號運載火箭,二者的技術基礎都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的東風31洲際飛彈項目上,而在東風31與巨浪2這一對孿生兄弟身上,「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也許是最說不清楚的。
在中國航天工業的歷史上,巨浪2的名稱是要比東風31出現更早的。早在1976年10月,巨浪2潛地固體飛彈就已經正式立項研製,當時這款飛彈規劃的三級固體發動機方案以及發動機直徑的設定已經和後來的東風31完全一致,不過同一時期的地地彈道飛彈規劃還停留在東風22號液體洲際彈道飛彈和東風23號固體遠程彈道飛彈上,並沒有東風31號的影子。
東風31洲際飛彈直到1999年才首次公開亮相
巨浪2在這樣的環境裡獨自研製,並在80年代初先後完成了該型飛彈三級發動機的試車工作,直到1984年末、1985年初航天工業部調整了戰略飛彈的項目安排,並在1986年論證了「陸海兼顧、技術共用」的飛彈方案之後,東風31號才作為以巨浪2為技術基礎的陸基洲際飛彈項目正式展開論證和相關研製。
在此之後,巨浪2號的相關研製逐步暫停,研究力量則轉入了東風31號彈道飛彈的研製之中,直到1999年該彈取得了關鍵性進展,實現首次試射之後,巨浪2才再次獲得繼續發展的機會。
東風31的入役也是21世紀的事情了
事後證明,雖然我國在80年代就取得了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技術的突破性進展,但在整個90年代國防工業投入有限的情況下,要在短時間將東風31變成一款成熟可靠的戰略飛彈並不容易。
東風31飛彈直到2000年以後才實現了正式定型與交付使用,巨浪2作為我國研製的首款潛射洲際彈道飛彈,則面臨了更多此前從未遇到過的技術難題,在東風31技術已經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後者還遇到了發射失敗的問題,導致該彈直到2015年前後才正式裝備解放軍使用。
巨浪2飛彈的試射也經歷了不少坎坷
巨浪2的服役讓中國的水下戰略核力量首次具備了實際的和威懾力,而其後續型號的研製也很快展開。在最近兩次中國的潛射彈道飛彈發射試驗中,由於美國媒體將其稱為「巨浪3」,有關中國新一代潛射戰略飛彈的討論也就接踵而來。
對於一款武器裝備而言,名稱也許是改變起來最為容易的,在研製的不同階段使用不同稱呼的情況在我軍中相當常見,因此糾結於這款武器的具體名稱在這時候並無必要,相比之下,這款飛彈的研製目的與發展之處更加值得關注。
在當代先進的戰略飛彈系統的研製中,飛彈本身所受到的限制中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其面對的載具——這不僅包括地下飛彈發射井的尺寸,多軸飛彈運輸-起豎-發射車的長寬和載重,也包括戰略核潛艇上飛彈發射系統的大小。
在這些因素中,戰略飛彈核潛艇因為造價高、結構複雜且更改難度大,一旦建成就極難更改。冷戰時期,蘇聯海軍為了提升本國潛射彈道飛彈的性能,先後研製了多型潛射彈道飛彈,而由於每一型新飛彈的長度都比老型號長,蘇聯海軍不得不耗費巨資連續建造了667型、667B型、667BD型、667BDR型和667BDRM型等多款數十艘核潛艇,以適應不斷更新的飛彈型號。
667系列戰略飛彈核潛艇的「龜背」越造越大,越修越高,也成了蘇聯海軍的吞金巨獸
當代的中國海軍核潛艇建設顯然沒有冷戰高峰期那麼瘋狂,東風41作為解放軍新一代重型機動戰略飛彈,其長度和直徑都比東風31系列有了增加,不可能在現有的094型核潛艇上使用。
在5艘094型建成服役沒多久的情況下,如今既然要研製和換裝「巨浪3」,顯然不可能如外界所說直接「量體裁衣」專門研製所謂的096型戰略飛彈核潛艇,而要讓這型新飛彈能夠適應094型核潛艇的尺寸範圍,以便在其研製成功後取代現役的「巨浪2」型戰略飛彈,成為中國水下戰略核威懾的核心武器。
這也就給「巨浪3」型彈道飛彈的研製設下了一個基本前提:其整體尺寸基本要控制在「巨浪2」的水平上,而性能則要較後者又明顯的提升。
東風41的體積和巨浪2差距太大,對核潛艇的適裝性並不友好
目前在介紹「巨浪3」的可能改進之處時,外界紛紛猜測要麼該彈會引入高超音速彈頭以大幅增強突防能力,要麼會增加飛彈攜帶分飛彈頭的數量或者當量,這兩種推測都是基於「巨浪3」是「東風41」水下發射型號的基本判斷做出的。不過若是「巨浪3」在尺寸上基本和「巨浪2」接近,則該型飛彈在彈頭部分的空間和投擲重量提升有限的情況下,飛彈性能提升中最重要的,很可能就是飛彈的最大射程。
「巨浪2」彈道飛彈作為中國第一款用於執行戰備值班的洲際飛彈,其與094型核潛艇組成的艇-彈搭配在當代中國海軍的作戰運用想定中卻存在一些尷尬:由於094型核潛艇的水下隱蔽性和生存能力距離世界先進的戰略彈道飛彈核潛艇還有一定的差距,從提升戰略彈道飛彈核潛艇生存性和隱蔽性的角度考慮,中國海軍選擇在南海構築堡壘海域保護094型核潛艇進行巡航,而非讓他們「獨闖大洋」。
「巨浪2」彈道飛彈的最大射程雖然接近8000公裡,卻無法讓094型核潛艇在堡壘海域攻擊美國本土。這樣的矛盾導致094型核潛艇在使用中被迫在兩種矛盾的情況中糾結:要麼躲在堡壘海域裡無法充分發揮核威懾力,要麼為了威懾力冒險深入一二島鏈之間水域。
由於中國水下艦隊整體力量與美國的差異,094型核潛艇獨闖大洋並不安全
基於這樣的考慮,「巨浪3」彈道飛彈在「巨浪2」的基礎上增大的射程對於這款飛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並非單純性能指標上的增長,而是094型核潛艇未來能夠形成有效核威懾能力,而非只具備「理論上的作戰能力」的關鍵。
如果按照飛彈從中國南海發射,則巨浪3至少需要11000公裡以上的射程。對於中國海軍而言,當年092型核潛艇能夠發射飛彈卻沒有形成實際可靠核威懾能力的慘痛記憶之下,把094型的戰略核威懾能力真正落到實處,毫無疑問是對這幾年海軍水下核力量建設付出的最好答卷。
核航母的「焦慮症」
除了之前川普反覆糾結想要把「福特」號上的電磁彈射器換成傳統的蒸汽彈射器之外,「福特」級航母在本周又受到了來自國會的麻煩:一名眾議院軍委員會成員6月3日在媒體吹風會上說,除非美國海軍能證明第二艘「福特」級航母「甘迺迪」號能部署F-35C戰鬥機,不然國會將要求美國海軍不得強行接收「甘迺迪」號航母。
正在建造中的「甘迺迪」號航母
由於美國在國內法中規定了美國海軍必須有11艘航母的規模,因此目前美國海軍的航母數量某種程度上屬於「在違法的邊緣試探」。
2012年美國海軍退役「企業」號的時候,由於「福特」號當時還在進行最後的舾裝工作,美國海軍實際上只剩下10艘現役航空母艦,美國國會不得已授予美軍為其13個月的豁免權,讓美國海軍能夠在「福特」號服役前不至於違法。
不過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即使「福特」號服役了,美國海軍所謂11艘現役航母的裡也只有10艘能執行日常的巡邏任務——「福特」號在2013年服役後,進行了長時間的試航、試驗以及船塢內的返修,至今仍然沒有執行過戰備任務。
雖說是「好事多磨」,這福特號磨得也太久了……
當然比起「福特」號上的種種麻煩事兒來說,「甘迺迪」號目前都沒有下水,所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也大抵都只能算得上是「遠慮」,不過該艦在無法部署F-35C上遇到的問題,也反映出美軍在不少新裝備採購和研製中遇到的問題和窘境。
儘管美國海軍在研製航空母艦上想來追求穩步前進,在應用新技術領域慎之又慎,在研製和建造「福特」級時也放棄了最初「腦洞大開」的那些顛覆性的航母方案,回歸美式大甲板航空母艦的整體設計,但在該艦運用新技術的幾個方向上還是遭遇了不少問題。從核動力系統的維修時間比預期要長,到電磁彈射器的故障率比設計要高得多,都顯示出這款全新航母各種子系統上的不成熟。
連彈藥升降機這樣看起來簡單的東西都一波三折
從技術的發展角度看,無論是全新的核反應堆還是電磁彈射器,從產品投入使用到完全成熟都需要相當的時間,在這期間出現的各種技術不成熟、人員訓練不足、配件供應不暢產生的問題原本都是正常情況,美軍的正常處理方式都應該是增加相關領域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儘快摸索出解決相關問題的方法,同時平穩度過這段新裝備服役之初的不適應。
但是美國海軍在「福特」級上卻沒法完全獲得類似的條件。由於「福特」號的故障和維修延期,導致該艦的總成本已經超過了130億美元,而這一超支也給「甘迺迪」這樣的後續艦帶來了麻煩。
這邊是第三艘「企業」號都開工了,這邊首制艦還沒利索呢
為了避免項目超支,美國國會去年在《國防授權法案》中規定了福特級航母110億美元的「成本上限」 ,試圖控制該級後續艦的成本上漲,但建造中遇到的問題並不會因此自動解決,造船廠和海軍只能和國會玩起了「數字遊戲」,即將預算花光,同時儘可能地完成建造工作,而諸如部署F-35C所需相關的後勤設備這樣需要額外花錢的設備則暫時「缺位」,等待海軍接收該艦之後,在其他年份再將相關裝備進行補充。
這種套路並不少見,美軍自己也是輕車熟路
類似的做法在很多國家都曾經出現過,比如英國皇家海軍當年在建造45型驅逐艦時,好幾艘艦上的「密集陣」系統在服役之時就沒有安裝,而等到服役一段時間後,才在接收進廠維護的時候進行了改進,泰國海軍的F25T「納來頌恩」號護衛艦更是「缺裝」了艦艏的垂直發射裝置20多年,直到進行中期壽命維護的時候才圓了其「防空飛彈」夢……儘管這樣的做法理論上需要戰艦在服役之後花時間改進,會縮短戰艦的可用時間。
雖然在航空母艦上,服役之初有些許缺失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但經國會議員這麼 「政治正確」一折騰,能否使用F-35C就成了必須上綱上線,事關對美利堅忠誠與否的關鍵內容了。
有關「福特」級和其後續艦的各種問題,多數觀點認為大部分的技術問題都並非無法解決,只不過需要相對充沛的資金、人員和技術支持,並且要有一定的耐心去解決這些問題。
指望將所有的問題「畢其功於一役」在短時間內在「福特」號上全面解決,並且能夠讓「甘迺迪」號在服役伊始就以萬事俱備的狀態投入服役,從本質上說,並沒有比要求已經裝備電磁彈射器的「福特」號換回蒸汽彈射器的刻舟求劍之舉聰明到哪兒去。
說到底,都是內心裡對「舊時代」的懷念
美國海軍的超級航母作為美國海軍乃至美國國家強權的象徵,從上世紀50年代誕生至今一直在技術上獨步天下,在整個冷戰期間基本沒有受到來自其他國家的挑戰。即使蘇聯處於強勢的上世紀70年代,受困於蘇共高層權力鬥爭和指導思想混亂的蘇聯航母發展水平也是越走越偏,絲毫沒有動搖美國在這一領域的領先地位。
如今,這一地位卻遭遇了可能是自二戰結束以來最為有力的衝擊。後期的工業強國雖然直到2000年在這一領域還沒有成型的建樹,但憑藉蘇聯解體時期的航母技術和產品作為基礎,結合全面和強大的工業力量,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已經將本國的航母規模從0發展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
而在技術上,雖然距離美國所代表的技術高地還有這全方位的差距,但無論是電磁彈射器、大型平甲板航母設計、大功率蒸汽輪機動力系統還是第五代隱身艦載機,這個後起的追趕者都已經認定了方向,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開始踏實追趕。
雖然還有很大的距離,但確實讓美國人感覺「不一樣」
某種程度上,美國國會對於新一代航空母艦性能近乎執拗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一些對於後來者追趕的「隱憂」,畢竟只有偉大的國家才能建造這樣的戰艦,而現在除了白宮裡的核心首腦之外,認為美國依然偉大的人是越來越少了。
- 完 -
在看的你正在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