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喜歡看香港電影,因為個人比較喜歡看警匪片、動作片。
最近好多年,純種的香港電影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合拍片湧現街頭。隨著老一代的優秀導演演員的隱退,香港電影會淡出人們的視線。
《英雄本色》《古惑仔》《我是誰》這些電影都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佳作,但從92年開始港片的影響力已經被國外影片替代。香港電影之所以沒落,很重要的原因是傳統的警匪片和動作片沒有大突破,沒有更加新穎的東西,所以很多觀眾都被國外警匪片和動作片中的特效所吸引。
另外,很多大牌明星都在隱退或者轉到幕後,沒有能夠真正在螢屏上獨當一面的新人演員,時間一長,製作方只能轉方向。
從小便是眾星捧月的謝霆鋒,被周潤發、成龍、劉德華等前輩對他寄予厚望,稱讚他是香港電影的未來,當然謝霆鋒也不負眾望,在2011年憑藉電影《線人》奪得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可然後呢?跑去搞美食節目了。同一時期的陳冠希遠走他鄉,餘文樂專注潮牌設計、吳彥祖專心玩美劇,香港電影人已是青黃不接。只剩下已進入天命之年的古天樂、張家輝等還在勉力支撐。
其次,製作方不想投入更多的技術力量改變香港電影的落後狀態只能被淘汰。我覺著主要是市場有了變化,加之人才外流,香港電影人的青黃不接等等一系列問題。
關於香港電影的沒落可能涉及到很多問題,但我本人比較反對歸結於香港回歸的觀點,千禧年之後的香港電影還是有很多經典影片的,如《少林足球》、《功夫》、《無間道》、《黑社會》、《花樣年華》等等,這些都是叫好的作品。但是10年之後,這種情況急轉直下,很少看過眼前一亮的作品了。
內地影視的高速崛起對香港電影造成了致命的衝擊,在內地演戲,活少錢多,藉助媒體選秀分分鐘創造一個網紅,香港明星青黃不接,內地明星確實多如過江之鯽。 此長彼消,結果自然明了。很多香港電影人選擇來內地發展,香港本土優秀藝人是少之又少,自然少有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