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渤海區的對敵作戰攻勢

2020-12-14 老渤海

1943年秋冬,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重大進展。蘇、英、美等國軍隊接連取得勝利,義大利投降,德、意、日聯盟瓦解;中、美、英在緬甸開始反攻,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轉入戰略反攻;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敵後抗日戰場擺脫嚴重困難局面,進入恢復和再發展時期。山東各戰略區基本改變了被敵人分割封鎖的狀態,根據地面積、人口有了較大增加。日軍進一步收縮戰線,減少兵力,偽軍戰鬥力削弱。在此較為有利形勢下,中共中央和北方局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積極主動發動攻勢作戰,打擊日偽軍,鞏固和擴大根據地。

1944年初,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作出了對敵鬥爭的全面部署:抓住時機,積極主動地對敵人發起局部反攻;針對敵人的「重點主義」,採取對應措施,加強武工隊、小部隊活動,健全民兵聯防;積極開展邊沿遊擊區鬥爭,加強政治攻勢和瓦解日偽軍工作。對日偽軍發起攻勢作戰的戰略部署是,擴大根據地,縮小敵佔區,打通和改善各戰略區的聯繫,奪取有利的反攻陣地。4月,山東分局致信(即《關於對敵鬥爭總結及今後任務的指示》)渤海區黨政軍負責同志,表揚了渤海區在1943年的反「掃蕩」、反「蠶食」、反「清剿」鬥爭中所取得的勝利,並指出渤海區的鬥爭形勢仍十分嚴峻,要求大力開展對敵政治攻勢,堅持對敵鬥爭,乘青紗帳起後,改善各分區之間的聯繫,徹底改變被敵分割封鎖的局面,變遊擊區為根據地。

自1944年4月起,侵華日軍為了援救其入侵南洋的孤軍,集結40餘萬兵力,向國民黨戰場的平漢、粵漢和湘桂鐵路沿線的豫、湘、桂等省發起新的戰略性進攻,企圖打通通往東南亞的大陸交通線。日軍向國民黨戰場的進攻,相對地減輕了對敵後戰場的壓力,為抗日根據地軍民轉人對日局部反攻造成了有利條件。渤海軍區部隊及地方武裝,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自1944年夏起對日偽軍展開了局部反攻,先後發起夏、秋、冬3次攻勢作戰,殲滅大量日偽軍,解放利津、樂陵、臨邑、南皮等縣城和廣大農村地區,清除了一批日偽據點,擴大了根據地,使各分區基本連成一片。

1944年7月20日至8月17日,渤海軍區乘青紗帳之際,發起夏季攻勢,並將戰役第一階段的作戰方向定在益(都)壽(光)臨(淄)廣(北)四縣邊區。7月20日晚,軍區直屬團與第五軍分區部隊在地方武裝和民兵的配合下,策應駐壽光縣豐城村的偽「滅共救國軍」暫編第一師第八團司令王道按預定計劃率所部2600餘人反正起義。受其影響,偽廣饒警備隊第六中隊100餘人亦隨之反正。王道反正是原清河軍區經過一年工作爭取的結果。

21日,渤海軍區司令員楊國夫親臨反正起義臨時指揮部,慰問王道部官兵。王道發表《告偽軍兄弟書》。27日,渤海區抗日軍民在墾區根據地內隆重集會,熱烈歡迎王道部官兵光榮反正,區黨委和軍區負責人景曉村、楊國夫等到會祝賀,根據地抗日民主政府及廣大群眾攜禮品前來慰問該部官兵無不深受感動。王道部反正是山東大股偽軍反正的開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華通令嘉獎王道部反正官兵;命令將該部改編為「八路軍山東軍區獨立第一旅」,王道任旅長。至9月,王道率部南下,抵達山東軍區駐地。

在勝利策動王道部反正後,渤海軍區部隊乘勝擴大戰果。至25日攻克益壽臨廣四邊地區據點25處,全部收復益壽臨廣四邊根據地,打通了廣(饒)壽(光)公路。在此期間,第一軍分區部隊在司令員傅繼澤,政委陳德指揮下,由樂陵獨立營配合,夜襲樂陵城西最大的日偽黃夾鎮據點,全殲據點內偽軍100多人。振華縣軍民3萬多人齊上陣,填鴻溝、扒崗樓、割電線、破公路,將日偽的封鎖溝、公路、電線全部破壞,將偽組織全部摧毀,並抓捕了少數作惡多端的偽保甲長和情報員,燒毀了「良民證」、「戶口冊」,全縣據點由122個驟減至5個。第二軍分區部隊與齊臨、平原、匡五、濟陽等縣地方武裝聯合作戰,攻克臨邑境內據點17個,殲敵800多人。

八路軍夏季攻勢第一階段作戰的勝利,使日軍驚慌不安,偽軍更加動搖。為了給敵人以更大的打擊,進一步改善出擊陣地,渤海軍區主力部隊乘勝北上,發起以解放利津縣城為中心的第二階段作戰。利津城是連接霑化、濱縣、蒲臺、博興、廣饒等縣的樞紐,是敵人伸向渤海區墾區抗日根據地前沿的重要據點。該城守敵為日軍1個小隊和號稱「中國皇軍」的偽華北緩靖軍第八集團軍第二十七團。

渤海軍區部隊於8月12日始,先後攻克利津城外圍張許、北辛店、鹽窩、單家寺等據點,16日晚對利津城發起總攻,激戰1天1夜,至17日晚全殲守敵1700餘人,俘偽團長蘇驥南、副團長龐洪興,並擊退惠民前來增援之敵。此役繳獲機槍5挺、長短槍1000餘支、子彈10萬餘發及糧食、布匹等物資一大宗。解放利津城是局部反攻以來渤海軍區部隊全殲守敵,攻克縣城的戰役行動,是渤海區抗戰以來取得的空前勝利,標誌著渤海區八路軍的攻堅戰術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它極大地鼓舞了部隊的士氣,擴大了根據地,揭開了渤海區局部攻勢的序幕,為全面攻勢奠定了勝利的基礎。利津城是八路軍在山東境內解放的第一座縣城,山東軍區通令嘉獎渤海軍區參戰部隊。

在利津戰役期間,博興縣公安局和第一區區中隊在張(店)北(鎮)公路上設伏,炸毀敵汽車一輛,活捉由張店匆忙趕往利津的日軍駐利津「華北綏靖軍」第二十七團教導官竹田大尉和5名偽軍官,繳獲重機槍一挺。

利津戰役結束後,渤海軍區部隊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迅即向西北進軍,於8月下旬發起秋季攻勢。軍區直屬團、特務營在第四軍分區部隊和地方武裝配合下,先後攻克據點12處,俘偽前線總指揮趙立善以下900多人,解放了除霑化縣城以外的全部沾利濱地區,控制了徒駭河下遊。第二軍分區部隊於9月13日攻克臨邑縣城,斃傷俘敵210餘人,並掃除城南鞏家據點,全殲守敵1個營。戰鬥中,二軍分區副政委李恆泉犧牲。第一軍分區部隊在樂陵縣區武裝配合下,先後掃除樂陵縣境內的日偽據點,迫使駐縣城之敵撤走。

9月18日,樂陵全境解放。撤出樂陵縣城的近千名偽軍,在警備隊長何書茂帶領下,向惠民逃竄,途中被商河獨立營追至陽信縣南部洋湖村一帶全殲。第三軍分區一部在減河兩岸連克據點9處。9月27日,第一軍分區部隊解放南皮縣城,消滅守城偽軍,擊斃日本顧問佐滕。濟陽縣大隊於9月29日襲擊由濟陽返回惠民的日偽軍160餘人,擊斃偽武定道尹顧問松井以下7人,俘偽軍大隊長以下百餘人。第五軍分區部隊攻克四裡溝、三裡溝據點。第六軍分區部隊解放了青城、鄒平、齊東等縣的廣大農村。在秋季攻勢中,渤海軍區部隊共作戰304次,掃除日偽據點228處,攻克縣城4座,殲滅日偽軍10740人,收復國土11250多平方公裡,解放同胞200多萬。至此,渤海區各分區基本連成一片,原來分散的小塊遊擊區變成了大片根據地。

在渤海區八路軍夏秋季攻勢的打擊下,日偽在戰略上十分被動。為挽回敗局,駐渤海區的日偽軍於10月底拼湊了4000多人,採取「以遊治遊」的戰術,從西、南兩個方向,向抗日根據地進犯,進行報復性「掃蕩」,企圖重佔利津、富國。11月1日夜,渤海軍區直屬團一部對西路進犯根據地並佔領霑化縣徐萬良村之日軍曹野大隊等部1300餘日偽軍發起攻勢,經激戰,殲日軍1個中隊、偽軍300餘人;16日,軍區直屬團在廣北辛集痛擊從南路進犯根據地之日軍平井大隊等日偽軍,殲敵200餘人。日偽軍報復性「掃蕩」和「重佔利津、搶糧萬噸」的企圖被徹底粉碎。

11月,根據山東軍區「以我為主,準備反攻」的指示精神,渤海軍區發起冬季攻勢,在惠民城以西反擊偽軍戴鋪東(原國民黨魯北軍區司令)部的進攻,殲其2000餘人。第一軍分區部隊圍攻吳橋縣西塘據點,並第二次攻克南皮縣城。第二軍分區部隊及縣區武裝主動向敵人進攻,掃除了境內大部分據點,為迎接大反攻奠定了鞏固的基礎。

1944年,渤海軍區部隊和地方武裝連續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全年戰鬥899次,斃傷俘日偽軍16178人,爭取5000多名偽軍反正,繳獲擲彈筒162個,機槍195挺,長短槍13129支,其它軍用物資一大批。攻克據點300多個,解放利津、樂陵、臨邑、南皮4座縣城。全區形勢大有好轉,境內偽軍由75000人減至35000人頑軍由36000人減至19000人;一、二、三分區連成一片,二、六分區也連接起來,三、四分區進一步靠近,五分區東去膠東和六分區南去泰山的通道均有改善。下半年來,擴大根據地面積2800多平方公裡,村莊5215個,人口200萬。

相關焦點

  • 1945年渤海區春、夏季作戰攻勢
    海軍區部隊和地方武裝在1944年局部反攻作戰勝利的基礎上,發起了1945年春、夏季攻勢作戰。4月,渤海軍區發起了討伐盤踞在壽光一帶長期與日偽軍勾結,殘害人民的國民黨山東保安第三師張景月部的戰役。14日,右路部隊在豐城、張高等地與張部展開激戰,並打垮了企圖配合張景月作戰的日軍的聯合進攻,給敵以重大殺傷。至15日,討張戰役第二階段作戰勝利結束,共攻克據點20餘處,殲敵2700餘人,繳獲小炮7門、帆船220隻、長短槍900餘支、子彈4萬餘發、手榴彈16萬餘枚。兩個階段的對敵作戰,共解放村莊400個,面積達1200餘平方公裡,人口18萬多。
  • 渤海區開展整訓練兵和大參軍運動
    渤海軍區部隊和地方武裝,在1944年連續戰鬥,特別是在夏、秋、冬季攻勢作戰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但消耗也很大,極需進行休整。而此時渤海區境內的日偽軍數量不斷減少,戰鬥力大大削弱,己無力組織大規模的「掃蕩」等軍事行動。
  • 渤海區軍民展開大反攻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8日,蘇聯發表對日作戰宣言。蘇軍對日作戰,沉重打擊了盤踞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覆滅。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16日,日軍大本營在下達「停止戰鬥行為」命令的同時,又命令日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了自衛可以採取戰鬥行為」。
  • 1944年冬,納粹德軍發動最後一次攻勢,兩個團美軍向德軍投降
    我們都知道,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一年。此時盟軍已經獲得壓倒性優勢,納粹德國已經窮途末路。 他決定從阿登山區主動出擊,給西線的美軍以猛烈的攻擊,從而重新獲得戰爭主動權,就這樣德軍在西線的冬季攻勢開始了。 當希特勒在1944年9月底把這個計劃告訴其他高級將領時,幾乎所有人都提出反對意見。
  • 渤海區普遍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和大生產運動
    1944年6月,渤海區黨委根據中共山東分局「七、八、九、十月的中心工作是,實行普遍減租減息,老區要消滅空白村,消滅明減暗不減的現象」的指示,發出《關於徹底完成查減工作、組織群眾大多數的指示》,要求各地抓住時機,在各根據地深入地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建立基本群眾的優勢,積蓄力量,為反攻打下基礎。此後,各地廣泛深入地開展了減租減息運動。
  • 德軍老兵回憶錄:1944年華沙起義後 阻擋蘇軍攻勢付出慘重代價
    1944年夏,蘇軍終於回到了他們三年前離開的邊境地帶。現在,他們面前的就是第三帝國的領土,而波蘭是通往柏林最短的路線。蘇軍要想拿下第三帝國的首都,必須首先佔領波蘭首都華沙。黨衛軍第3裝甲師、黨衛軍第5「維京」裝甲師、陸軍第19裝甲師頂住了蘇軍潮水般的攻勢,蘇軍此時已無力進攻,不得不撤回到維斯瓦河對岸。趁著蘇軍回撤休整之際,德軍部隊在8月10日之前,殘酷鎮壓了華沙起義。然而蘇軍只是停止攻勢,卻從未停止用重炮轟擊德軍的防線。
  • 炸沉德軍防空巡洋艦,協助陸軍作戰,1944年的波羅的海艦隊航空兵
    年1月列寧格勒-諾夫哥羅德戰役。另外,艦隊航空兵也將派出部隊參加這次戰役,計劃出動出動各型飛機192架支援陸軍作戰(此時波羅的海艦隊航空兵共擁有各型飛機316架,其中殲擊機163架、強擊機68架、轟炸機36架、水魚雷機24架、偵察機25架)。1944年1月14日9時35分,羅蒙索夫前進基地蘇軍數百門火炮火力密集突襲齊射的轟鳴聲衝破了基地上空的寂靜。
  • 中共曾籲日軍回家團聚 宣傳攻勢開闢抗日另一戰場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抗日根據地、各軍區中,也有相應的敵工部門,開展對敵宣傳攻勢。  中國共產黨知悉日本軍閥正在積極準備擴大戰爭,乃指示「應該抓住目前的時機,在前線,在敵佔區,用一切文字和口頭的形式,用在華日本愛國者或反戰同盟或其他各種名義,向日本國內人民,在華日人和日本士兵開展一個大規模的反戰宣傳」。
  • 1944年國民黨軍隊豫湘桂戰役大潰敗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已失去戰略主動權,由於美國海空軍的打擊,日本本土與南洋群島日軍的海上聯繫已瀕於斷絕。在此情況下,日本大本營為了挽救其孤懸南洋的「南方軍」,打通中國東北至越南的陸上交通,建立起聯繫南洋的陸上通道。
  • 1944年對日反攻——不管歷史多麼久遠,當觸摸它的時候,心跳同在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到了反攻階段,德國和日本分別陷入全面被動挨打,疲於應付的境地。在歐洲戰場,蘇軍連續發動大規模的攻勢,把戰爭推向東歐和德國本土。英美盟軍渡過英吉利海峽,在法國諾曼第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並迅速解放了法國,進駐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直逼德國本土。
  • 1944年,豫湘桂戰役失利,中國究竟是怎麼力挽狂瀾,繼而打垮日軍的?
    1942~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概括為:軸心國集團頻頻勢利,並且逐漸喪失了戰場主動權;而同盟國集團連戰連捷,繼而逐步掌握了對戰場局勢的控制力。1944年,蘇軍在東歐戰場上進行了「十次史達林突進」,而美軍則在太平洋戰場上以「跳島戰術」展開反攻。在同盟國優勢兵力的打擊下,德、日集團已是窮途末路。
  • 二戰德軍那麼強悍,為什麼還防禦不住蘇軍進攻,簡析德國1944東線
    1944年初,儘管德國已經不得不面臨在幾條戰線上作戰的可能,但東線此時還是德國需要全力以赴防守的唯一一條戰線。但此時德軍在東方的各條戰線上所部署的陸軍師的數量已經遠不足以防守那條上千公裡的戰線。德國的人力缺乏,甚至已不足以維持現有數量的野戰部隊。同時這也意味著:到了1944年,蘇德戰場上的兵力對比已經愈加不平衡了。
  • 二戰末期美國對日本的空中攻勢
    它再也不能像開始那樣發動大規模的攻勢。而美軍在一系列的勝利後開始對日本發動空中攻勢並逐步增強。對日本發動空中攻勢是直到1944年夏季攻佔馬裡亞納群島作為基地時,才開始變得真正有效。而攻佔馬裡亞納群島也主要是為了這個目的。主要的工具為B-29轟炸機,那是二戰中最大的轟炸機。
  • 二戰1944年4月東線經典弗魯莫斯防禦戰,德國大德意志裝甲師
    1944年蘇聯紅軍在東線發動春季攻勢,德軍在東線烏克蘭防線岌岌可危,德國南方集團軍退守羅馬尼亞防線,之前大德意志裝甲師,一直作為東線第聶伯河防線上四處救火
  • 看看1944年狂暴中的德國,才知道第三帝國有多強大
    1944年,二戰已經進入尾聲,納粹德國似乎應該搖搖欲墜。諾曼第登陸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作戰。同時,盟軍還在南線向德軍發動猛烈進攻,雙方在義大利半島展開了激烈的交鋒。防守的德軍屢次重創進攻的美英聯軍。此外,德國佔領區內的遊擊隊也開始活躍起來,僅僅在南斯拉夫就有高達80萬的遊擊隊武裝力量對境內的德國人進行騷擾和破壞。如此猛烈、高強度的攻擊也只有德國能扛得住。
  • 1944年諾曼第戰役的頭三天德軍炮灰部隊的戰場奇蹟
    諾曼第戰役是盟軍二戰期間發動的最大規模的海陸空立體化戰役,其中海軍的組成部分整體上由美國海軍和英國海軍組成的聯合特混艦隊,空軍戰機出動規模達到第一批量投入戰場規模在五千架左右,兵力規模第一批次諾曼盟軍登錄部隊多達20萬人,而對比德軍在1944年部署在西線的主力部隊其一線作戰步兵師不足四個
  • 東線之傷二戰1944切爾卡瑟鋼鐵合圍戰德軍施特默爾曼上將之死
    1944年2月位於東線的切爾卡瑟地區天空下著暴雪,這場雪是1944年2月份東線最後一場雪,也是德軍在殘酷的東線戰場度過的最後一個冬天,此時的德軍第11軍部,正在漫天的大雪中燃燒著文件,捨棄所有重型裝備準備與蘇軍防線上的239.0高地進行最後衝鋒。
  • 二戰1944年諾曼第戰役的法國坦克擋住了盟軍三天三夜
    1944年6月6日的諾曼第戰役率先抵達前線德軍裝甲部隊,並不是德國第21裝甲師,而是第716步兵師和352步兵師中坦克殲擊營部隊,這些法國坦克之前隸屬於德軍第21裝甲師,後來第21裝甲師組建之後,就轉化為了二線裝備,被隆美爾將軍編入到前線的步兵師中到坦克殲擊營裡面充數,其中也表現出了當時隆美爾的
  • 抗戰期間渤海區為國捐軀的一門三兄弟——馬耀南、馬曉雲、馬天民
    一馬三司令的故事,講述的是我們渤海區著名的烈士馬耀南與他的弟弟馬曉雲、馬天民三人抗日救國,相繼英勇犧牲的感人故事。在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馬懋偉娶了本村的安氏為妻,兩年後年後(1902年7月16日)安氏為馬懋偉剩下第一個兒子,取名馬方晟,字耀南;4年後,添次子,取名馬方杲,字曉雲;又四年,添第三子,取名馬方普,字天民。
  • 二戰1944年諾夫哥羅德戰線德軍第121坦克殲擊營代號德意志之鷹
    諾夫哥羅德戰役,1944年到1945年蘇聯第10次全面突擊戰役的第一次,也是列林格勒戰役由守轉為全面反攻的開始,當時德軍北方集團群序列大多數精銳,大都調往其他地區於是諾夫哥羅德戰役也稱之為的蘇聯一次順風戰役因為當時德軍在列寧格勒外圍的封鎖部隊,根本與蘇聯反擊集團的兵力根本不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