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愛漢服,也漸漸因為喜愛漢服喜歡上我們的傳統文化。
常常看到漢服走秀裡小姐姐們精緻的妝容,衣飾和髮髻,恍若古代門庭走出的大家閨秀。很多有心的小姐姐為還原古代的衣飾,還研究傳統文化和古籍,雕刻、 古畫中的裝扮,可謂是下足了功夫。
可是見到很多的小哥哥們,雖然帥氣瀟灑,但髮型大多格格不入。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古代男子大多梳怎樣的髮型。
古代的男子也是長髮及腰的。但是在大多數時候不會披髮,而是要把頭髮梳起來,盤成髮髻。雖然男子的髮型沒有女子那麼豐富多變,但是每個朝代的男子髮型還是有一定的不同。
周朝
周朝制定了冠服禮制,男子是要束髮的,也就是綰髻。男子需要把頭髮梳到頭頂綰起來,再戴上一個小冠,用一個叫做「笄」或者「簪」的東西來把髮髻固定住。
如果是身份地位低微的男子,則用一塊布把髮髻包裹起來。
小孩子不綰髮,等到了20歲,就要在宗廟中舉行「冠禮」,也就是成人儀式,這時開始綰髮加冠。有個成語叫做「弱冠之年」,意思就是指年紀剛到成年的時候。
《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所以從古代男子的髮型就能看出他們是否成年。
秦朝
周朝之後的大多朝代裡,中原人都是綰髻束髮的。主要的區別還是體現在髮髻配飾的不同,例如帶冠的大小款式不同。
秦代男子的髮型主要是中分、綰髻、帶冠。兵馬俑非常細緻的還原了當時的男子髮型。這樣的髮型有一種剛勁之感。漢朝男子髮型則與秦朝相似。
魏晉南北朝
三國魏晉時期政權更迭,戰火紛飛,綰髻當然還是男子的主要髮型。但是這個動蕩的時代,除了很多有勇有謀的文士鍾情戴頭巾。
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寫道:「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不過,魏晉還有一批浪蕩不羈的名士,「枕青石,臥松崗,或酣醉,或撫琴,飄飄欲仙,放浪形骸」,這就是著名的竹林七賢。對他們的髮型,那就隨君歡喜,不做要求了。
現代的古裝電視劇裡的造型,很多男子的髮型是半束髮,也就是半丸子頭。這樣看起來會比較飄逸帶仙氣,但是真實的歷史中,半束髮的情況很少。
古代成年男子的頭髮基本是全束的。只有在南北朝,因為盛行披髮的遊牧民族南下,對中原的髮型產生過短暫的影響,流行過一陣子半束髮的造型,但很快就消失了。
唐宋
唐宋時期流行戴「幞頭」。幞頭的雛形其實就是漢代的幅巾,也就是用來包裹頭髮的布帛,又叫「折上巾」,「軟裹」。
唐代的幞頭就是像帽子一樣的頭飾,幞頭所用紗羅通常是青黑色的,所以我們後來常說的「烏紗帽」,就指的這個幞頭。
幞頭分為很多款式。平式幞頭為一般士庶和官吏閒時戴的,軟腳幞頭為文官學士喜歡戴的,圓頂直角幞頭是朝臣和地方官吏戴的,結式幞頭為將尉和壯士所愛戴的。
幞頭穿戴方便,華貴中又顯活潑,既好看又實用,還富有變化,所以很快就流行於各個階層,成為官員百姓的常服。
而宋代官員的幞頭帽也很有趣,帽頂是平的或矩形的,帽後的有兩根就像飛機翅膀一樣的長直帶。
據說這樣不方便的設置,就是為了防止朝臣們在朝堂上竊竊私語而讓大家刻意保持距離。
難怪在新冠疫情期間,有老師突發奇想,讓學生帶上這樣的自製「幞頭」,以防學生社交距離過近。看來,古人的智慧我們現在也適用。
唐宋時期男子髮飾還流行簪花,很多人覺得摘朵花戴在頭上多是愛美的女子所為。但在唐宋時期,男子簪花也是一件常事。
唐代詩人王維在詩中寫道: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就是說的重陽登高時,將茱萸花插在頭上的簪花習俗。
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記載:
「宋代遇喜慶大典、佳節良辰、帝王出行,公卿百官、騎從衛士無不簪花,帝王本人亦不例外。」
在宋仁宗時期,皇帝更是將賜花作為一種獎勵。朝堂之上,所有當官的男子頭頂上都帶著一朵花,想想這畫面,也是有趣生動。
遼金元
而在遼金元三朝,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也讓部分中原男子的髮型由綰髻變成了「髡髮」。
髡髮就是把頭頂的頭髮剔除,只在兩鬢或前額留下少量頭髮,再將這些頭髮梳成辮子,也叫留辮。
明朝
明朝時期,又恢復了綰髻束髮的髮式。明朝男子流行頭戴四方巾,是明代儒生和士庶最具代表性的巾式。以黑色紗羅製成,可以摺疊,呈倒梯形造型,展開時四角皆方。
清朝
清朝建立後,漢族男子被迫接受剃髮,留長辮。不過這個長辮剛開始可沒有清宮劇裡的男子們那麼美觀。現代宮鬥劇中的髮型,則是到了清朝晚期才出現的。
清朝中前期,男子的髮型是「金錢鼠尾辮」,就是要把頭髮剃光,只留下後腦勺一點點頭髮辮起來,像老鼠尾巴一樣。確實不怎麼好看,難怪喜歡各個朝代服飾的小哥哥們,沒有人模仿清朝的服飾,看來髮型頭飾確實重要。
著我華夏衣冠,吟我華夏詩章。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萬千,風雅魅力流傳千年。
現在的年輕人群體中傳統服飾的興起,是民族自信的體現。漫漫歷史長河,美的東西,總歸會留下和再次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