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等6部門在北京向全社會發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火箭院長徵五號、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李東入選。
2020年12月28日,發布儀式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首播。儀式上播放了「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視頻短片,從不同側面採訪講述了他們的工作生活感悟,並為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頒發了證書。
李東在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現場
李東,漢中人,是火箭院火箭專家,從事過多個運載火箭型號的研製,長期致力於我國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的研製,現擔任我國運載能力最強、技術最複雜的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
∝
新聞多一點
十年磨一「箭」 鑄航天強國夢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準時點火,擎著嫦娥五號,劃破幽暗的天空,劍指月宮。
「飛行過程非常圓滿,入軌精度創歷史新高,可以說是正中十環,為探測器後續的順利飛行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李東在發射現場難掩興奮之情。
事實上,在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四發四中,一飛沖天。它們的表現,讓李東十分滿意。這一系列成功的發射,是整個長五研製團隊日以繼夜精細化的安排、科學的組織、高效的工作換來的。
作為團隊負責人,李東獲評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面對這份熱騰騰的榮譽,李東表示:「最美的不是我,屬於長五研製團隊,屬於長五系列運載火箭。」
如履薄冰 如臨深淵
2006年的10月,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工程正式立項。立項的前一年,李東被任命為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那一年,他39歲。
「當年國家立項這個型號的火箭時,目的就是要大幅提升中國人進入空間的能力。長五要比中國上一代長徵系列火箭的運載能力提高兩倍以上,達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地球低軌道25噸。」李東說。
負責如此重大的中國運載火箭升級換代項目,李東充滿了豪情壯志。儘管他也意識到長五的研製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沒想到的是,過程如此之坎坷,困難如此之大。
在火箭總裝廠房工作
「從事長五研製的十四年,特別是到了後期組織正式發射的時候,那種時時刻刻都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感覺,伴隨著團隊的每一個成員。」既是研製隊伍的一員,又擔任總設計師,李東的責任和壓力更是不言而喻。
「一個是如期完成任務的壓力。」李東表示,火箭研製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整個過程要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包括時間的約束、進度的約束、經費的約束、資源的約束等情況下完成。工作量大,周期又緊,每一天都在跟時間賽跑。
工作瞬間
「另一個壓力更為巨大,那就是確保成功。」李東說道,要完成國家給長五下達的運載能力大幅提升的指標,簡單的在原有火箭基礎上放大樣是不行的,必須採用創新的辦法。長五使用新技術的比例超過了此前任何一個火箭型號,達到了90%以上,這麼高的新技術比例也就意味著極大的風險。
「所有這些核心的關鍵技術能否突破;對所有新技術能否真正做到吃透見底;火箭系統能否協調有效地工作;在飛行過程中,所有風險是否已經辨識全面,並得到有效控制;如何確保火箭最終能夠完成飛行任務......」關乎國之重器的成敗,這些年李東承受的壓力非常人所能想像。
擔得起多少成功,就經得住多少失敗
歷經十年研製,2016年11月3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終於迎來了它的「首秀」。儘管過程充滿波折,但最終還是取得了圓滿成功。李東認為,這次發射全面驗證了長五方案的正確性和系統間的匹配性,意味著中國火箭技術迎來了巨大的飛躍。
長五首飛成功後,受到了世界各航天大國的關注和讚譽。國外媒體紛紛指出,「長徵五號火箭的技術指標使它與美國目前最強大的德爾塔4重型火箭並駕齊驅」「該火箭的性能超過了歐洲的阿麗亞娜5型火箭和計劃2020年發射的阿麗亞娜6型火箭」「這是改變遊戲規則的一次發射」「是中國航天的新篇章」。
然而,擔得起多少成功,就要經得住多少失敗。
2017年,長徵五號遙二運載火箭由於發動機技術問題發射失利,經過幾個月的故障排查與定位以及試驗驗證,失利原因終於確認:火箭芯一級氫氧發動機在複雜力熱環境下,局部結構發生異常,發動機推力瞬時大幅下降,致使發射任務失利。
針對故障採取措施後,氫氧發動機又在後續長程試車過程不斷發現改進,消除隱患,提高可靠性,完成了發動機第二輪技術改進,最終徹底解決了發動機的所有隱患。在後續的各次發動機試車中,氫氧發動機再沒有出現任何問題。
李東與他的團隊成員
2019年12月27日,在歷經908天故障查找和改進後,長徵五號遙三火箭發射成功,實現了「王者歸來」,在那一刻,承受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壓力、付出常人難以想像艱辛的長五人,流下了激動的淚水。總設計師李東在那一夜,輾轉難眠,寫下了一首《青玉案·復飛》:
怎堪回首說斷箭,
淚滿面,
肝腸斷。
風雨寒暑十三年,
一夕霜過,
江東父老,
愧疚無顏見。
枕戈飲膽九百天,
萬般磨礪難盡言。
今夜可敢片刻閒?
硝煙才散,
舉眸廣寒,
何日月又圓?
2020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遙一火箭首飛成功;2020年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火箭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了我國的行星探測時代。再加上剛剛帶著月壤完美歸來的嫦娥五號,長五在近一年時間裡,四發四中,穩定性和安全性已經得到了重要檢驗。特別是成功運送8噸多重的嫦娥五號,充分證明了它的運力性能。
科學家精神撐起中國「火箭人」的使命
「航天界有一句話: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李東表示,運載火箭是人類進行空間活動的基本前提,而火箭的運載能力決定了一個國家航天的規模和水平。
李東(左)在指控大廳與隊員討論工作
「長五是我國獨立研製的,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整體水平處於國際領先。它的成功研製,使得中國進入空間的工業能力成倍提升,也使得將來中國建造一座適度規模、長期在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成為可能。」
「天問一號、嫦娥五號對長五來說只是一個開始。」李東認為,中國「火箭人」身上所肩負的使命,是要確保中國人具有獨立自主、自由地進入空間的能力,從而使得一切行業活動成為可能,使得航天服務於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成為可能。
那麼,如何完成這項使命?
「中國航天能夠走到今天,有兩點我體會最深。一個是科技工作者愛國、愛崗、敬業、奉獻的精神;另一個是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勇於創新的精神。」這正是與李東理解的「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內核是一致的。
李東表示,「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絕不僅僅是對個人的肯定,而是對整個長五團隊的肯定。「如同火箭上成千上萬個零件必須協調有效工作,才能準確把衛星送到軌道上一樣,研製火箭的成千上萬的科研工作者,他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拼盡全力做好本職工作,密切合作,相互協同,才能共同完成這樣一項無比艱巨的科技工程。」
「從2019年10月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入場,一直到2020年底嫦娥五號發射,很多同志在靶場的時間超過了10個月,顧不上自己的家庭、親友,凡事以國家為重、事業為重。」李東動情地說,「一切最美的榮譽都是他們的。」
陝西衛視、陝西戲曲廣播、漢中記者站
即將推出
「我愛我的家鄉 味見漢中」
大型融媒體直播
從文化旅遊、經濟發展、
鄉村振興、自然生態等方面
多角度、全方位展現大美漢中
敬請關注!
來源 | 漢中發布
編輯 |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