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在現代的紐約。主角Walter Mitty是一位LIFE雜誌公司底片輸出部門的員工。有一天接獲了公司被併購的消息,並從下一期開始不再輸出實體雜誌。
於是與Walter合作多年的特約攝影師Sean O』Connell寄來了最後一卷底片,並指定第25號底片——也是他攝影生涯中最好的作品當作最後一期雜誌的封面。然而這卷底片中卻唯獨遺漏了那第25號底片。
為了不被開除,並完成最後一期雜誌,Walter決定找到Sean並問個清楚。於是他就這樣開始了一段冒險旅程。
雖然說這是一部冒險電影,但是電影中冒險的部分並不是那種會讓人膽戰心驚的刺激冒險,實際上冒險的篇幅在片中也只佔了一半左右。也許電影想要強調的並不是冒險本身,而是選擇踏上旅程的那個決定。
Ban Stiller一直以來塑造的角色個性通常都鮮明易懂,但在強烈的特色之下,還是能隨著劇情慢慢發現角色身上細膩的部分。觀眾可以看到Walter在面臨一個又一個選擇中,慢慢成長,慢慢轉變,這也是我最喜歡這部電影的地方。
它不是以一上巨大的轉折點來強迫角色直接變成超級賽亞人,也不是一昧地把角色塞進一個個巨大的危機或動作場面,並通過這些刺激的畫面讓角色有突破性的成長。實際上Walter就是一個普通人,會犯錯也會後悔。在途中他也一再地想要退縮,想要放棄。而劇情也慢慢揭露了主角產生這些性格的原因跟過去。
當最後我們看到他真正克服這些心理層面的難關之後,就會產生一種踏實感,也能夠實實在在地相信Walter的成長。
攝影跟剪接的部分也非常合胃口。這部電影的動作戲很少,但都非常地誇大,刻意營造出荒謬滑稽的幽默感。篇幅掌握得剛剛好,不會讓人覺得過多笑點而審美疲勞。
冰島跟喜馬拉雅山的取景實在太美了,但也不會流於浮誇。主要的拍攝還是由「人」作為主體。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的各方面都不錯,幾乎木有什麼大毛病。畫面有爽快、有壯闊,劇情有笑點、也有熱血。
在《白日夢》裡,勵志元素的表現方式很自然,很合乎邏輯。甚至直到電影結束,你可能才恍然覺悟原來這好像有那麼一點勵志呢。
這部電影也許不是2014年最好看的電影,但卻是我喜歡清單裡的其中一部。
先從Walter的個性談起,他「走神(Zone out)」的習慣一直困擾著他,而電影中也透露了這是從他十七歲那年父親過世之後才開始的。在那之前,他是一個頂著龐克頭,勇敢追尋夢想的滑板少年。
父親去世那年,家裡沒有任何存款,現實的壓力與責任,就這樣壓在這個十七歲的Walter肩上。這讓他甚至連傷心的時間都沒有。雨天后他換了髮型,並找到了一份在Pizza店的工作,就在他剃掉父親親手替他理的龐克頭那天,那個對於未來很有想法的某部分的他,也漸漸沉寂了。
對他來說,也許是一種折磨,但同時也正是在提醒著他,那個想像力豐富的勇敢少年,一直都在,並沒有死去。
再來是女主Cheryl,她絕對是幫助Walter成長的重要角色。可惜的是,大概是有一點點劇情工具的感覺的原因吧。我期望看到她與Walter之間有更多有趣的互動,也希望看到她因為Walter而改變而成長。但是電影中對女主角的描述不是很多,這是我覺得很可惜的一點。
導演把 「走神」運用得非常好,並不只是單純拿來當作笑點。實際上Walter在躊躇於搭上暴擊中飛往漁船的直升機時,這個習慣甚至幫助了他。不過直到走神真正消失前,其實Walter還是沒有完全地克服自我。
電影中的冒險分成兩個部分。前半段Walter是因為工作的壓力與讓自己的「經歷」變得豐富而追尋著Sean。不能說這段旅程對他的進步完全沒有貢獻,但是直到他覺得已經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Cheryl,還是決定為了自己而踏上後半段的旅程時,才完全地成長。
即便到最後,Walter失去了工作,花光了存款,仿佛回到了十七歲那年,那個什麼都沒有的自己。不過這次,他已經找到完整的Walter Mitty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