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隸書入門就是它:漢簡《士相見禮》

2020-12-23 騰訊網

《士相見禮》這種規整的寫法,其實就是漢碑的寫法!

漢簡《士相見禮》。下同。

01

本周我們公益課布置的漢簡臨帖作業,已經到了東漢簡。

在我們指定的東漢簡字帖中,起首部分就是著名的《士相見禮》。

將《士相見禮》編入東漢簡,其實有點不合適。

對於《士相見禮》的書寫年代,考古學家通常有兩種看法。

一種認為是西漢晚期,另一種認為是新莽時期。

無論是哪一種看法,二者年代相差也不太遠。

而咱們所指定字帖將《士相見禮》歸入東漢簡的原因,

我推測是編撰者認同《士相見禮》書寫年代為新莽時期,

而新莽時期很短,只有十多年,於是編撰者新莽時期的漢簡歸入東漢時期。

02

我們學習隸書時,一般是從漢碑開始。

為何不學簡牘墨跡呢?因為以前人們學習隸書時,根本就沒有漢簡墨跡可作為字帖。

因為只有漢碑拓本,所以也就只能學拓本了。

久而久之,這種本來是湊合、「權變」的辦法,反而成了所謂最正規的隸書入門學習方式了。

我們知道,學習書法,當以墨跡本優先。

在紙張得到普及應用前,簡牘就是最好的墨跡材料。

現在我們有了如此豐富的簡牘墨跡字帖後,學習隸書當然就要以簡牘墨跡優先了。

這麼簡單的道理,很多學了漢碑多年的人,卻還對簡牘有一種輕視感,認為漢簡不正宗,不規範。

這種抱殘守缺、故步自封的態度,這其實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

03

《士相見禮》的書寫非常規整,內容豐富,字形變化更多。

就我們指定的東漢簡字帖看,《士相見禮》內容長達40多頁。

《士相見禮》這種規整的寫法,其實就是漢碑的寫法!

我們來看看這個《士相見禮》的字跡:

然後使用PS圖片處理技術將其反轉成拓片的效果:

瞧瞧!是不是就是漢碑的效果了?

我們所知道的各種漢碑,如《張遷》、《禮器》、《曹全》、《史晨》等等,

你都能夠在《士相見禮》當中找到相應的結構和用筆元素。

從這個角度上講,《士相見禮》就是最好的隸書入門臨帖材料。

當然也是進一步深鑽隸書的極佳材料。

04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士相見禮》是非常好的隸書入門學習材料,

但絕不是說它就是唯一的隸書學習入門材料。

如果你是這樣的看法,你無疑又陷入新一輪隸書入門材料的排它心理,這是很要不得的。

因為漢簡資料太豐富了,太多太多了。

如果你能將自己搜集到的所有漢簡材料都臨寫掉,

你對隸書的認識,必然會上一個新臺階。

這個還真不是假話,受益者已經不少,懂的自然懂。

2020年7月15日

相關焦點

  • 從隸書到章草——《居延漢簡》
    從出土漢簡上看、西漢早期(文帝、景帝及之前)的簡牘(帛)書——「古隸」,乃篆書的俗寫體的簡化,然從中已經可以看出、字體較前又有進化,成熟隸書的許多因素在這個時段日趨活躍。二是隸書書寫的便捷使其在民間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 肩水金關漢簡:原來漢代篆書、隸書、草書是這麼寫的!
    西漢晚期的漢元帝、漢成帝、漢平帝等各個時期均有成熟的隸書簡,表明成熟的隸書已是當時通行的主要書體。《金關簡》的絕大多數簡牘沒有紀年,這些簡牘中亦有大量的隸書簡。從書有明確紀年的隸書簡可知,大約在漢武帝晚期的太初年間就已有成熟的隸書簡,它們的寫法與西漢早期漢簡及秦簡中的古隸已有明顯的差別,在沒有紀年的隸書簡中不排除有更早時期書寫的簡牘。
  • 中書協副主席毛國典,一件隸書作品估價2000元,漢簡帛書融為一體
    中書協副主席毛國典,一件隸書作品估價2000元,漢簡帛書融為一體。在當代書法家隊伍當中,著名書法家中書協副主席毛國典先生應該是一位比較低調的書法藝術家。他修煉書法精益求精,但是在書法家隊伍宣傳的系列當中,大家是比較少能看到毛國典先生的名字。
  • 漢簡:書法靈魂之作,要想一探隸書風採,不得不看
    隸書,誕生於秦,完善於漢,化篆書的圓轉為方折,明確了漢字用筆的水平和豎直,確立了結體上的方正端莊,就書法史而言,隸書的完善意義非同一般。對現代的書法愛好者而言,如果你想真正了解我們的漢字,如果你想深層次的明白漢字的美感,隸書,特別是漢隸,你需要了解。
  • 隸書的成熟期與衰落期
    隸書發展到西漢中晚期,已經進入了成熟期。包括墨跡類隸書和刻字類隸書。墨跡類主要有《居延漢簡》、《武威儀禮簡》、《甘谷漢簡》。《居延漢簡》包括隸書、章草等字體,有些則為楷意濃鬱的隸書和處於萌芽狀態的行書,書風有粗獷、有野辣、有恢宏,這對研究西漢中期到東漢初期文字演變及書法的流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 隸書和草書起源的時候是什麼模樣,看看漢簡就知道了
    隸書為書法藝術成熟的基點,隸書源起之初又是什麼古樸原態,一直成謎,因為流傳下來的原態隸書文獻幾乎為空白。後來,考古發拙出漢簡書片,書界才揭開隸書成體之前的原生美態。書法大師啟功曾經手持漢簡古片,言:此為無價之寶,誰能依此而得古隸風採,便是大家。
  • 銀雀山漢簡墨跡的出現有什麼意義?
    自晉代隸書消歇,歷南北朝至清初,隸書書寫雖代不乏人,但大致是在晉隸、唐隸的範疇之中,乏善可陳。清中葉以後碑學書家取法漢代碑刻,使隸書得以復興,他們在隸書書寫上的探索,自然有其時代意義。但是,清人未能見漢代墨跡,他們的探索和對漢隸筆法的追溯顯然有其局限性。
  • 高清字帖 | 《儀禮簡》
    其中除11枚簡為日忌、雜佔內容外,其餘469枚均為《儀禮》簡。由於它不是散亂的殘簡令札,而是完整的書冊,是西漢經書的樣本,在我國所有出土的簡犢中,保存最完整,大多數墨跡如初,雖稍有殘損,但每一篇首尾俱全,保存了原書的編題、尾題、頁碼和順序,像這樣樣完整的《儀禮》簡是迄今出土漢簡中空前的發現,不愧稱為天下第一簡。 如有疑惑,文末掃碼,免費解答。
  • 居延漢簡
    20世紀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東方文明的四大發現就是殷墟、甲骨文、敦煌遺書和本文所提的居延漢簡。       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和甘肅北部額濟納河流域綿延300公裡,先秦時稱「弱水流沙」(匈奴語),秦漢以後稱「居延」。
  • 【經典】《居延漢簡》
    西漢武帝時,為了防禦匈奴入侵,於太初三年(公元前 102年)派遣強弩都尉路博德沿弱水(今額濟納河流域)兩岸修築了防禦塞牆和烽火臺,並修築了若干城、鄣、關、亭。居延古塞,是漢代交通要道的主要防線。當年因缺水而廢棄,到如今,這裡又因雨水奇缺才得以保存。
  • 漢簡:一本記錄漢字演化史的「古書」
    這是近代初次發現的漢簡。此後陸續有新的漢簡出土,至今共發現4萬餘枚。從西漢簡上可看到漢字字體從古隸逐漸演變以及草書形成的過程,從東漢中後期簡上又可以看到隸書開始向楷書演變的情況,所以漢簡也是研究漢字發展史的重要資料。除了尼雅漢簡等少量比較特殊的例子,已發現的漢簡可以根據出土情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漢代西北邊塞地區遺址裡發現的,可簡稱為邊塞漢簡。一類是在漢墓裡發現的,可簡稱為墓葬漢簡。
  • 漢簡臨寫淺議
    狹義上的簡書就是指漢簡,其對後世書風影響很大。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羅布泊北部地區的一個古遺址裡發現了一批魏晉木簡和字紙,這裡就是後來世所熟知的樓蘭遺址。1906年,斯坦因在新疆民豐北部的尼雅遺址發現少量漢簡,次年又在甘肅敦煌一帶的漢代邊塞遺址裡發現了七百多枚漢簡。 在甘肅出土的漢簡中,大部分為居延漢簡。
  • 漢簡在中國書壇到底怎麼樣?答案在這裡
    漢簡,是我國書法遺產中的一朵瑰麗的奇葩。東漢碑刻書法佔據了中國書法領域中的重要位置,而大量西漢竹木簡書的出土更呈現奇觀,填補了由秦至東漢這一歷史階段的空白,使漢代書法有了全貌。 簡牘中的真、 草、隸、篆洋洋大觀, 筆致精妙,質樸古雅,自然茂美,在中國書壇獨樹幟,光彩奪目。
  • 隸書的逆襲
    時隔千年,我們現在還能夠能夠見到很多漢代碑刻,和它當時取得的官方正體地位有很大關係,官方和民間都開始廣泛使用這種書體,比如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曹全碑》、《張遷碑》、《史晨碑》、《禮器碑》、《乙瑛碑》、《孔宙碑》等等。除了漢代隸書的正體地位,到了唐代很多碑刻的碑額(碑的標題部分)都單獨用隸書書寫,也體現了隸書的地位。
  • 【視點】敦煌漢簡——華彩燦爛的中國書法藝術遺珍
    西漢在敦煌設郡,從政治上確立了它在西北地區的重鎮地位。同時,漢政府在敦煌大量移民屯田,從而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充分的物資後備。而沿長城的亭障,實際上也是為絲綢之路設立的供應糧食的驛站和軍事警衛的哨所,它為確保絲綢之路上來往使者、商賈們的安全和食宿起到重大的作用,為敦煌成為「華戎所交一都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漢簡不簡單| 怎樣學習漢簡
    狹義上的簡書就是指漢簡,其對後世書風影響很大。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羅布泊北部地區的一個古遺址裡發現了一批魏晉木簡和字紙,這裡就是後來世所熟知的樓蘭遺址。1906年,斯坦因在新疆民豐北部的尼雅遺址發現少量漢簡,次年又在甘肅敦煌一帶的漢代邊塞遺址裡發現了七百多枚漢簡。在甘肅出土的漢簡中,大部分為居延漢簡。
  • 書法家劉建民漢簡書法藝術與欣賞
    漢簡書法藝術與欣賞漢簡書法藝術與欣賞,是衡量一個書法家的書法藝術生命去向何處的試金石。漢簡,它包括戰國簡牘、秦漢簡牘、魏晉簡牘。它在我國古代書法藝術中有著十分重要地位。筆體精妙、黑色多彩、質樸古雅、自然茂美,獨樹一幟,它是帶領我們走進書法作品,存有書卷氣的領路人。歷代的書法藝術珍品,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由工匠和無數書家留下的,如秦漢磚文、瓦當文字、商周彝器中銘文、 鏡文、印鑑文,還有東漢或魏晉時期的不少碑刻文字也是一些 無名書家的手跡。他們創作的簡牘,是有很高的藝術性和廣闊的生命力。現存世的名碑、名碣、墓誌屬於簡書的後者。
  • 天下第一簡《武威漢簡》是怎麼煉成的——學習書法和歷史都要掌握
    其中,武威漢簡和居延漢簡代表了漢代簡牘的書冊制度和書法水平。1960年,陳夢家在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的關照下,被派往蘭州,協助甘肅省博物館整理武威漢簡和居延漢簡,對這批漢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由實物所見的漢代簡冊制度》寫於1962年7月,是陳夢家根據武威磨咀子六號漢墓出土的《儀禮》簡實物,輔以爬梳古代關於簡冊的記述,而寫成的經典論文。
  • 《儀禮》:春秋戰國時代一部漢族禮制彙編
    《儀禮》,儒家十三經之一。秦之前篇目不詳,漢初高堂生傳儀禮。  《儀禮》記述有關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禮儀制度。  據《儀禮》載,天子、諸侯、大夫、士日常所踐行的禮有: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士喪禮、喪服、既夕禮等等。[1]  文字艱澀,內容枯燥,治史者對它望而生畏,而且是「三禮」中成書較早的一部。據考古材料及古文獻所知,商、周統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禮,其儀節日益繁縟複雜,非有專門職業訓練並經常排練演習者,不能經辦這些典禮。
  • 敦煌漢簡記錄書法演變 敦煌遺書留6萬多卷墨跡
    敦煌漢簡的出土,把隸書的成熟期由過去人們公認的東漢晚期提前到了西漢中期,從中看出古隸向漢隸轉化的劇變和成熟過程。漢簡書法承上啟下,開啟了後世的楷、行、草書。  據史載,漢簡時代包括秦代到東漢末期,大約400年,這正是中國古文字向今文字轉變的時期,也是中國書法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在學術上叫「隸變」,即漢字字體由篆書逐漸演變為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