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視而不見;成功,夢寐以求

2020-12-23 非同反想

本文為我們推送的第843篇原創文章

失敗,視而不見

成功,夢寐以求

文|子巖

日前,納斯達克要求瑞幸咖啡停牌,作為最後的掙扎,瑞幸提出聽證會,在聽證會得出結論前,股票將繼續交易。說實話,上市對於瑞幸已經沒有意義了,收攤兒是早晚的事,還折騰啥啊,洗洗睡吧!

然而,商業社會奇妙之處在於一雞死,一雞鳴。有人辭官歸故裡,有人星夜趕科場。加拿大國寶級的咖啡店Tim Hortons得到騰訊投資後,忙著開拓國內市場。成立於1964年的Tim Hortons,50多年來,如同所有的零售企業,其發展過程跌跌撞撞,期間數次改嫁,與多家北美快餐店有過交集,令其渾身上下充滿著快餐連鎖店的基因,與其說它是咖啡店,不如說它是快餐店。Tim Hortons發展與瑞幸咖啡的橫空出世截然不同,後者是租車界的資本高手,打起了咖啡的主意,而前者是曾經與肯德基、Dairy Queen、Wendy's及漢堡王四大快餐連鎖店有不解之緣的小業主,在逐步吸取了其他快餐店商業模式後,形成了今天獨有的咖啡快餐混搭經營模式。

1964年加拿大冰球運動員Tim Hortons(提姆·霍頓)退役後,在安大略省的哈密爾頓市以自己的名字開了一家咖啡店。科普一下,哈密爾頓是北美鋼鐵之都,咖啡店客戶以藍領基層人士為主,所以,其經營風格是價格便宜、食品粗糙、分量十足、裝修簡陋。為了謀求發展,1967年找到Ron Joyce作為合伙人。1974年他因車禍去世,Ron Joyce接手咖啡店後,利用早年加盟Dairy Queen的經驗,擴展業務。1992年經營Tim Hortons和Wendy's漢堡店的加盟商Daniel P. Murphy突發奇想,將兩家店合二為一經營,此舉引發了1995兩家連鎖餐廳控股公司的合併,使得Tim Hortons有了Wendy's漢堡快餐的色彩。更為有趣的是Wendy's老闆David Thomas年輕時為肯德基創辦人Sanders老爺子打工,所以,Tim Hortons通過David Thomas取得了肯德基運營基因。Tim Hortons與Wendy's合併後,一路絕塵,將Wendy's拋在了後面,最終導致分道揚鑣。2006年Tim Hortons分拆上市,此時在加拿大其分店數量超過了麥當勞,恢復自由身沒有多久,2014年巴西著名投資集團3G Capital與巴菲特聯手主導的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餐飲集團收購了Tim Hortons和漢堡王,兩家公司同一屋簷下,雖獨立經營,但相互借鑑,相互影響在所難免。

Tim Hortons經營路線得益於其快餐風格,它是咖啡零售業中最會做快餐的咖啡店,快餐業中最會做咖啡的餐飲店。目前,Tim Hortons已在14個國家開設了近5000家門店,絕大部分集中在加拿大,看似順風順水,實則進入了瓶頸期,迫使將目光投向了其創辦人曾經不恥的中國市場,企圖將北美基層咖啡店,在中國賣出個洋價錢。

筆者認為Tim Hortons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不會出彩兒,制約發展的恰恰是其經營模式中快餐與咖啡的兩面性。論快餐它絕對不如肯德基和麥當勞出色,講咖啡它肯定沒有星巴克和Cosco咖啡的專業,談價格無法與苟延殘喘的瑞幸相比。換句話說,被慣壞了的瑞幸消費者不是它的客戶,無法撿漏兒,Tim Hortons不是瑞幸的替身。其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雖有騰訊的支持,依將會是不溫不火,不會有太大的成就,這是傳統餐飲連鎖店穩紮穩打的慢性子,瑞幸咖啡恰恰缺失這種慢的品質,實踐數據證明全球最大的10家快餐連鎖企業無一不是經過幾十年發展而來的,絕無瞬間爆紅。好了,漢堡王近年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已經預示出了Tim Hortons國內市場的未來發展,同樣的基因必定會有同樣的下場。

對了,本文中點名道姓的幾位快餐連鎖店創辦人,其共同特點是混跡市井,勤奮務實,對失敗視而不見,百折不撓;對財富夢寐以求,千方百計,是低教育,高情商企業家的典型代表。雖然沒有在商業學院的文憑,但他們的成功個案,卻成為了商學院的教材。

相關焦點

  • 成功與失敗
    他的技能來自超乎常人的刻苦訓練,但他強大的心理素質,則來自一次次失敗的殘酷磨練。喬丹說過:「在我職業籃球生涯中,有超過9000球沒投進,輸了近300場球賽。有26次,我被託付去投最後一個的決勝球,而我卻失手了。我的生命中充滿了不斷的失敗,正因如此,我成功。」
  • 失敗是成功的「必要先決條件」
    不過,並非每一次失敗都能帶來成功。研究顯示,大浪淘沙,最終贏得勝利,淘汰失敗所依靠的,並非是堅持不懈的努力。去年10月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這篇論文有一個更有趣的發現,即,最終成功的人和最終失敗的人在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完成其目標的次數大致相同。 事實證明,只有從以前的失敗中吸取教訓,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才會奏效。
  • 豐臣秀吉分化毛利家成功,對德川家康故技重施卻失敗,為啥
    豐臣秀吉分化毛利家成功,對德川家康故技重施卻失敗,為啥? 毛利元就生前確立了「毛利兩川」體制,以吉川家和小早川家作為旁支輔弼毛利宗家。
  • 失敗是成功之母是對是錯?這樣看待失敗,你會更加成功
    特別是人到了中年以後,一味地相信與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失敗不僅僅會影響你的心態,更會讓你愈發的自卑,學會轉變對待失敗的態度,你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01拿社會現實來說,在失敗之後屢敗屢戰的人有嗎?
  • 什麼是成功和失敗
    成功是指達到預期的目標;失敗是指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這裡有三因素:達到、預期、目標。達到目標的意思顯而易見,需要強調的是"預期"這個因素。比如一位有志於藝術的人,由於某種原因,他不得不繼承父業經營商業,結果獲得成功,成為富翁。一般人會以為他成功了。
  • 不要懼怕失敗,因為失敗是通往成功的鋪路石
    #成功離你有多遠#失敗絕不會是致命的,除非你認輸。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失敗中垂頭喪氣。每一個有所成就的人,無不是經歷了一個個失敗而走向成功的。因此,要想成功,就不應該懼怕失敗,因為失敗是通往成功的鋪路石。01 失敗面前永不認輸愛迪生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一生中有記載的發明就有1328種,這是多麼驚人的成就啊!
  • 失敗是成功之母?與其讓孩子學會失敗,不如教會他們如何成功
    萌聲母嬰育兒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和指點 這個社會是非常現實的,失敗的人數要遠遠超過成功的人數。 每當孩子的受到失敗的挫折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安慰孩子說「沒事,不用放心上,失敗是成功之母,下次成功就好了。」
  • 初一作文:成功與失敗
    從古至今有多少個成功之士?很多但也很少。每個人的成功背後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堅持……商鞅的改革變法為秦國統一其他的六國奠定了基礎,然而在改革變法中總會遇到許多障礙,一些國家知難而退,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而秦朝商鞅一直堅持,最終完成了變法使秦國變為強國。衝這點可以得出:持之以恆,堅定信念是成功之本。
  • 《與神對話》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別嫉妒成功,別憐憫失敗
    「別妒忌成功,別憐憫失敗,因為你不知道在靈魂的權衡中,什麼算成功,什麼算失敗。遇事別稱其為災難或歡樂,除非你已確定或見證它的用途。」這是尼爾.唐納德.沃爾什先生《與神對話》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沒有絕對的成功或者失敗,從沒做好的事情中總結出經驗也算成功的一種,如果停止努力停止嘗試那才是失敗呢。回想我們的學生時代,平時考70-80的學生考一次99分便感覺自己努力獲得了這一階段的成功;但99分到了每次都考100分的學生那裡便是一個失敗的成績。
  • 參孫的失敗與成功
    針對此人,鄭州市基督教會微分享了屬於他的成功與失敗。參孫未出母腹就已被神揀選作一個拿細耳人(終身獻上歸主),但他得了上帝巨大的能力和恩賜,卻沒有遵照拿細耳人的標準生活。他貪食好酒,貪戀異族女子的美色,面對大利拉屢次的欺騙誘惑,終於失敗,說出自己力大無窮的秘密,結果被俘,被剜去雙眼,成為推磨的苦力,大大羞辱了揀選他的主。
  • 馬斯克設計成功的失敗
    企業,「設計成功的失敗」應該是必備的認知能力。   在我的《新技術的勝算》一書中,我曾經概括,馬斯克善於設計成功的失敗。利用高風險的探索,他深刻理解新事物的「第一性原則」,然後再出發。馬斯克的事業都具有先行者的優勢。只要秉承持續探索的路線,失敗是首先發現第一性原則的墊腳石,是成功的必要準備。
  • 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
    我們又怎樣才能從未知走向成功? 在北師大心理學教授、《最強大腦》科學總顧問劉嘉看來,我們雖是時代的產物,但我們同時也是時代的營造者和舞伴。在未知中,我們仍能通過感受和準確響應,找到突圍辦法。 劉嘉還認為,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連續的失敗只會導致連續的失敗。
  • 勇敢面對失敗,成功在等著你
    人人都在追求成功,可是成功有時顯得遙不可及,因此我們需要不斷激勵自己,向著甚至我們都有些迷惑的目標前進。如果你是企業老闆,不僅要說服自己,還要激勵一大幫同樣迷惑的員工。你覺得成功的概率有多大?」他回答道:「我簡單地考察過,覺得隨著中國人教育觀念的提升,對兒童聲樂素質的培養早晚會提上日程,因此我就提前做。」「可是如果市場還沒有成熟,你先做了,可能會失敗。」他笑著回答道:「是啊,有可能失敗,不過要試過才知道。你不試,就永遠搞不明白。」
  • 人到中年,最好的修養,是學會對別人「視而不見」
    所以說,如果年紀大了,想在社會立足,或者想結交更多的好朋友,就要學會對別人的順境、逆境保持「視而不見」,給予別人尊重和空間,對方往往可能更加感激。千萬不要過去圍觀,指指點點,讓別人避無可避,狼狽之餘又要強裝笑臉,這樣實在是太殘忍了。
  • 怎樣看待成功與失敗
    成功與失敗要看個人的滿意度,他的指標是:付出很少或者不用付出就能得到自己滿意的結果——這就算成功;付出很多或者沒有付出而自己不滿意的結果——這就算失敗。其實沒有成功與失敗,只有自己的心態。保持樂觀的心態是最重要的,活的就是心。這個心不是國外的心,他們的心指的是心臟,但不也指他們的意識,意識是沒有情感的。心也許指的是精神財富中的那些東西。為什麼要好的心態?
  • 如何渴望成功避免失敗定律
    成功學我想一個人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沒有人會無緣無故成功,也沒有人無緣無故的失敗。才能堅信你當初所制定的目標是正確的,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推動成功的動力。人有了動力和堅定的信心,才能更好的執行自己所定的目標。即使你失敗了也會理直氣壯的說:我無怨無悔,畢竟我當初付出了努力了。大不了從頭再來,我想你只要有「不放棄,不拋棄」的信念。最後肯定能成功的,因為成功的人,都是要堅持做到最後的人。而失敗的人都是提前退出的人。以上就是成功的定律。
  • 科懷·倫納德的路在何方,失敗比跌倒多一次就是成功
    歷史不需要重寫,不一樣的境遇能夠蝕刻別樣的成功!在你因他出乎意料帶來的失望而大哭之前,你心中的倫納德還是一個完美的人嗎?把他的瑕疵記下來,然後等著他回來,看他還是不是你認為的那個「機器人」!麥可·喬丹在NBA歷史上一直是圖騰一般的人物。
  • 要想成功,不要懼怕失敗
    每個人都經歷過失敗,有成功就會有失敗。愛迪生說過這樣一句話:「對於我來說,失敗只是暫時的,成功必將到來」。正確認識失敗是非常重要的,懼怕失敗是夢想的第一殺手,其他人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害怕失敗的人很難成就自己的夢想。面對失敗,我們應該像拿破崙一樣坦然面對。
  • 失敗乃成功之母?
    小到一次回球出界,大到痛失大滿貫冠軍,球員的每天都是在嘗試-失敗-再嘗試的循環中發生的,有的失敗似乎很容易過去,有的卻可以讓人一蹶不振,尤其當失敗接連發生的時候,要做到不懷疑自己、仍舊保持情緒穩定和注意專注就變成了一件有難度的事。雖然中國的老話說「失敗乃是成功之母」,但這句話似乎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失敗帶來的最大心理影響可能是在於自信心的損失,畢竟自信是來自於成功經驗的積累。
  •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西方的疫情應對失敗了
    馬丁·雅克從英國現狀開始說起。「英國已幾乎徹底『封城』,這是9個月以來的首次。歐洲關閉了與英國的邊境,整個歐洲的疫情正在惡化。美國已有30萬人因新冠肺炎死去。馬丁·雅克對西方的疫情應對進行了反思。他寫道,「西方世界什麼時候才能意識到一個事實,這次疫情是西方政府、社會、文化遭遇的一場歷史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