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消毒規範指導之十六
家庭防護篇做好日常清潔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日常清潔是家庭防護的基礎。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哪些?
日常食材如何科學處理?家庭消殺有哪些細節?
烏魯木齊晚報訊(記者王暢彤報導)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研究制定的《新冠肺炎病毒公眾防護簡易指南》針對家庭防護作出提示。
●家庭成員衛生用品要分開
家庭環境保持清潔衛生,每日勤通風,勤曬衣被。每個家庭成員的毛巾、牙刷等個人衛生用品要分開擺放。
居民要養成進門先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打噴嚏、咳嗽時應用餐巾紙捂住口鼻,口鼻分泌物用紙巾包好,棄置於有蓋垃圾桶內。
在家就餐時,家庭成員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吃飯時應使用公筷公勺,實行分餐制。注意營養,適度運動,提倡「光碟行動」。不接觸、不購買和食用野生動物(即野味);儘量避免前往售賣活體動物(禽類、海產品、野生動物等)的市場。
●烹飪食物,生熟要分開
廚房整體每天要開窗通風2至3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地面和可能被汙染的牆壁等表面每日清潔,每周消毒1-2次,可用含氯消毒劑擦拭或噴灑消毒,作用30分鐘,再用清水擦淨。
同時,要重視分類存放,冰箱食材注意生熟分開,防止交叉汙染。不提倡食用散裝冷葷熟食。接觸生鮮食材的容器、案板、刀具、水池和包裝等,都要及時清洗,避免汙染。
儘量不宰殺活畜禽,不要生食海(水)產品,肉、禽、蛋類燒熟煮透。購買和食用冷鏈生鮮食品,要通過正規渠道,確保生鮮食品來源安全。建議當頓食用,如果要繼續冷藏或冷凍,食物要包裝嚴密,避免互相汙染。使用流動水清洗時,要緩緩衝洗,防止濺灑汙染。
●家庭消毒這些細節要關注
日常居家環境中,手機、滑鼠鍵盤、電燈開關、水龍頭、門把手、窗戶把手等,都是經常觸碰的地方,特別是馬桶衝廁鍵,潛藏著間接傳播病毒的風險,也是家庭日常消殺容易忽略的細節。
日常生活中,做好清潔工作是消殺的基礎。餐飲具和茶具首選物理消毒,通過煮沸15至30分鐘或使用高溫消毒箱(櫃)消毒即可。對臺面、門把手、電話機、開關、熱水壺把手、洗手盆、坐便器等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可使用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鐘,再用清水擦淨。
衛生間保持通風良好,每日開窗通風2-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合理使用消毒液浸泡消毒,衝水時需蓋上馬桶蓋,定期使用含氯泡騰片消毒馬桶。要注意檢查下水管道、衛生間地漏等的U型管水封,缺水時及時補水。
此外,環境消毒和清潔洗手是緊密結合起來的,在我們勤洗手的同時,也要做好環境的清潔消毒。
(文章來源:烏魯木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