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雲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採訪,見到黃必志時,他正在研究院的養牛放牧草場裡,觀察並詳細記錄肉牛的體況。他指著其中一頭小牛說:「看,沒過幾天又長壯了不少。」作為院長,黃必志對草場裡每頭牛的情況都很熟悉。
歷經30餘年,在無數專家的共同努力下,這位「牛專家」率領研究團隊成功培育出我國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元雜交肉牛品種「雲嶺牛」,填補了我國不能生產高檔牛肉的空白,成為我省高原特色農業新亮點。培育2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建立30餘家企業組成的肉牛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廣「雲嶺牛」養殖技術助力脫貧攻堅,在西盟、景谷、楚雄等地通過企業、合作社幫扶合作,帶動1.5萬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不懈堅守 創新研髮結碩果
雲南擁有豐富的飼草飼料資源,但過去一直缺乏適應熱帶亞熱帶氣候的優良肉牛品種,本地黃牛大多用於耕田種地。為培育出適應熱帶亞熱帶氣候的優良肉牛品種,1983年雲南省政府和澳大利亞政府合作開展了「雲南草場與牲畜改良發展計劃」。這一年,20歲的黃必志被分配到雲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雲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的前身)擔任技術員。
1984年,一架飛機載著中國農業部門特別「邀請」的一批澳大利亞莫累灰牛,從南半球的墨爾本飛至昆明巫家壩機場。當時,一頭莫累灰牛在雲南的價格是7萬元,而黃必志每個月工資是64元。他在心裡暗自琢磨,如果能用這些天價澳洲牛培育出我國自己的肉牛品種該有多好。
1985年,87頭莫累灰牛與99頭雲南黃牛的「跨國婚姻」,誕生了被稱為「莫雲雜」的第一代混血牛。雖然「莫雲雜」生長速度快、產肉性能高,但對雲南本地的多種疫病沒有抵抗力,比如焦蟲病。「為此,專家深入研究後決定繼續引進抗性強的品種,再改良。」黃必志說。1993年初,24頭婆羅門牛踏上了雲嶺大地,成為我國從澳大利亞引進的第二個品種。
從二元雜交到三元雜交,經過不斷篩選、嘗試及改良,歷經三代科學家、28家科研單位的近千名科技人員參與研究培育,2014年,黃必志率領團隊以雲南本地黃牛為母本,選用婆羅門牛、莫累灰牛為父本,通過雜交創新、橫交固定和5個世代選育,最終培育出具備生長速度快、育肥性能好、性成熟早、繁殖成活率高、抗病力強等特點的「雲嶺牛」。這是我省自主培育並擁有智慧財產權的第一個肉牛新品種。
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好肉牛是日本和牛,參照其標準,「雲嶺牛」70%的肉品質能達到A3以上。此外,「雲嶺牛」的體重是本地黃牛的兩倍多,飼養周期比本地黃牛短,一頭「雲嶺牛」如果得到完全利用,可產生近15萬元的價值,比普通肉牛的價值高3至5倍。
全面推廣 科技反哺助脫貧
2014年,「雲嶺牛」獲國家畜禽新品種證書,2016年,被原農業部指定為「十三五」我國南方肉牛主推品種。
為建立起「雲嶺牛」標準化高效健康養殖體系,加快新品種推廣,在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在省農業農村廳和各級部門的支持下,雲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與30餘家大型肉牛養殖企業共同建立了「雲南省肉牛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展「雲嶺牛」養殖及配套技術的服務與應用。隨著繁育工作及推廣工作的深入推進,目前,每年可提供特一級公牛200至300頭,凍精50萬至100萬劑。
隨著技術的推廣,「雲嶺牛」已在昆明、楚雄、德宏、普洱等8個州(市)建立起擴繁群和改良點;在「產、學、研」更加緊密的結合下,「雲嶺牛」從重大科研成果轉化為成熟的市場產品,「聽牧」「三江併流」「愛伲」等知名品牌牛肉走上了廣大市民的餐桌。
目前,「雲嶺牛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及成果產業化」項目正在推進,由雲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負責「雲嶺牛」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及相關技術研發支持,提供「雲嶺牛」種牛、凍精。騰衝恆益東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普洱金孔雀綠色牧業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主要承擔「雲嶺牛」擴繁、二級平臺建設和「雲嶺牛」技術成果轉化;海潮集團聽牧肉牛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綠色有機牛肉屠宰加工及特色、功能性牛肉產品研發與銷售。
「雲嶺牛」的產業化在逐步推進,助力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越走越快。
自2014年以來,雲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共組織科技人員60餘人次到我省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開展科技服務,累計培訓「三區」基層科技人員3000餘人次,發放技術資料5000餘冊,服務「三區」養殖企業60餘家。
2017年4月,黃必志工作站落戶西盟佤族自治縣。西盟縣藉助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及省農業農村廳的幫扶,開始探索「雲嶺牛」產業精準扶貧模式,通過到養牛場打工、種飼草、代養牛等方式,讓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到「雲嶺牛」養殖中來。
西盟縣還通過招標,引入我省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在當地建成6個「雲嶺牛」雜交優勢利用養殖小區,存欄「雲嶺牛」雜交牛1.2萬頭。目前,西盟縣已有1萬多名貧困群眾參與到「雲嶺牛」產業各環節,人均增收2850元以上。西盟縣出產的「雲嶺牛」牛肉銷往全國各地,其雪花牛肉市場售價最高已達每公斤1500元。
本報記者 陳怡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