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說:「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
秋天的北京是一年中最美的時候,天高雲淡、秋風送爽,這樣的舒適愜意的日子,逛北京胡同再合適不過了。
十月十日,十全十美。我悄悄探訪了北京西城平安裡附近的一個胡同——
護國寺街緊鄰平安大街,因為北京八大寺廟之一護國寺深藏其中,故名護國寺街。
護國寺建於元代,原為丞相託克託官邸,初名崇國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賜名為大隆善護國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對寺廟大加修繕,名護國寺,又稱西寺,與東寺隆福寺相呼應。
西城的護國寺廟會與東城的隆福寺廟會齊名,是「東西二廟」之西廟,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京都竹枝詞》雲:「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間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
舊時,每月農曆初八的廟市匯集了京城有名的絕活小吃攤。
據老輩兒人回憶,護國寺廟會最招人的是拿繞世界的小吃浮攤。攤主們支個布棚,亮出字號,擺上條案、長凳,有的索性把肩挑的擔子或手推獨輪車找個地兒,廟裡一停,邊安爐邊坐鍋,鍋旁擺上調料罐、碗筷,隨地拉開 「陣勢」準備開賣:「豆面糕來,要糖錢!」、「滾糖的驢打滾啦」……
護國寺廟會曾經在上世紀30年代十分熱鬧,各式京味小吃在此爭奇鬥豔——年糕、灌腸、煮羊霜腸、扒糕、涼粉、爆肚、茶湯……應有盡有。
而今,已難尋昔日市井繁華盛景,慕名來到這裡的食客們大多直奔「護國寺小吃店」總店而去。
廢話少說,讓我們直奔主題——
果然是總店,門臉夠大,比我家門口的護國寺分店顯得氣派許多。
側臉是這樣的——
雖然才下午4:30,可走進店裡,食客絡繹不絕,幾乎座無虛席——
排隊點餐,看看點餐檯上面的掛牌,是不是有種八九十年代的感覺?
這裡有近百種各色經典小吃點心,秉承了幾百年來北京宮廷和民間小吃的精華,看得我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請原諒我找不到合適的詞,只好用了小學生常用成語)——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象鼻子糕、饊子麻花、麻團、焦圈、麵茶、雜碎湯、豆汁……蒸、炸、煮、烙俱全,或綿軟或酥脆,或鹹鮮或香甜,
排到我了,我只恨「眼大肚子小」,又因為常年吃素,無法嘗試經典的紅燒牛尾、燒餅夾牛肉、羊雜湯,只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於是,我點了下面這些——
自取調料
我來一一做解:
這就是久負盛名、「臭名昭著」的「北京老豆汁兒」了。
「北京豆汁兒,旗人的命根兒」。
北京人喝豆汁兒,始於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前後。這看似平常低賤的飲食,最初是清宮御膳的一種飲料。雖然「味兒」各色,但卻有極佳的保健功效:夏天可消渴解暑,冬季能清熱溫陽,四季喝它,益於開胃健脾、去毒除燥。
喝豆汁兒有講究,得配上焦圈、鹹菜絲兒。
據說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北京人,就看能不能一口喝下一碗酸澀如泔水的豆汁兒了。
我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吃不慣槓硬的焦圈,但每隔一段時間,一定要帶著孩子喝碗豆汁兒,我家娃從四歲第一次喝豆汁兒,就好上了這一口兒,因為豆汁兒是發酵食品,所以能促進腸胃消化吸收,入口雖然酸澀,但喝到胃裡卻溫潤熨帖,那種感覺,仿佛曆經人生百味後,達到了圓融通泰的境界。
護國寺總店的豆汁兒更加濃稠味兒足,旁邊坐著的一個來旅遊的小姐姐嘗了一口,不覺皺眉,看著我家孩子三兩根鹹菜就著一口豆汁兒,喝得津津有味,她吐也不是,咽也不是。
她又喝了兩口,實在忍不住,不禁問我:請問,這是餿了吧?怎麼一股酸臭的味道?
我鼓勵她:豆汁兒就是這個味兒,雖然味道不怎麼樣,不過,習慣了就好,喝下去對身體好!
小姐姐勉為其難地喝下了小半碗,說自己實在難以消受這種滋味!
這是老北京的另一道名吃——麵茶。
麵茶在北京小吃中,通常在早上售賣。有詩云:「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
麵茶不是茶湯,而是黍子面或小米麵煮成的糊狀物,表面淋上芝麻醬,芝麻醬要提起來拉成絲狀,轉著圈地淋在麵茶上,然後再撒上一些芝麻鹽,一碗麵茶就成了。
很多老北京從小吃到老,我家附近的護國寺小吃剛開張時,附近的很多老人慕名而來,必點麵茶,他們喝麵茶很講究吃法,不用勺不用筷,而是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攏起,貼著碗邊,轉著圈喝。麵茶很燙,其實用吸溜更加恰當。碗裡的麵茶和麻醬一起流到碗邊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醬又是麵茶。
喝完了一圈,鑑定完畢,他們滿意道:就是這個味兒,和我小時候喝過的一個樣!
算是對廚師的無上褒獎。
我一直學不會老北京的這種轉圈吃法,一碗顏值頗高的麵茶,被我攪合得不忍直視……
好久沒喝過麵茶了,攪勻了,黃黃稠稠的,芝麻醬很豐富,椒鹽也足,糊中帶香,一點不齁。
這金燦燦的是奶油炸糕,用麵粉、雞蛋液、香草、奶油,大火炸成,蘸上白糖,外焦裡嫩,香味濃鬱。
這是豆面丸子湯,我的最愛,綠豆面做的丸子,幹吃很有嚼勁,做湯正合適,外柔內剛,越嚼越香。
這樣的三碗一盤才花了20塊錢,要說老北京小吃真是好吃不貴、經濟實惠。
吃飽喝足,漫步在古老的胡同裡,百年老店、鱗次櫛比,沐浴在金色的夕陽裡,仿佛鑲了層金邊——
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裡看到了久負盛名的北京冰糖葫蘆,飯後來一串,消食解膩再合適不過了——
逛吃逛吃,來到一家奶酪店歇歇腳,要了一杯杏仁豆腐、一碗杏仁茶湯,一杯冰涼,一碗滾燙,堪稱冰與火之歌——
店裡鬧中取靜,店主剛放學的小兒子熱情地招待每天下午都來吃一份紅豆雙皮奶的小姑娘,小女孩伏案吃得津津有味,小男孩卻扭來扭去,無心寫作業——
老食客
走出來時,已經夜幕降臨、華燈初上——
眾裡尋鞦韆百度,盡在帝都胡同深處。
老北京人大都活得悠閒自在、不卑不亢,不求大富大貴,也不阿諛奉承,平平淡淡地吃著家常飯,嬉笑怒罵看慣900年來王朝更替——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北京人該幹嘛幹嘛,繼續有滋有味地吃著炸醬麵,一小碗幹炸,七八種面碼,香氣四溢,樣樣有講,吃得盡興,聊得自在,那叫一個舒坦!
北京的秋天夠美,卻也太過短促。明月高懸、夜涼如水,秋天倏忽間即將過去。
如果有一天你來北京,請一定在秋天走一走,看一看,嘗一嘗炒肝、滷煮和餿豆汁兒,看海聽戲,感受滄桑,體味這別有韻致的皇城根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