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是臺籍牙醫洪慈憶的患者們送給她的綽號。在患者眼中,洪慈憶就和電影《超能陸戰隊》裡萌萌的醫療機器人「大白」一樣,帶來溫暖和治癒。
工作中的洪慈憶總是帶著溫暖笑容 莊楊筱/攝
來自臺灣嘉義的洪慈憶,2003年就考取了島內的醫學系,但臺灣口腔行業的高度飽和,讓她開始嘗試尋找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看到在大陸的口腔行業正在蓬勃發展,所以希望把技術和服務理念帶過來,在一個新的地區開始耕耘。」
洪慈憶聽從了父親建議,先登陸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口腔醫學院求學,2008年順利畢業後又選擇到廈門紮根發展。主修美學矯正的洪慈憶,經過12年職業生涯的磨礪,如今已成長為北大醫學部賽德陽光口腔發展項目廈門門診部院長。
近來,洪慈憶可說是人逢喜事,公司在廈門成立了新分院,她特地從上海分部把舒智威和黃政傑兩位好友邀請到廈門來參加開業典禮。同是登陸發展的臺籍牙醫,又因緣際會在同一公司入職,三人自然而然成為「麻吉」(臺灣日常用語中對好友的稱呼)。而他們,也都在大陸找到了事業發展的新起點。
洪慈憶(中)、舒智威(右)和黃政傑(左)在廈門相見歡(黃政傑供圖)
融入大陸:新的維度
「大陸的變化進步是非常的快速,而且是高速的,有些時候我覺得我要不停地奔跑,才能夠追趕他的變化。」在洪慈憶看來,這樣的壓力反而帶給她動力,「讓我可以變成更好的自己。」
和洪慈憶一樣,舒智威最初登陸的決定與父親密不可分,「我父親是個牙醫,他對於大陸的前景非常看好。」舒智威調侃地說,當初是被父親半哄半騙到大陸來發展的,但沒想到來了就不想走了,「大陸有更大的患者群體,口腔醫療每年呈20%—30%的擴增速度,只有在大陸才有這樣的機會。」
舒智威接受記者採訪 莊楊筱/攝
2004年登陸求學,2012年以正畸專科碩士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如今舒智威的履歷中已有突破3000件的隱適美矯正案例,成為了大陸首位取得這一成果的醫師。
舒智威深感,正是因為有足夠大的患者體量,成就了醫師的專精,「在臺灣來講,體量不足,要做專科醫生,難度就比較大,但是在大陸,輻射範圍很大,比如我在上海,『江浙滬包郵區』都有人來看診,你就可以專注做你想做的專業。」
大陸為年輕的臺灣醫師提供了發展的新維度,讓他們能夠大展拳腳,黃政傑對於這一點也深有感觸:「在大陸這邊的發展肯定會比臺灣好很多,尤其是大陸一直在倡導大家要重視口腔保健這件事情。」而在融入大陸的過程中,黃政傑覺得技術落地、醫患溝通是他的重要課題。
臺式服務:一種溫度
其實,黃政傑與洪慈憶是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口腔醫學院的同班同學,但2008年畢業之後,黃政傑選擇先回臺灣進修,積累臨床經驗,「想先把技術練好了,再過來大陸,實現自己的想法。」2013年再度登陸,成為種植修復專科醫師的黃政傑說,在大陸的7年行醫經歷是對技術的再磨練,這讓他對於未來長久地紮根發展更有底氣、更有信心。
黃政傑正在接受患者諮詢 莊楊筱/攝
「兩岸在醫療上互通有無,比如結合臺式服務,和大陸的頂級技術,其實可以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舒智威認為,臺灣口腔行業的發展較為成熟,很多服務模式只要稍加調整,就可以在大陸很好地落地。
也正是舒智威口中的臺式服務,讓洪慈憶擁有了「大白」這樣的暖心稱呼。「我們希望用溫暖微笑,讓門診、醫院不再是冷冰冰的感覺,希望用特殊處理過的香氛味道,替代消毒水的味道,我們希望患者在門診有家的感覺,我們就是你的家庭醫生。」作為公司廈門區負責人的洪慈憶,這樣描繪她早已付諸實現的理想圖景。
理想的乘風破浪也少不了政策的保駕護航,洪慈憶說,廈門出臺的「60條惠臺舉措」提到臺籍人士可以獨立開設診所及成為主要負責人,「這讓我有機會真正成為牙科診所的主角。」
不論是在大陸求學、就業,一路過關打拼,還是往來兩岸、積累經驗,最終登陸落地,這些臺籍醫師都切身體會著大陸醫療行業的發展速度,也找到了自己事業新的維度,更觸摸到一種真切的溫度。「這些年來一直感受到大陸對於臺商、臺胞釋出善意,越來越多的政策,讓我們感到有家的感覺。」黃政傑說。
編輯:李言 編審:熊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