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傳說中的足球流氓在生活中都是什麼樣的人?是什麼心理驅使他們發生如此魔性的轉變?去個性化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表現?
文/神似風
再過一會,2015年澳大利亞亞洲杯足球賽將拉開戰幕,肩負著無數中國球迷期待與夢想的中國國家足球隊將於明日迎來首戰,再一次向亞洲足壇的最高榮譽發起衝鋒。對於遠在大洋彼岸不能親臨賽場的球迷來說,亞洲杯其實是平常忙碌緊張生活中難得的舒緩壓力的機會。三五成群興趣相投的朋友可以邀約在一起,一邊喝喝酒,聊聊天,一邊愉快地觀看比賽實況。可是對於身處比賽現場的球迷來說,心理的感受有可能就不是這樣輕鬆了。在特定情境的影響下,一場正常的比賽就可能變成足球流氓的嗜血狂歡。
圖片:被襲擊的尼維爾重傷倒地,血流滿面。
許多中國球迷對於足球流氓的直觀印象要追溯到1998年的法國世界盃上,6個年輕的德國足球流氓在法國南部城市朗斯突襲了法國憲兵尼維爾。他們將尼維爾打到,然後對他拳打腳踢,在混亂中,尼維爾被人用催淚瓦斯槍打中後腦,因此造成了腦部永久的損傷。這件事隨後在全世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克羅埃西亞隊主帥布拉澤維奇在每一場比賽中都會手捧一頂法國憲兵帽,以表示對尼維爾的牽掛之心。
讓我們把英國作家尼克·霍恩比讚美足球的詩歌送給尼維爾:
所以,請對他們寬容
請容忍這些將一個體育活動的某個瞬間
描述成他們一生中最美好時刻的人。
我們不缺少想像力
我們也不是過著悲慘和貧困的生活;
只是,現實生活如此蒼白,如此無味
沒有那麼多可能的,預想不到的狂熱...
圖片:足球比賽看臺上一名狂熱的小球迷
耐人尋味的是,歐洲學者關於足球流氓的調查絕對會讓人大吃一驚,這個群體中的人絕不象我們想像的一樣,擁有兇狠、殘暴的性格,他們大多就是象你我一樣的普通人,是孩子眼中的好父親,也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他們中間不乏能力超群的職場精英,還有很多待人彬彬有禮的傳統紳士,可當他們一起坐上看臺,激情與沮喪引起的巨大心理反差會讓他們不由自主地瘋狂起來。這就是一個球迷夾雜在瘋狂的人群中也會瘋狂的原因。
心理學對這樣的行為做出這樣的分析:
【1】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社會生活的各種不滿情緒聚集起來,試圖通過群體的行動使這種情緒發洩出來。
【2】法不責眾心理
由於處在群體之中,因此個體的責任感就變得淡薄。沒有責任感導致道德約束下降,同時覺得懲罰不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3】數量上的壓力
還記得上海踩踏事件一文中提過的群體性的恐怖一面嗎,個體不知不覺中會有從眾的心理,跟著大家去做多數派。
【4】情緒的感染
激烈的情緒在群體之中蔓延,在傳播中不斷增強對個體的感染和刺激。
【5】暗示與模仿
不加辨別就接受群體中的信息,於是跟在他人後面採取相同的行為。
圖片:震驚世界的「海瑟爾慘案」
我們來看看在這樣的心理驅動下,憤怒的足球流氓會造成多大的破壞。1985年5月29日,利物浦與尤文圖斯在布魯塞爾海瑟爾體育場的歐洲冠軍杯決賽中相遇,歐足聯賽前把一個球門後的看臺分配給利物浦球迷,但是卻有不少尤文圖斯的球迷從比利時人手中買到該看臺的球票。看臺上,也沒有足夠的警察和工作人員將兩隊球迷分開。混在利物浦球迷裡的足球流氓與尤文圖斯球迷大打出手,他們拿著棒子一個一個地打過去,讓尤文球迷倒下一片,最終導致看臺倒塌,當場壓死39名尤文圖斯球迷,並有300多人受傷。賽後所有的英國球隊並被禁止參加歐洲的賽事五年。這是足球流氓最臭名卓著的一次暴力事件,由此可見不加控制的群體心理有多麼大的破壞力。
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他經典著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去個性化」的概念,很好的解釋這種失控的現象。所謂的去個性化,是指個人在群體壓力或群體意識影響下,會導致自我導向功能的削弱或責任感的喪失,產生一些個人單獨活動時是不會出現的行為。這是一種自我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狀態。個體在去個性化狀態下行為的責任意識明顯喪失,會做出一些通常不會做的行為。當個體淹沒在群體之中,當個體自我認同被群體的行動與目標認同所取代,個體便會進入「去個性化狀態」,這種狀態將淡化個體的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降低個體責任與個人對於社會評價的關注。當自我控制力量減弱,暴力與反社會行為就隨時可能出現了。近來被大家廣泛討論的流氓司機「怒路症」患者也屬於其中的一種。
圖片:尼維爾重回足球賽場
如今10多年過去了,已經54歲的尼維爾依舊伴有嚴重的後遺症,他失去了嗅覺,也失去了味覺,他的一個眼睛瞎了,耳朵也聾了,甚至就連走路都很困難。2006年6月15日,尼維爾乘坐輪椅出現在多特蒙德,他收到邀請重回賽場,準備觀看德國對波蘭的比賽。比賽開始前兩小時,誰也不願看到的一幕發生了,德國與波蘭的球迷發生開賽以來最嚴重的騷亂。此時內心的傷痛無法言說,但是98年的噩夢一定會重回他的心頭,也許對於那些無法控制情緒的球迷來說,有些事情永遠不配得到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