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內鄉縣赤眉鎮琴溪湖生態農業區鳥瞰 崔培林 攝
初夏的內鄉,青山疊翠,溪水淙淙。
5月20日,記者走進內鄉,探訪綠色發展之路。無論是在景色秀美、湖泊點綴其間的桃溪鎮,還是在生態秀麗、油桃豐收的赤眉鎮,抑或是在岱軍嶺、長嶺的核桃基地,無不感受到今日內鄉,正華麗轉身,特別是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上,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正釋放出驚人力量,催生內鄉之山鄉蝶變。
一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內鄉自古被譽為「入關孔道」,有「守八百裡伏牛之門戶,扼秦楚交通之要津」之說。這裡的山特別多,用「一山放過一山攔」來形容,毫不為過。那些年,呆在山溝裡,守在荒山上,「蹦」不出幸福生活。不少村子,儘是荒山薄坡,存不住雨水,耐不住乾旱,只能望天收。「春種一滿坡,秋收一籮筐」,那是常態。也正因為此,昔日層層大山,成為不少人渴望跨過的門檻,也成為他們走出大山、走出貧窮的羈絆。
時代在前進。從走出大山,再到紮根故土,歷史的輪軸總是在這片土地上留下深深的印記。
一縷春風,往往能帶來整個春天。赤眉就是一個最好的註解。誰能想得到,當年村民嫁接引進的幾十棵油桃,竟呈星火燎原之勢,遍布赤眉,成為支柱產業,成為村民開啟富裕生活的金鑰匙。
孫國中是該鎮楊店村人,一家四口,過去一直以種糧為主,辛苦下來,收入不足1200元,後通過產業扶貧,他將幾畝地全部種上油桃,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很快掌握了施肥、修剪等技術。如今,每年能收入1.6萬元,加上各項補貼和農閒時節打零工,全家收入超過兩萬元。
赤眉鎮黨委書記李豐高告訴記者,赤眉的變化就是「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村民把荒山變果園,實現由窮到富的轉變,赤眉鎮也由單一的林果種植髮展到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轉變,赤眉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更留住了人。
如今,赤眉林果業完善的產業鏈條吸引了周邊鄉鎮和縣市的果品經銷商,紛紛把當地出產的黑李、獼猴桃等果品運到赤眉的保鮮庫和包裝廠,挑揀分級、包裝預冷,進而發送到全國各地,使赤眉由林果生產地變成產品集散地。
二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過去,在內鄉,靠山吃山,也曾讓一些人腰包鼓起來。他們開礦濫伐,隨意養殖,導致道路被毀、棄渣廢土侵佔河道,漫天塵土、汙水橫流,山鄉人民深受其苦。這種以透支環境為代價的靠山吃山,註定走不遠。
整治,刻不容緩!內鄉實施「3+3+N」,明確縣委書記、鄉鎮黨委書記、村黨支部書記汙染防治攻堅工作責任,構建三級書記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對全縣汙染企業進行經常性督查監測,同時杜絕引進「高耗能、高汙染、高排放」項目,以綠色發展高質量推動經濟建設高質量。
與此同時,內鄉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林業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在提升和釋放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的同時,進一步凸顯社會效益,使林產業逐步成為改善人居環境、實施鄉村振興、增加農民收入、助力脫貧攻堅的助推器。
餘關鎮子育村張振國過去以種花生為主,土地瘠薄,靠天吃飯,畝收入不足400元。2009年,他將耕地全部流轉給河南豫林果業股份有限公司種上核桃,每年每畝「地租」100元,公司聘他管理核桃基地,月薪1500元,如今,張振國每年直接增收1.7萬餘元。
近年來,像張振國一樣,內鄉以「雙十萬」核桃和油桃基地及龍頭林果企業為依託,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實現脫貧致富的還有不少。據了解,內鄉現有林果基地面積4.3萬公頃,林果合作社292家,家庭農場21家,森林旅遊開發企業6家。
林果業的大發展,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近兩年來,內鄉優良天氣數穩步增多,PM2.5持續降低,年降水量和負氧離子較往年明顯增多,內鄉的天更藍、山更綠。與之呼應的是,生態更美了,產業興旺了,農民的生活有滋有味了。
三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在餘關鎮子育村,站在岱軍嶺上,漫山遍野的核桃,綠果滿枝,染綠昔日的荒山,山下的岱軍河水庫,也將建成林果遊玩項目。河南豫林果業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薄淵告訴記者,當時的子育村,晴天路難走,雨後成泥湯,交通不便。如今這裡是7米寬的瀝青路,兩邊還各有1米寬的綠化帶、排水溝。村民們土地流轉後,還能給核桃除草、施肥,參與管護,增加收入。
在趙店鄉長嶺村,記者見到了內鄉昌宇農林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小梅。這位來自山東濰坊的女士,曾被評為濰坊市十大道德模範,她的善行曾被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深度報導過。
2011年,郭小梅來到長嶺村,先後籌資2500萬元,實現坡改梯近萬畝,栽種核桃苗近20萬棵。咬定青山不放鬆,靠著郭小梅的堅韌、執著和村民們的吃苦耐勞,長嶺村的荒山禿嶺變成了充滿希望的綠色之地。
如今,這個10年前的貧困小山村,在郭小梅的帶動下,興辦了豐園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入社社員470戶,每戶增收5萬元。郭小梅還拉長產業鏈,開始用種出來的核桃冷榨、提煉核桃油。
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金山銀山,村民綻開了笑顏。而郭小梅,也早已融入這裡,把內鄉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內鄉,揚長避短,正奮力用綠水青山繪就幸福底色。綠色發展的內鄉,定會精雕細刻,繪出鄉村振興的畫卷,定格綠水青山間的鄉愁。
全媒體記者 楊青曉
來源:新華號 南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