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詩人泰戈爾有一首著名的詩《金色的孟加拉》,詩中寫道:「在那九月裡和十月裡,稻穀一片金黃,長得無比溫柔,無比美麗。」這首詩後來也經過譜曲成了孟加拉國的國歌,它創作於這個小國被分為東西兩部分後不久,意在鼓勵人們團結,齊心。
孟加拉國位於南亞的孟加拉灣,國土面積為14.15萬平方公裡,其大部分土地與印度接壤,但與印度相比,它在許多人心裡卻是毫無存在感。我們只知道孟加拉是一個小國,建國時間不長,經濟也不發達。
唯一讓孟加拉在國際上能排的上名號的,是其人口數量。孟加拉國的領土還沒有我國河南省大,但是卻在前幾十年一直瘋狂地鼓勵生育,目前已經達到了1.6億左右。細究其原因是因為它在獨立之後害怕被鄰國吞併,所以才出此下策。
自公元前4世紀開始,孟加拉地區被印度孔雀王朝佔領,這塊土地在之後的一千多年都是印度的領土。直到13世紀之後,伊斯蘭教傳入這裡改變了當地人民信仰佛教的習慣,在此基礎上獨立出孟加拉蘇丹國。
孟加拉蘇丹國雖然面積不大,但也經歷過自己最輝煌的時期。因為地處平原適宜耕種,加上終年氣候溫暖溼潤,在16世紀這裡發展成南亞一帶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而後不久,印度莫臥兒帝國出兵將其攻滅。
19世紀之後,隨著英國人來到印度次大陸上,他們掌控了印度的統治管理權。1858年,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宣布莫臥兒王朝覆滅,印度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孟加拉也變成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04年,孟加拉被分割成東西兩部分,也就是在這時泰戈爾寫下了前文中提到的《金色的孟加拉》。西孟加拉至今仍是印度的一個邦,而東孟加拉曾歸屬巴基斯坦,但因為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異,最終於1972年脫離其統治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雖然國家獨立了,但是他們始終有著巨大的擔憂,因為他們毗鄰的國家就是印度。當初孟加拉國的成立少不了印度的幫助,但是其目的僅僅在於牽制巴基斯坦。而且上世紀70年代之後,印度吞併了錫金後還對不丹、尼泊爾等國進行了控制,要說孟加拉國不擔心是不可能的。
於是從70年代起,孟加拉國的政府就鼓勵人民進行瘋狂的生育,因為在他們看來想要不被吞併只能是兩個條件,要麼國土夠大,要麼人口夠多。因為國土還沒有我國河南省大,很明顯他們只能在後者上努努力,近40多年來,孟加拉的人口從7000多萬激增到了超過1.6億,足足翻了一倍還多。
這樣大的人口基數確實讓野心勃勃的印度望而卻步了,不過更是讓孟加拉自己背上了沉重的負擔。領土面積和人口數量不成正比,加上國內資源的極度匱乏,已經讓其成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雖然現在政府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降低人口並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事情。
2018年,孟加拉國的GDP不足3000億美元,人均GDP僅為1698美元,其中半數人口都生活在貧困之中。更有專家估計,到2070年,該國的總人口會突破2.5億,如果不能採取有效的措施,那時孟加拉國只會更加擁擠、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