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輪迴和十二因緣--詳解圖

2021-03-01 妙法超然

輪迴這一概念在藏民心中根深蒂固,是藏族人為人處世最根本的人生觀,具體通過常見的六道輪迴圖就能將「輪迴」闡述的清清楚楚。六道輪迴圖中的每個元素都有其豐富的象徵意義,闡明了苦的來源、脫苦的方法及脫苦的自在境界。

六道輪迴圖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輪迴理論的昭示圖。圖右上方佛手指日月開示滅苦及脫出輪迴苦海的方法。

六道眾生透過佛法的修行,最後終得解脫輪迴、登佛淨土。

包含了六道在內的大輪,由無常死主手持及口咬,表示六道內的有情眾生,無一可逃離死主的掌握。
生死之輪可以分為四層圓圈排列:

從最內圈開始,在圖的正中央,亦即大輪的軸心部份,是一個小圓圈,圈內有三種畜牲:鴿、蛇及豬;這三種動物,分別表義貪、瞋、痴這三毒。三毒念是煩惱的根源,也是令我們不斷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而痴為根本,而生貪、瞋,所以蛇及鴿由豬口而出。

內第二圈,是有關生、死及中陰(在這個肉體滅亡後,我們的意識會先進入一個 「中陰」的階段,然後便再次輪迴投生,得到新的肉身,以另種生命形式延續生存。)的教法圖示。環的半邊是黑暗的,另半邊則是光明的。在黑暗的半邊環中,有人被分為三串綁住拉扯,這是代表了將投入畜牲、餓鬼及地獄道的中陰身。光明的另半環中,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的中陰身,甚至,更高的修行可解脫輪迴、登佛淨土(有一小白線與淨土相聯穿於十二因緣的生以作暗示)。

內第三圈是生死之輪圖的主體之圈,是描述眾生輪迴的處所(也即六道)之部份。上方是天道,再逆時針方向數下來是阿修羅道、畜牲道、地獄道、餓鬼道及人間。

阿修羅道和天道部分是相接的,並且這兩道的眾生有著種種相互的矛盾和關聯,於是將這兩部分合一來講。
天道:天界分為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天。
欲界:全都是在蓮花中化出的。他們的身體自然放出大光明,它們的壽命長達數劫。在這長時間內,它們每天都在嬉戲享樂,唯獨是臨死前或在與阿修羅開戰時才會遇到痛苦。
色界及無色界中的有情,福樂比欲界更大,但他們仍有痛苦。
阿修羅道:福報極大,壽命又極長,而且智力也極高。但由於他們的妒忌及瞋恨心,他們並不感到幸福快樂。他們與天界眾生分別不太大,所以阿修羅道亦稱為「非天」。阿修羅世界與天界中的部份相連。阿修羅道中,有一棵如意果樹,樹身在阿修羅道世界,樹頂卻延伸至天界之中(所以圖中阿修羅道和天道是相接的畫面)。三十三天的有情,可以盡情享用這樹所結的果實,但阿修羅眾生卻無法享受果實,所以便十分妒忌。他們常常砍斷如意樹,但天界的眾生只需由上灑下一種甘露,樹便會馬上重活過來。同時,天道中的有情,常對阿修羅世界中的女色垂涎,時常搶奪阿修羅女。為這些原因,阿修羅便常常向天界宣戰。但在與天界開戰時,阿修羅由於福報略遜於天道有情,所以往往戰敗連連。
圖中,有一座宮殿,殿中便是阿修羅王。在圖中的頂端,可以見到如意樹植根阿修羅界,結果卻在延伸至天界的樹頂。在樹根,可見一個阿修羅持斧砍樹。在樹頂部份,可見雲上有天界眾生與眾阿修羅正在開戰。

畜牲道:散居於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有的住在我們能見到的地方,有的則住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它們的壽命,有短至一日夜者(如某些昆蟲),亦有長至經劫者。大的畜牲可以大至如山峰一般,小的則小至肉眼不可能看得。它們的出生方式亦不一致,胎生的、卵生的、溼生及化生的都有。

地獄道:生於地獄道內所受的苦是最為可怕的了。這裡描述了地獄道眾生之景況。地獄道細分為八大熱地獄(左)、八大寒地獄(右)、近邊地獄(下)及孤獨地獄四大部份。

餓鬼道:如果以痛苦的角度來說,餓鬼所受的苦比畜牲道眾生為大。以愚痴的角度來說,則畜牲遠比餓鬼的智力為低下。餓鬼道的眾生,智力足以了解佛法,不似畜牲般愚痴。餓鬼道是有情眾生,則偶爾也會在人間世界走動,我們的眼睛也可能見到它們。它們並不像地獄道眾生般聚居,而是分散各地而住的。
外障餓鬼:遭遇種種外在的障礙,令其不能得食。在大白天,溫暖的陽光反會令它們感到寒冷;在晚上,月光卻令它們感到熱不可當。它們的肚子十分大,常感極端肚餓,但卻難找到食物。它們的頭及肚子極大,腳卻似快斷的乾柴。這一類餓鬼痛苦地長年東奔西跑,卻難以找到可供飲食的物質,這種痛苦是很悲慘的!它們身心俱長年感到痛苦,難以得到一剎那的溫飽及休息。
內障餓鬼:身軀如山般巨大,但腳卻亦是似枯木般幼,走動乏力。它們的口噴出火焰,喉嚨如針孔般小,所以無從飲食。
飲食障餓鬼:見到食品時,食品便變成火焰。在它們見到河水時,整條河便會幹沽。有的飲食障鬼只好吃糞或吃自己身上的肉。
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食物進入餓鬼口中變成了火焰,而右上角的佛正施以餓鬼食物。同時餓鬼道的眾生是胎生的,而且每胎便會生下幾百個小鬼嬰,這使得鬼道中的眾生生活更見困難痛苦。

在佛教的須彌山宇宙模式中,人間可以分為四大部洲,我們身處的地方是南瞻部洲。其他三個大部洲的人,壽命比較固定,而南瞻部洲的人壽則並不一定,有剛出生便死去的,也有壽逾百歲的。人間的苦有很多,但可歸納為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

十二因緣:環上端右邊的小格,表達了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其餘的十一格,順時鐘分別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等其餘十一支。

無明:「無明」這一支,包含了對善惡、因果、業力及世上萬事萬物之實際情況的誤解。這些無明,就似是一塊黑布,障住了我們的眼睛,令我們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自無始始輪迴以來,無明就伴隨我們,從沒有一刻離開過我們。

行:這一支因緣以陶塑工匠來表義。在他身旁的陶泥,表義無明。這些陶泥經陶匠的運作,而變作各式各樣的成品。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這一小格,表義說基於無明,便會發作出種種形式不同的善業及惡業。

識: 猴子是永不停下來的,只會走來走去,就似眾生的心識,永不止息地帶各種業因而在六道中轉來轉去。所以,圖中的小格以猴子來表達「識」。

名色:名色「名色」這個名詞,是指在眾生在受孕入胎的一剎那之蘊身。「色」是指色身,「名」是指受、想、行及識蘊。在入胎時,投生的心識其實已包含了十二支的前三支-「無明」、「行」與「識」。父母的精血是受生的器皿,心識是投生的主角。在投生後,心識便乘這個名色肉身生存。在圖中,可見數人乘船渡河。船象徵色身,乘船者表義其他四蘊。

六入:六入在心識生入名色身一陣子後,我們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及意識才完全發展出來。「六入」這一支,正是指上述六種功能具備的時候。在這時候,功能雖然具備了,但卻未運作起來,所以圖中以一間有六個窗口的空房子來表義。

觸:由上 「六入」的條件具備了,此時乃至我們長大成人後,在感官、外界事物及心識三者碰上時,便會有所作用及反應,例如我們會在透過視覺、聽覺等感官與外境接觸時,產生了樂、苦及中性的知覺。

受:受在有了「觸」後,我們對樂、苦及中性的經驗,便會分別產生喜歡、厭惡及中性的分別感受,這是「受」的意思。在圖中,此支以一個眼睛中箭的人來表達。

愛:愛由「觸」及「受」這前二支,我們會對樂、苦及中性的體驗繼而分別產生欲求、抗拒及中性的心態。這便是十二支因緣中的「愛」。在圖中,此支以一個嗜酒的人表義。

取: 「取」是指強烈的欲望。這是上一支的延伸。

有:由眾生有了前述的 「取」,再配合了第二支 「行」,便具足了再有下一次輪迴的因緣,這便有「有」的意思。「愛」、「取」及「有」是導致我們不斷投生的主要運作材料。

生:生因為上述的各支,眾生便不斷有轉生輪迴,這就是「生」的意思。

老死:老死既有「生」,便自然會有衰老及最終的死亡,這是「老死」支的意思。
十二因緣總說在這十二支中,「無明」、「愛」及「取」的屬性是煩惱;「行」及「有」屬於業;「識」、「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則全屬苦。

假設在某一次前生或今生中,我們由「無明」所驅使,做出了殺生業(「行」),在「識」中留下了這殺生之業因。這三者,在今生臨終時遇上了臨終一念的煩惱(「愛」及「取」),便構成了下一生墮於地獄中受生的因素(「有」)。在死後,我們便在地獄中投生(「生」),而漸次有「名色」、「六入」、「觸」、「受」及「老死」,這便完成了一套完整的十二因緣流轉過程。

我們在經歷某一套的十二因緣流轉過程時,同時會因為無明等驅使,做出種種別的業因,發展出極多套尚待完成的因緣流轉。正是這樣,我們便被套在一圈又一圈的生死循環之內,不可逃循出離。

附表:

生死流轉,又稱六道輪迴,是佛教因緣生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信仰佛教的第一步就是深信六道輪迴和因果相續,因緣生法,從而產生怖畏心和出離心。這是促進學佛的善士修行的最基本的動力,不了解六道輪迴,就無從了解十二因緣;
不了解十二因緣,就無法解開生死輪迴的環子而得到解脫。
佛教認為,人及眾生並非僅有一次生死,而是有前世、後世乃至生生世世,絕大多數皆在生死中流轉。
依眾生所具善惡之業的多少,而輪迴於六道。
這六道是(1)天道(2)人道(3)阿修羅道(4)畜生道(5)餓鬼道(6)地獄道
此六道中,前三道為善道,後三道為惡道,又稱「三惡道」、「三塗」 。

初學佛的人無論大乘小乘,皆從畏懼流轉三惡道受無窮苦而初發出離心。
之後,學修大乘之人才有可能發菩提心,入菩薩行。沒有出離心作基礎,發菩提心就是空中樓閣,毫無意義。
比如人類,生來不會飛,如果沒有對升空的嚮往,沒有對鳥兒自由飛翔的羨慕與模仿。

就永遠不可能發明創造飛機,修行亦然。一個人自己樂於享受人間的五欲,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對於三惡道、三善道,將信將疑,怎麼會自度度他,救度眾生脫離苦海呢?
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眾生在生死中流轉,又怎樣能獲得覺悟和出離呢?
我們此處不做純理論上的論述,而是結合一幅藏傳佛教的《生死流轉圖》(又稱《六道輪迴圖》)來詮釋此理。

此圖以閻羅王手持輪迴為中心,輪迴從內到外共分四圈.
第一圈是眾生貪瞋痴三種煩惱,也也是生死流轉的根本.
第二圈則顯示有情的升沉,心地清淨者往上升,心地汙濁者往下沉.
第三圈是六道變相圖,在其中有苦、樂、善、惡,種種不同的差別;每一道中都有佛陀出現,教化眾生.
第四圈是十二因緣,顯現惑業苦的流轉;一切有情都因身心煩惱的纏縛,而陷在生死大海之中,不能出離.
在輪迴的右上角是佛陀,手指月亮,表示唯有佛法才能給眾生帶來光明與清涼.
光明能照破無明黑夜,清涼可除去生死煩惱。左上角似為度母,以智慧、慈悲來濟度一切有情眾生.
第一圈:其中有三種畜生,家禽代表貪慾,豬代表愚痴,蛇是表示瞋恚;這三種煩惱,稱為三毒,是輪迴根源.它們相互咬在一起,顯示貪瞋痴展轉相因,綿延不斷,起惑造業而導致生死不絕,輪迴六趣.
第二圈:由於眾生貪瞋痴輕重的不同,而造成升沉的差異。右邊色暗,眾生手腳被縛,前後有鬼卒牽領.這是煩惱惡業重的墮落相.左邊色清,有情衣著美好,面程喜悅,有佛陀接引,這是上升善趣之相.
第三圈:此即六道輪迴,天、人、阿修羅是三善道,地獄、惡鬼、畜生為三惡道。有情行善法,慈心、布施、持戒感得善趣之身.若作惡業,瞋恨、慳貪、愚昧,則得惡趣果報.但是在人天,福報享盡時也會墮落,不能久住.在惡趣雖長時受苦,罪業報盡,也終有出離之日.一切眾生在六道之中生生死死,受苦受樂,就有如車輪上下展轉一般,苦不可言.在每一道中,我們都可看到有佛陀出現,教化眾生,知道三界是火宅,快求出離.
第四圈:有十二個圖,分別代表十二因緣。

1.無明:以瞎子作代表,眼前一片黑暗,看不見事物的真相。無明也是一樣,沒有般若的智慧,長夜沉淪生死苦海,不能出離.
2.行:圖作陶工塑造瓦器之相,所制出的各類器皿,種種形狀,粗細好醜等,總由陶匠塑制而成.眾生萬類,種種正報依報,亦由不同的行業所成.
3.識:識心以猴子作代表,顯示心的剎那變異,有如猿猴一般,一刻也不安靜.圖中繪一隻猴子,從一間空屋,跳到另一間空屋,表示有情在命終之後,神識會繼續尋找投生之處.
4.名色:大海中的一條小船,雖有活動,然有局限.
5.六入:是以一間房屋有六個門窗來表示,房屋是空的說明六根雖然完成,還沒有六識的作用.
6.觸:這是根塵識三和合,心識作用的開始,以男女的接觸作代表.
7.受:眼睛是人體上最敏感的器官,以箭射中眼睛,代表眾生的感受.
8.愛:圖中的酒鬼嗜酒如命,眾生的愛欲也是一樣,無止境的追求,將使自己愈陷愈深.
9.取:取是愛欲的增上,圖中顯示一個小孩子爬在樹上摘果,樹下雖然已裝滿了一籮筐,但他還是貪得無厭.
10.有:這是一位少婦懷了身孕,由前面的愛取,感得後有,如同女子懷孕,即將生產.
11.生:圖中顯現女子生產情形,因為現世的愛取迷惑,造作種種業,導致未來結生.
12.老死:有一個人背著屍體.在我們出生之後,就註定了老死的命運.十二因緣一環扣一環,眾生的生死也是一生接一生,延續不斷。

相關焦點

  • 十二因緣《六道輪迴圖》詳解
    十二因緣《六道輪迴圖》詳解
  • 圖解六道輪迴圖和十二因緣圖
    六道輪迴圖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輪迴理論的昭示圖。光明的另半環中,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的中陰身,甚至,更高的修行可解脫輪迴、登佛淨土(有一小白線與淨土相聯穿於十二因緣的生以作暗示)。
  • 圖解:十二因緣
    六道輪迴圖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輪迴理論的昭示圖。在死後,我們便在地獄中投生(「生」),而漸次有「名色」、「六入」、「觸」、「受」及「老死」,這便完成了一套完整的十二因緣流轉過程。  我們在經歷某一套的十二因緣流轉過程時,同時會因為無明等驅使,做出種種別的業因,發展出極多套尚待完成的因緣流轉。正是這樣,我們便被套在一圈又一圈的生死循環之內,不可逃循出離。  附表:
  • 儒釋道中只有佛法把六道輪迴、十二因緣、跳出輪迴及成佛講清楚
    儒釋道中只有佛法把六道輪迴、十二因緣、跳出輪迴及成佛講清楚省庵大師:《儒》此方正教在儒宗,但盡今形後世空。仁義躬行雖切實,死生才話卻朦朧。好尋歸路思安養,莫認郵亭作故宮。淨土原從忠孝得,金臺上品奏元功。
  • 什麼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圖詳細解析
    六道輪迴圖,又名「六趣唯心圖」、「六趣生死輪」。造像來自《六趣輪迴經》。六道輪迴圖畫面中的每個元素都有其豐富的象徵意義,六道輪迴圖顯示凡夫眾生在六道中生死輪迴的圖解,它也闡明了苦的來源、脫苦的方法及脫苦的自在境界。六道輪迴圖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輪迴理論的昭示圖。
  • 十二緣起支與六道輪迴
    最後,決定將他最珍視的六道輪迴圖贈與烏仗仰那國王,烏仗仰那國王看到六道輪迴圖之後,內心生起極大的證量,從而即身證得阿羅漢果。 生死輪迴圖目前流傳有數種版本。此圖由內至外共有三層圓圈,最內層為雞(象徵貪)、蛇(象徵瞋)、豬(象徵痴)三種動物,表示眾生之所以於輪迴中流轉不止的原因,即是由於受貪、瞋、痴煩惱牽引所致。
  • 六道輪迴圖解釋 - 百度經驗
    這條經驗帶你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一種宗教文化形態,而是從中感悟到眾生的紛繁和存在的不易,存在,本質原來是一種苦難。而修得上善至欲天,仍是要墮入輪迴之中,繼續這種苦難,近於無休無止。六道輪迴圖畫面中的每個元素都有其豐富的象徵意義,這裡分解圖片做最為簡單的介紹。六道輪迴圖顯示凡夫眾生在六道中生死輪迴的圖解,它也闡明了苦的來源、脫苦的方法及脫苦的自在境界。
  • 一張圖,幫你搞懂六道輪迴是怎麼回事!
    ▲六道輪迴圖六道輪迴圖,也叫因果報應圖或是生死輪迴圖,如果你在西藏的話,無論參拜哪個教派的寺廟,大多都「逃」不過這幅著名的六道輪迴圖。對佛法不了解的人,只會因好奇心驅使的多欣賞兩眼這六道輪迴圖,而更多的人則是匆匆一瞥,錯過了六道輪迴圖這幅。我們該如何看六道輪迴圖,從而更好理解佛教教義中眾生生死輪迴、受苦及脫苦的教法呢?本文將做一個簡要的介紹,可配合下面一段視頻了解六道輪迴的奧秘。
  • 一張圖讓您看懂六道輪迴是怎麼回事
  • 視頻:生死輪迴圖,幫你搞懂六道輪迴是怎麼回事!
    六道輪迴圖,也叫因果報應圖或是生死輪迴圖,如果你在西藏的話,無論參拜哪個教派的寺廟,大多都「逃」不過這幅著名的六道輪迴圖。對佛法不了解的人,只會因好奇心驅使的多欣賞兩眼這六道輪迴圖,而更多的人則是匆匆一瞥,錯過了六道輪迴圖這幅。我們該如何看六道輪迴圖,從而更好理解佛教教義中眾生生死輪迴、受苦及脫苦的教法呢?
  • 著名生死輪迴圖,幫你搞懂六道輪迴是怎麼回事
    六道輪迴圖,也叫因果報應圖或是生死輪迴圖,如果你在西藏的話,無論參拜哪個教派的寺廟,大多都「逃」不過這幅著名的六道輪迴圖。對佛法不了解的人,只會因好奇心驅使的多欣賞兩眼這六道輪迴圖,而更多的人則是匆匆一瞥,錯過了六道輪迴圖這幅。我們該如何看六道輪迴圖,從而更好理解佛教教義中眾生生死輪迴、受苦及脫苦的教法呢?本文將做一個簡要的介紹,可配合下面一段視頻了解六道輪迴的奧秘。六道輪迴圖,通常被巨大而有著猙獰面孔的魔鬼閻羅法王四掌支撐著,象徵把整個世界都控制在掌中的無明。
  • 【佛學精華】著名生死輪迴圖,幫你搞懂六道輪迴是怎麼回事!
    ▲六道輪迴圖六道輪迴圖,也叫因果報應圖或是生死輪迴圖,如果你在西藏的話,無論參拜哪個教派的寺廟,大多都「逃」不過這幅著名的六道輪迴圖。對佛法不了解的人,只會因好奇心驅使的多欣賞兩眼這六道輪迴圖,而更多的人則是匆匆一瞥,錯過了六道輪迴圖這幅。我們該如何看六道輪迴圖,從而更好理解佛教教義中眾生生死輪迴、受苦及脫苦的教法呢?
  • 圖解唐卡丨《六道輪迴圖》到底講什麼?
    六道輪迴圖中的每個元素都有其豐富的象徵意義,闡明了苦的來源、脫苦的方法及脫苦的自在境界。 六道輪迴圖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輪迴理論的昭示圖。光明的另半環中,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的中陰身,甚至,更高的修行可解脫輪迴、登佛淨土(有一小白線與淨土相聯穿於十二因緣的生以作暗示)。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十因緣法與十二因緣法
    佛教經典在說到第八識時,在意義上有一些微細的差異,《成唯識論》將它區分為能藏(心體)、所藏(全部的種子)和執藏(染汙種子)。(參見本書第七章第一節第一項《阿賴耶識的三個意思》。)如果把十二因緣當中的識,解釋成第八識,那麼這裡的第八識,是專指執藏(第八識所含藏的染汙種子)而言。染汙行,導致六識身的熾盛。六識身的熾盛只是表相,表相底下就是染汙的七識種子被儲存於第八識。
  • 「六道輪迴」背後的驚人真相(圖)
    我國現存唯一的「六道輪迴」完整雕塑——大足石刻六道輪迴圖(資料圖) 每個宗教對人的身後,各有獨特的見解;有些宗教認為身後求生天堂是永生之處;又有宗教祈求身後回歸天道的。種種的見解真是不勝枚舉。 三善道 一、天 天道眾生居於諸趣之頂,具足威德和神通,所處依報和正報(環境和身體)比餘道眾生殊勝,故有樂勝和身勝之義。此道所居環境分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共有二十八層天。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亦作「 十二緣起 」。佛教「三世輪迴」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
  • 佛教的六道輪迴-生死之輪曼達拉圖解說
    民間流行的六道輪迴圖比較有藝術感的是六道輪迴的曼達拉(曼荼羅)圖, 或稱為生死之輪圖。這是否表示在東亞其他地區此圖就不存在呢?那倒不是。漢地甚至日本佛教界,都曾有此圖流傳。在重慶大足的石窟, 有著各種精美的佛教石刻造像, 大都是唐宋時期的作品。石窟中一處巖壁上, 就刻有一幅生死之輪圖,雖然圖中內容和布局和藏地流行的生死之輪圖似有些不同。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是一個生死鏈條,破盡無明,生死鏈條就斷,就沒有生死苦受了。4. 問: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有,和《楞嚴經》中「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句話矛盾吧?如果不矛盾,這兩句話各表達的什麼?答:一切法的因,就是如來藏,緣,就是產生某種法的所有條件。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十二因緣法就是緣覺法,所證的果位是闢支佛,死後和聲聞人一樣,取證無餘涅槃。十二支分別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支都是可以被消滅的,因為每一支都是下一支生起的緣,當上一支被消滅,下一支也就不會生起。從無明到老死,是世間的有情不斷生死輪迴的順序,稱為「流轉門」;倒過來往前,是修行人逆流而上,止斷生死流的修證順序,稱為「還滅門」。這十二支,按照時間和因果關係,可以劃歸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        這裡也大概解釋一下十二因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