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立克柱式、愛奧尼亞柱式、科林斯柱式由柱座、柱基、柱幹、柱頭和柱上楣構組成。
多立克柱式 (Doric Order):希臘古典建築風格之一,其特點是柱頭沒有裝飾,柱身高度是柱頭直徑的8倍。
多立克柱式的柱頭分三個部分,它們是柱頸、拇指圓飾和冠板。任何一種柱頭的功能都是中和呈垂直柱身同其上部呈水平狀的柱頂楣構之間的作用力。儘管柱身凹槽一直延伸至向外擴展的拇指圓飾部分,但畢竟是首先改變上升線性特徵的柱身的第一種因素。於是這一結構程序繼而導向冠板,冠板部分是一組石結構,似乎可以說,它將圓的結構要素導向方的結構形式,從而成為由下層結構向上層結構過渡的中介。柱子上方的所有構件都稱為柱頂楣構,冠板的上方首先是沒有裝飾的框緣,這是一系列長方形的塊料結構,是建築物的橫楣。在整個建築物中,這些橫楣都從一根柱子的中心呈水平狀向其鄰近柱子的中心延伸,支撐著中上楣、上楣和人字形山頭。這種設計方案中首先用作裝飾要素的是中楣,在這種情況下,中楣是由交錯相同的三角槽排檔(三聯淺槽飾)和排檔間飾構成。長方形的三角槽排檔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它們各具三道垂直的凹陷條槽,它們是承受重力的構件,而且總是一個處於柱子上方,一個處於柱子間距的中心。由形式相同的三角槽排檔形成的規律性同與嵌板上刻有不同浮雕的排檔間飾交替出現,這種有規律的重複出現的視覺節奏導致一種和諧的模式,這一模式體現了對立統一和多樣相諧的古典平衡原則。中楣由屋簷式的上楣突出的部分予以保護;稱為傾側上楣的第二條上楣從兩側斜向上方,延伸到頂端中央,形成一個封閉的三角形空間。這一三角形空間一直向後延伸至無窗大廳的牆壁上,這叫做人字形山頭。上楣的下部構成一個平臺,這裡可以有間隔不等的雕飾,這是最高層的雕飾,整個人字形山頭構成了建築的正面形象。
愛奧尼亞柱式(Ionic Order):希臘古典建築風格之一,其特點是柱頭有渦旋花飾,柱身高度是柱頭直徑的9倍。
案例:雅典娜.奈基神廟,約公元前427年~前424年,彭特利克大理石,長5.41m,寬8.18m,雅典,希臘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希臘古典建築風格之一
案例:奧林匹亞宙斯神廟,公元前174年~公元130年,彭特利克大理石,柱高17.22m,雅典,希臘
古希臘三柱式
柱式: 柱式是指一整套古典建築立面形式生成的原則。基本原理就是以柱徑為一個單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原則,計算出包括柱礎(Base)、柱身(shaft)和柱頭(Capital)的整個柱子的尺寸,更進一步計算出包括基座(Stylobate)和山花(Pediment)的建築各部分尺寸。
古希臘的建築從公元前7世紀末,除屋架之外,均採用石材建造。神廟是古希臘城市最主要的大型建築,其典型型制是圍廊式。由於石材的力學特性是抗壓不抗拉,造成其結構特點是密柱短跨,柱子、額枋和簷部的藝術處理基本上決定了神廟的外立面形式。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種種改進,也都集中在這些構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組合上。公元前6世紀,這些形式已經相當穩定,有了成套定型的做法,即以後古羅馬人所稱的「柱式」。
古希臘建築基本上是三種主要柱式:
多立克柱式:希臘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的特點是比較粗大雄壯,沒有柱礎,柱身有20條凹槽,柱頭沒有裝飾,多立克柱又被稱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衛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農神廟(Parthenon)即採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愛奧尼柱式:希臘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的特點是比較纖細秀美,柱身有24條凹槽,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愛奧尼柱又被稱為女性柱。愛奧尼柱由於其優雅高貴的氣質,廣泛出現在古希臘的大量建築中,如雅典衛城的勝利女神神廟(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廟(Erechtheum)。
科斯林柱式:希臘科斯林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比列比愛奧尼柱更為纖細,柱頭是用毛莨葉(Acanthus)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相對於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裝飾性更強,但是在古希臘的應用並不廣泛,雅典的宙斯神廟(Temple of Zeus)採用的是克林斯柱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