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 | 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2021-02-08 國語社

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東亞文化上在七月十五的傳統節日,本來中元節是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後來道教視中元節為地官赦罪日,佛教傳入後又以此日為盂蘭盆節,加上東亞巫覡宗教及民間信仰習合,不少地區在同一日都有各式活動。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而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一些地區改為格裡曆7月15日,另一些則改為格裡曆8月15日,較接近農曆原來的日子。

起源

中元節的出現不會遲於漢代,最初是農民在夏末秋初祭祀田神、感謝大地的節日,《史記·滑稽列傳·淳于髡》記載,當時農家以豬蹄、酒來祭田神,祈求五穀豐收。

《史記·滑稽列傳·淳于髡》:

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滿篝,汙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後來祭品不限於豬蹄與酒,祭祀場地也不限於農田之內。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道教出現後,中元節加入了道教相關內容,這天在道教又是中元地官寶誕,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除原有的祭祖習俗外加入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在道教中,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地官」持人鬼錄簿,檢閱善惡,若被選中,則永世難以超脫。因此,這一天,餓鬼囚徒、十方大聖都會齊集起來,道士則會供奉花果、設壇頌經,作法事,期望地官赦罪,有普度之意。

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為三官大帝的誕辰。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是天官生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是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水官生日,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地官誕是農民慶賀豐收、酬謝土地的日子之一,也是為亡魂赦罪的日子。

佛教徒在佛歡喜日供養眾僧,以功德迴向父母,稱為盂蘭盆法會,後來這天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名稱。道教為祖先及亡魂祈求赦罪與佛教作功德令累世父母祖先解脫的儀式目的相似,且同樣符合東亞傳統的孝道,於是佛、道的習俗結合起來。

由於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時也是祭祀一切亡靈的日子,佛教法會中的施眾僧又演變成施餓鬼儀式,後來民間就相傳那一天地府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被釋放出來,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管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四處徘徊找食物。基於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惠及眾鬼的思想,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動,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民間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同時結合佛教、道教思想和儀式,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

據《佛說盂蘭盆經》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梵語 उल्लम्बन,「盂蘭」意

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佛說盂蘭盆經》(西晉竺法護譯):

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惡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常奉持是法。

依照舊時佛教的制度,僧侶每逢雨季時,會集合在一起修行,稱為結夏安居,南傳佛教此節日開始於佛曆中的第11次滿月後,大約相當於陽曆的十月,稱為供僧衣節。由於中國的氣候與印度不同,漢傳佛教的結夏安居就改為農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經過三個月的修行精進後,僧侶向佛陀報告修行成果,佛陀為此感到歡喜和欣慰,所以七月十五日這天稱為佛歡喜日或僧自恣日。佛教徒會在這天以盂蘭盆供奉佛、法、僧三寶,濟度六道苦難眾生,以功德回向累世父母,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傳揚孝親的美德。

根據《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喚目犍連(簡稱目連),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稱,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以神通看到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目連大聲向釋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訴他,必須於七月十五僧自恣日時,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集合眾僧的力量,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連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佛說盂蘭盆經》: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即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佛說盂蘭盆經》:

佛告目連:「十方眾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佛教流傳中國後,民間信仰者認為,目連輔佐地藏王菩薩,立志普救枉死城眾生,故各大地藏庵時常以目連尊者配祀,如新莊地藏庵。在地府中有目連廳,即目連治事之處,中有四大判官:查察司判官李玄邃、賞善司判官楊玄感、罰惡司判官韓子通、陰律司判官崔子玉等四大判官複審,判斷死者在死後七七四十九日之內,獲得了多少功德,添增了多少冥福。

農民於中元節祭田神、土地的習俗一直流傳,加上宋朝儒、釋、道三教合流,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靈魂、佛教盂蘭盆會的施餓鬼、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動,加上各地巫覡宗教如中國巫覡宗教、日本神道教、朝鮮巫教、琉球神道結合,構成漢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

閩南與臺灣等地民間,相傳整個農曆七月是「鬼月」,是地府大門開放的月份,無主孤魂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率領,從陰間到陽間接受供養。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布施的祭祀儀式,希望好兄弟得到安撫,保佑家宅平安,俗稱為「鬼節」。

「普度」活動有「公普」和「私普」之分,公普是以地方社區、鄉裡祠廟為中心的大型祭祀活動,私普是個人和公司行號自行進行祭祀的活動,活動可長達一個月,盂蘭盆會或中元普渡就是為亡魂減輕罪業,增加冥福,希望他們早日安息的祭祀活動。特殊的日子在七月初一(開鬼門)、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誕、普度)、七月廿九或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誕、關鬼門),其他七月的神誕是獨立的,並不結合在普度的祭祀活動。

法會

佛家盂蘭盆法會

盂蘭盆法會是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

部派佛教時期,印度就常興辦盂蘭盆會,據《大盆淨土經》載,印度頻婆娑羅王、給孤獨長者和末莉夫人等皆曾依《佛說盂蘭盆經》,造五百金盆供養佛及眾僧,以滅除七世父母之罪業。

而在中國,《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歷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釋氏六帖》也記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唐朝時期,法會活動呈現興盛,官民共樂。據《法苑珠林》載:國家大寺,如長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獻供種種雜物及舉盆音樂人等,並有送盆官人,來者不一;而信眾獻盆供者亦多。

道教中元法會

普度原意是超度四方孤魂野鬼,以宮觀寺廟為中心來舉行法會,日夜誦經,普度亡魂,餓鬼囚徒亦可得到解脫。因此,道教的中元節原本是祭祀地官並超度亡靈餓鬼的節日。但在魏晉之後,佛教信仰引進中國,其盂蘭盆節普度眾僧的習俗,結合道教中元節普度餓鬼的祭典,形成集佛、道思想於一體的中元法會。

道教方面,中國北方盛行太乙救苦天尊之類的法事,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中專責救度亡魂的大神,道教超度科儀中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神者,名目繁多。如 :《太乙救苦天尊說拔度血湖寶懺》、《靈寶煉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燈儀》等等。南方則流行諸多道教懺法,各地不同,如:《三元滅罪水懺》意義在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大帝生日,請得地官赦罪赦免先人罪孽;《三元賜福寶懺》是為先人求取冥福;廣東一帶則有《呂祖無極寶懺》,是全真道儀式,藉由度人無數的孚佑帝君呂純陽祖師威力,廣度死者入道,安生定冥。

如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為例:由一道長扮演太乙救苦天尊,端坐高臺正中。諸道士扮演眾仙弟子,立於兩側。天尊(道長飾)用團扇扇三下,以寶劍(或鐵拐杖、玉如意等法器)敲三下,義為天尊滅地獄之火,以法器破地獄之門,引鬼魂出離地獄,後開始為眾仙、地獄鬼眾與悠遊人世之亡靈講經說法,天尊說法畢,則遣眾仙跳下虛空(飾演的道士們各持法器,跳下高臺滿場跳躍),意是拯救四方鬼魂與信徒之祖先。此時天尊作法,並用柳枝或桃枝等,蘸金瓶中的甘露法水灑下(也有改為丟擲糖、餅,供信徒拾取),代表著施食餓鬼眾並超度其出離地獄。

民間盂蘭盆會

現時民間的盂蘭盆會或中元普渡大都是糅合佛、道、巫覡宗教、民間信仰而成,除了原來的普渡意義外,還增添了娛樂成份,變成廟會形式的祭典,有歌舞、戲劇等娛樂活動。例如華人的盂蘭盆會常有神功戲演出,近年也有當代流行表演的「歌臺」、電子花車。日本、琉球則有盆踴,朝鮮半島有農樂、假面舞等。除了祭祀、娛樂外,一些盂蘭盆會還有團結地區、族群的社會功能。

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九(重陽)三節是中華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民間信仰中,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我國大多數地方是七月十五祭祖,少部分地方是七月十四祭祖,十五日祭其他的幽靈。但閩南人的祭祀活動一般在舊曆七月初一到七月底之前進行,並不限於特定的一天。

某些地區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稱為迎祖靈。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稱為送祖靈,華人、朝鮮族、越南人和琉球人會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我國湘、贛的一些地區和日本本土,盂蘭盆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香港盂蘭節舉行的盂蘭勝會

各地習俗

華人地區

華人地區的習俗主要是祭祖以及祭祀孤魂野鬼(又稱「好兄弟」),廣東、港澳稱為燒街衣。近代至今部份人常把中元節與盂蘭盆節視為陰森恐怖的鬼節,有不少禁忌,例如不要貼牆走、不要在七月搬家或結婚、晾衣服不能留到半夜,但部份禁忌如晚上不要外出等並沒有傳統文化基礎,因為傳統上地官誕不少祭祀和慶祝活動都是晚上進行,與傳統習俗有矛盾。

農民在這天會祭祀田神,稱為齋田頭,除了是漢代以來的習俗,也常與秋分前後的秋社合併。農民用粉團、雞、黍、瓜、菜等在田間十字路口拜祭田神,祝願豐收。清顧祿《清嘉錄·七月·齋田頭》:「中元,農家祀田神,各具粉團、雞黍、瓜蔬之屬,于田間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謂之齋田頭。」

香港

香港人通常稱這節日為盂蘭節,人們會在七月十四在家中祭祖,並且會燒街衣。各區於七月皆有舉辦盂蘭勝會或中元建醮,離島坪洲便是其中一個地方舉辦中元建醮。坪洲中元建醮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舉行,一連四日,最熱鬧的一天為七月十五日,當日的儀式包括走午朝、走龍船、放水陸燈、擺天席、爭奪祭品及化大士王。

臺灣

在臺灣,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無論政府機關、公司行號、社區住宅、神壇廟宇,都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好兄弟(臺灣閩南人對遊蕩鬼魂的尊稱),並祈求全年的平安順利。

新加坡、馬來西亞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稱之為「七月歌臺」或簡稱「歌臺」。這些歌臺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臨時舞臺,加上音響設備以及燈光等裝飾,並在臺下觀眾席擺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的。歌臺表演通常安排於夜晚時分,臺上表演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 作為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歌臺表演常因過於喧嘩遭到部分週圍居民的投訴而遭到警方警告。此外,歌臺上常出現的一些橋段如愛說黃色笑話的主持人、穿著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讓星馬兩地許多人對七月歌臺產生誤解。但這幾年馬來西亞慶贊中元理事會已經禁止表演歌手穿著暴露的服裝以及控制歌臺音量以免產生誤會與摩擦。

日本家庭的盂蘭盆節祭品

日本

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由隋唐時期的中國傳入日本,俗稱「お盆」(おぼん、發音:O-bon,盂蘭盆會簡稱)。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農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進行。十三日前掃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禮物的習慣,民俗上也會眾人聚集,跳一種名曰「盆踴」的舞蹈,專注於手部動作。

日本人對盂蘭盆節很重視,現已成為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日,企業、公司一般都會放假一周左右,稱為「盆休」,很多出門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選擇利用這個假期返鄉團聚祭祖,此時像大都市(如東京、大阪等)街道多顯冷清,有點類似中國的清明節。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的中元節又稱「百中節」、「百種節」、「亡魂節」等,是朝鮮的一個傳統節日,來自中國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然後發展出朝鮮族特色。相對於中國、日本的中元節較著重於祭祖及普渡,朝鮮的中元節則保留較多秋季農夫慶豐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儀式則其次。

越南

越南盂蘭盆節除了祭袓、普渡之外,還有感謝母親、對母親表達孝心的意義,這是人們仿效目連救母故事中目犍連對母親盡孝的精神,因此這天也是越南傳統的母親節。這天人們會一家團聚,一起表達對母親的敬愛。日間一起拜祭祖先、迎接祖先亡魂回家團聚,體現越南傳統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精神。晚上則祭祀孤魂野鬼,並且會放水燈。這天人們會茹素,各佛寺也會舉行普渡儀式祭祀孤魂野鬼,佛教徒會到寺院聽僧人講法,父母健在者會在胸前別上紅花,父母已去世者則別上白花。

琉球

琉球的中元節有迎彌勒(彌勒迎け)的祭禮,琉球人將彌勒信仰融入到了琉球神道的龍宮信仰(ニライカナイ)之中,在迎彌勒的祭禮中祈禱豐收。在傳統彌勒節迎彌勒祭禮上,人們戴著布袋和尚的面具,唱著民謠《赤田首裡殿內》,期待彌勒的「世果報」(太平盛世)的到來。彌勒節一般在農曆七月十六舉行,現在改為最接近農曆七月十六日的那個星期天舉行。

在一些農村地區,人們會跳一種稱為哎薩的舞蹈,現時這種舞蹈已傳播至整個沖繩本島。

(本文資料主要來自維基百科,本號重新整理)

相關焦點

  • 【城事筆觸】盂蘭盆節燒街衣:鬼故事以外的意義
    一般來說,港澳地區習慣將鬼節稱作「盂蘭節」(或稱「盂蘭盆節」),而臺灣地區則也會稱作「中元節」,儘管這兩個最常用的名稱分別代表著是佛、道兩家不同的背景,但事實上整個大中華地區對於鬼節的信仰,其實都是大同小異。
  • 【中國の伝統祝日】中元節、先祖を供養し善を積む
    28日は、日本のお盆に當たる「中元節(舊暦7月15日)」。「三大鬼節(清明、中元、寒衣)」の一つで多くの人がお墓參りをする。中國には、「この世では『元霄節』を祝い、あの世では『鬼節』を祝う」という言い伝えがある。
  • 蔡志祥 | 孝道與宗教慈善:新加坡義安城的濟幽法會與潮人族群傳統的再造
    他們「譴責封建迷信、疏遠與政府禁止的秘密會社結合的遊神、中元等祭祀活動」,墳山組織、祖先祭祀和宗教慈善成為上層精英與草根民眾結合的有效工具。為旅外鄉人解決養生送死,是 20世紀中期以前華人社團的重要任務。這些團體也因此控制了很多墳山。在社區發展的步伐中,很多墳山需要遷徙、在地的先人靈魂也無可避免地受到幹擾。
  • 【雜貨鋪】お盆——盂蘭盆,日本的中元節
    今天要給大家開講的是日本的中元節——盂蘭盆(盂蘭盆)節,其中有些內容以前在【不可解·不思議】的註解中也帶著說過,看過的小夥伴當作複習,沒看過的小夥伴也一起來漲漲知識,增添一點茶餘飯後的談資吧(小夥伴們:不不不,我們並不想談論這個)。
  • 首愚和尚親自主持 中元普渡 【盂蘭盆】普渡法會通啟
    ★ 十方禪林起建 報恩息災金剛般若中元普渡 【盂蘭盆】普渡法會通啟上
  • 農曆七月|盂蘭節3隻經典網絡改歌重溫 盂蘭錦繡無釐頭但夠壯志
    趁著盂蘭節的機會,今日就與大家一起重溫3隻經典盂蘭節改歌《盂蘭錦繡》、《你唔拜我啦》及《陰陽路》。一年一度的盂蘭節又來了,雖然今年因為疫情關係,盂蘭盛會都已經取消,但至少可以重溫盂蘭節改歌,感受一下農曆7月的氣氛。(資料圖片)《盂蘭錦繡》
  • 許蔚 | 孤魂考——道教與中土佛教幽科中一種類型化幽靈的生成
    南朝至隋唐, 中土佛教的盂蘭盆會與道教的中元普度中就還不存在。盂蘭盆會的施食對象雖發生變化,(1) 救濟對象始終是餓鬼 (巴: peta;梵: preta) 。(15) 就此而言, 譯師在詞彙選取時的偏向以及像釋道世這樣的僧人對「飢渴業」一義作選擇性的強調與闡釋, 確實使餓鬼作為「飢渴之鬼」或「飢餓之鬼」, 與中土一般性的認知相迎合。與「飢餓之鬼」相關的, 則是中元大獻玄都淨供與盂蘭盆施捨差異的問題。《佛説盂蘭盆經》使餓鬼解脫的方法, 是十方眾僧為「齋主家咒願」。
  • 中元節午睡做離魂夢?口中有異味?你前生之妻白髮蒼蒼,正在祭奠你!
    琺案:查《寓圃雜記》並非稀見書,節本有《叢書集成初編》景《紀錄彚編》二卷等,常見有1984年6月中華書局元明史料筆記叢刊中,張德信以《玄覽堂叢書》十卷本為底本整理的排印本。  而在此需要補充說明,朝鮮版並越南版有一處與明代幾個版本,但毫不遜色:明代各故事中受享之夢都是一次性的,到了前生原籍,才會被某種引力所左右,而做一次這樣的夢,繼而利用權力去調查騐證。但朝鮮某宰和越南馮克寬都是一再進入引發指認前身的情境或夢境,把一年一年過成一節一節地,像詩歌中的韻腳,反覆敲打著主人公,也提醒著讀者,步步相逼著接近前世的死亡及祭奠現場。
  • 元宵佳節的風俗與傳說
    道教把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稱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鬥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 中國移動香港 與 全港購物節 戰略合作夥伴 簽約儀式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
    •「全港購物節」的概念源自感恩,李鋈麟博士太平紳士期望,透過這個集衣、食、住、行、專於一身的平臺,讓商家在多個普天同慶的節日中,向市民提供不同類型的折扣優惠,從而提升品牌與產品知名度,鼓勵更多市民及旅客消費,促進地區經濟,達致多方共贏。「現時全港購物節有超過1500個品牌,5000間商戶加盟,會員人數逾二十萬名。
  • 專為姿勢不良、罹患疾病及受傷所設計的皮拉提斯教學法實用手冊
    專為姿勢不良、罹患疾病及受傷所設計的皮拉提斯教學法對於醫療專業人員和皮拉提斯的教練和學員都是非常有用的一本書。皮拉提斯是一種既安全又有效的運動系統,藉由設定特定的目標及改善較弱肌群功能的一種平衡方式來強化身體。強調以加強軀幹的肌肉來支持脊椎,進而改善姿勢和外型。皮拉提斯運動能提升整體的柔軟度、肌力和體能,並能改善協調及平衡能力,在運動過程中,還能漸漸伸展和拉長肌肉。
  • 【自然醫學】從糾正姿勢開始 預防高低膊有法
    經常用同一邊肩膊揹袋,又或使用滑鼠姿勢不正確,都有可能使肩頸兩邊肌肉不對稱,出現高低膊。此症不但影響外觀,長期忽視更令痛症浮現。如何由生活入手預防高低膊?自然醫學博士教你調整姿勢、選對寢具,配合四招伸展操,由根本改善高低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