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時要考慮的上下文如下:新冠病毒入侵一偏遠亞馬遜部落,致一15歲少年夭折(這是筆者的總結,詳見相應CNN新聞)。原文淺顯易懂,但要把這則新聞翻譯好,還得注意以下這兩個詞組的翻譯:
「according to」的翻譯其實這個詞組很好翻譯,翻譯成「據……稱」即可。但為什麼要加個「稱」字?這是因為英文(以及所有拼音文字)最大的缺點就是囉嗦。因為囉嗦,所以說英文時就儘量簡化句子和單詞,結果把很多英文句子和單詞都弄得殘缺不全了。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是第一次遇到「firewall」,誰會知道實際意思與字面意思恰恰相反?這時我們翻譯就要運用「增譯法」或「補譯法」,而我覺得實際上就是在改病句。從這個角度來說,英文有病,還傳染,英文病毒傳染力比新冠病毒何止強了千萬倍,謹小慎微仍難免會中招。再舉一例,在醫學領域,「slides」是指載玻片。有一天我看到「glass slides」竟然譯成了「玻璃切片」。這當然是翻譯粗心大意,但這難道不是因為一不小心被英文病害了嗎?如果說英文的平常都規規矩矩地說「glass slides」,大概也不會把這位翻譯拐到切片那兒去吧?所以我們翻譯時時刻刻都要提防英文病,防止中招。翻譯中招了,我們美麗的中文也就得上了傳染病。我好擔心,因為中文已染上不少英文病。「tested positive」的翻譯這個詞組看似簡單,但要把譯文理順也並非輕而易舉。順便提一下,谷歌翻譯把「tested positive for Covid-19」譯成「對Covid-19的檢測呈陽性」,這說明機器翻譯還差點火候。但我們人肉翻譯也得有危機感,如果原文稍微有點難度就翻譯不好,那就得趕緊提高翻譯水平,否則機器翻譯就會毫不留情地打碎你的飯碗。「A teenager …… tested positive for Covid-19」譯成「少年在Covid-19測試中呈陽性」就順暢多了,但「少年……呈陽性」是什麼意思?這麼翻譯也行不通。要把這個詞組翻譯好,還是不能忘了英文最大的缺點是囉嗦。英文囉嗦導致英文中殘句殘詞隨處可見。所以首先要改英文病句。病治好了就是這樣:「tested and the result was positive」。這沒病的句子就好翻譯了,翻譯成「經測試結果為陽性」就沒問題了。由此可見,要做好英譯漢翻譯,就必須先全面了解中英文的特點。雖然英譯漢翻譯比較熟悉中文,但好像從翻譯的角度來說明中文特點的著作和課程很少見,從翻譯的角度了解中文的特點並不容易。從翻譯的角度了解英文的特點就更難了。
切記,了解中英文的特點,是英譯漢或漢譯英翻譯的第一要務,然後才能去研究翻譯理論、方法和竅門。打個比方,這就像是下棋,首先必須得有棋盤,否則你這盤棋怎麼下?當然,客觀條件大概不允許按這樣的順序來提高翻譯水平,那就只能同時進行,多管齊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