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僱員離開工作了10年的崗位另謀高就,通常沒有人大驚小怪。
但生物學家顏寧這樣做就引起了爭議。這位清華大學教授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將於今年秋季到那裡做地位尊崇的冠名講席教授。對中國來說,這是極為罕見的消息。
顏寧很有可能是多年來第一位被全球頂尖學府挖去做講席教授的中國大陸教授。一位在中國實現職業起步的科學家,有這樣的機遇,是值得祝賀的事情。
此事本不足為奇。世界各高校的教授跳槽極為常見。一位學者從牛津跳到普林斯頓,不會有人說三道四,但顏寧的消息自普林斯頓傳回國內後則褒貶不一。可以看出,一些人對此不太適應。
網上有人批評顏寧忘了自己的博士導師施一公教授的「愛國宣言」,施一公是從普林斯頓辭職回到清華;還有人猜測顏寧是連續兩年拿不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而「負氣出走」,連她3年前在博客上講過的申請基金的經歷都被挖出當作論據。
5月9日,顏寧在微博闢謠,「我去不去普林斯頓關基金委什麼事?」顏寧寫道:「被無數人問這文章是否屬實,還屬實呢,明明就是莫名其妙,無稽之談。」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顏寧是誰?
1996年顏寧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在2000年獲得學士學位後隨即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施一公。2004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之後繼續在該校分子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2007年10月,受清華生物系老系主任、醫學院常務副院長趙南明教授的邀請,顏寧回到清華大學,受聘為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並設立了自己的實驗室。當時她30歲,是全中國最年輕的女性正教授之一。
自2007年回清華獨立領導實驗室以來,顏寧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以通訊作者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頂級學術期刊發表原創論文14篇,研究成果於2009年和2012年兩次入選《科學》雜誌評選的「年度十大進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令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
在清華大學的10年間,顏寧主要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手段,致力於與重要疾病相關的跨膜運輸蛋白的結構與機理的系統研究,帶領其研究團隊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原創性基礎科研成果,包括解析了國際上攻堅幾十年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s)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以及具有重要生理和病理功能的電壓門控鈉離子和鈣離子通道的三維結構,其中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已經被國際經典的生物化學最新版教材收入。
2016年,顏寧被《自然》評價為十位「中國科學之星」之一。
「清華厚道、大氣、穩重,普林斯頓優雅、淡定、高貴,這是我一生中最愛的兩個地方。」顏寧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表示。
2016年9月顏寧演講。
為何離開?
5月8日,顏寧通過文匯教育稱,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因為過去10年我在清華大學獲得了極好的支持,有優秀的學生、給我動力和壓力的優秀又友好的同事們、給我全力支持的學校和學院管理部門等等。在這些無與倫比的軟硬體條件支持下,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過了自己回清華之初的預期。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但同時,我生怕自己在一個環境裡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換一種環境,是為了給自己一些新的壓力、刺激自己獲得靈感,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的突破。
另一方面,清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都是我的母校,能夠在這兩所讓我驕傲的母校任教是我一直以來的理想。我很開心10年前清華大學向我伸出了橄欖枝,2年前普林斯頓大學也同樣向我伸出了橄欖枝,讓我得以夢想成真。我也會憑著對清華的熱愛和熟悉,為促進普林斯頓等國外一流學府與清華的交流合作盡我所能,這也是我在這個階段回報母校的一種方式。
顏寧不欠誰一個解釋
關於顏寧事件,中國青年報評論稱,顏寧不欠誰一個解釋。
一所大學,一個國家,人的流動都極為重要。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已證明,人的遷徙將帶來活力與繁榮。對「單位」從一而終、「單位」包辦一切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顏寧無論去往哪裡,無論出於何種考慮,都與他人無關。
其實,顏寧不欠誰一個解釋。她多年前就公開表達過到普林斯頓從教的理想。一個人實現了一個理想,是美好的值得祝福的事情。今天大量中國家庭將子女送到國外,努力追求他們的理想。總不能說這些家庭都在「背叛」國家。
中國大學有今天的局面,得益於鄧小平近40年前加大派遣留學生的表態。此後一直實施的是「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出國留學方針。顏寧當年從清華畢業後赴普林斯頓留學,學成回國,如今又出國,是「來去自由」的最好體現。
「來去自由」,真正體現的是開放的大國心態。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評論
許多人經常引用法國化學家巴斯德的名言,「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某種程度上,這句話被濫用了,用於「綁架」科學家。愛因斯坦在來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之前,就輾轉多個國家,在瑞士、德國、荷蘭的多所大學任教。在每一個國家,這位巨人都在用智慧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
巴斯德此語的背景是普法戰爭,德國強佔了法國領土。德國波恩大學希望授予巴斯德榮譽學位,他在國難中拒絕,表現出了崇高氣節。華人科學家也屢有此類舉動。40多年前,在美國的華人精英陳省身、楊振寧、何炳棣、田長霖等組織了一次聲勢浩大的保衛釣魚島的運動。
在平常年月,身處海外的華人精英也以不同方式支持了中國的發展。如李政道提出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使整個物理學界受惠。
遺憾的是,很多人牢牢記住了巴斯德的那句話,卻對「科學無國界」視而不見。
中國持續加大了對科學的支持力度並且收到了效果,顏寧的出現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現在,仍在追趕的中國需要加大對人才的吸引力。在所有的吸引力當中,國內社會對個體職業選擇所展現出的善意,是重要的因素。
我與顏寧素昧平生。對她,我能給的只有祝福。祝福是表達善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