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姓氏探源】(三):虞城的王姓

2021-02-22 瓦當藝術

虞城姓氏淵源之三:虞城的王性

韓憲臣

 

寫在前面的話:王姓,也是虞城大姓。如張姓一樣,我們手裡資料有限,望熟識王姓的朋友能提供幫助。聯繫電話微信:13937073908

 

王姓不同於單單出自某國、某地、某人的其他眾多姓氏,而是一個源頭眾多、族派紛繁的姓氏。構成漢族王姓主要有四大來源:子姓、姬姓、媯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紂王的叔父比幹與箕子、微子一起被稱為商末"三仁"。紂王荒淫無道,比幹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是王子的後裔遂以王為氏,子姓王氏的歷史有3100年。歷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於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第二支系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定都鎬,史稱西周。傳21世至周靈王(公元前571一前545年在位),國都成周,即今河南洛陽,已是東周時代。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或王子僑,因直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其為"王家",從此,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至第八代孫王錯拜魏國將軍,這支王姓重新貴顯。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涉遷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體。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

姬姓王還有三個分支。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為晉國司徒,功高位重而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後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戰國時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滅魏後,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封為蘭陵君。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

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公元前770一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歷史了。

再一分支為東周考王(公元前440一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臨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歷史了。

各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組成,據估計全國有家譜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

第三支源自媯姓。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秦所滅,秦末項羽封齊王田建的長孫田安為濟北王,隨後項羽為劉邦所滅,田安也隨之失去了王位,子孫遂改田姓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一直以山東原齊國的土地為活動領地,也有2300年的歷史。

第四支源自外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最著名的外族用王姓的有: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高麗拓王氏族,鮮卑族烏九人,隋唐時西域月支國胡人,唐朝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時女真人完顏氏、耶律氏、夾谷氏,北宋西夏國党項人,元時蒙古人,清時滿洲八旗完顏氏、伊喇氏等氏族。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間的推延多數同化為中國北方的漢族王姓。

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專家考證,王姓約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即世界上王姓超過9000萬人,是當今中國第二大姓。

在中國歷史上,王姓稱帝稱王者14人,

 

虞城王氏

·古王集王堯臣家族。北宋天聖五年狀元王堯臣祖居山西太原府祁縣。王堯臣的六世祖曾任唐末輝州(州衙在今山東單縣)刺史,因避戰亂遷居碭山,後再遷到(原)虞城縣孟褚鄉土山(今古心王集)定居。王堯臣的祖父王礪,太平興國五年進士及第,事宋太宗,官至屯田郎中(農業部長)。王礪五個兒子:王煥、王瀆、王淵、王衝、王洙。王洙是天聖年間進士甲科,官至仁宗讀書講書的翰林院侍讀學士兼侍講學士。王堯臣是王瀆的兒子,科舉時代虞城唯一一名狀元,官至仁宗時參政執事(副宰相)。王堯臣墓地在今古心王集西北隅。

王瀆是真宗大中祥符七年進士,王欽臣是神宗熙寧二年進士,王陟臣是仁宗嘉佑六年進士,王煥的兩個兒子稷臣、夢臣均為進士及第。如此「三代八進士」在封建社會裡實屬罕見。

該支王氏家族後裔世代繁衍生息已有一千多年。歷經宋、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戰亂。災荒,特別是元末明初,族人遷徙或者流落他鄉,今古心王集及周邊大王莊、許樓、劉小廟、劉集史樓、稍崗楊八樓、小侯王祖師廟、梁園區郭莊鄉曹莊、李口鄉王莊以及江蘇銅山黃山鎮等,皆為該支王氏一族。   (參照王文德、王世榮供稿)

·營盤三槐王氏二門《五續王氏族譜譜序》載:仰我王氏尊祖,乃周靈王太子晉之後裔,相傳迄今已三千餘載,代代子孫繁昌,世世忠孝雙全。吾先人晉國公佑君,歷事宋太祖、太宗,功德蓋世,官拜兵部侍郎。為官清正剛直,然因朝正曰非,功成身退而去官歸裡,手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北鬥後必出公卿。」果其子旦於真宗時任宰相,孫素於仁宗時亦任宰相,曾孫鞏公可謂文武將相,天下稱盛。可見皇天不負有德,仁必有後。俾其子孫三世為公,賜爵雖有天命,而人才輩出,實賴祖宗有德,積久釀成而天道可見。此為三槐之史也。吾來祖諱恭讓,於大明洪武二年奉旨遷徙,自山西洪洞攜眷東來,居於青州(今夏邑縣)之西仁鳳集(今營盤)東南三裡崗(今廟後東頭)。迄今六百餘載。自定居至今,吾始祖仍以詩書傳家,不忘先祖之訓,恪守前人之德,沿襲三槐家風,勤儉持家,以德待人,子孫繁衍昌盛。迄今吾族眾遍布夏邑、虞城、豐縣、碭山、睢縣、寧陵、商丘、柘城所轄二十七個鄉鎮、四十六個村委會,一百零五個村莊,總人口約兩萬六千餘人。實可謂河南東部一大旺族。

各門所轄村莊。九公長門:王可寺樓、李莊、王何莊、楊樓、藥鋪莊、王悶集、北方廟、程管莊、前王樓、洪莊、前街、李莊、土地廟、南王樓、大王莊、十里舖、常樓、土樓、大王莊、王集高樓、石王莊、黃王莊、王黃莊、豐縣大常莊;

長門:韓樓、大張莊、王陳莊、萬仲樓、廟西王莊、土莊、土地廟、王油坊、鄭集張莊、楊樓、北方廟、岐河王樓、九龍廟、李莊、範莊、朱閣、徐老家王莊;

二門:李樓、劉店、廟後、營盤西頭、營盤南頭、黑劉莊、花園集、謝集、戚莊、大王莊、法華寺、王小寨;

三門:王營、關莊、楊莊、張漢樓、曹莊、小王樓、夏至樓、王霍樓、夏邑北王莊、太平集西王莊;

四門:後王營、前王營、胡樓、王莊、王小寨、東王營、白廟東王莊、小王橋、大王橋、郭莊王營;

五門:劉新樓、黃盆廠、張胡匠莊、劉雙樓、王莊、桑固北頭、王雙廟、老楊樓、王老家、王小莊、解莊、狄莊、王水坑、李子園、朱史莊、響鈴寺王莊、朱莊、後楊樓、王牌坊莊、大柴莊、梁莊、馬莊、茺莊、武莊、劉莊、呂樓、李元;

六門:白塔寺王莊、王宋莊、鹿灣、程老家、程王莊、王雙廟、雙樓。

該支王氏排行(自16世開始):永修傳家光 欽明思繼昌 禮樂從慶良 英俊開業祥 恆久長尊敬 守法治國邦 煥文享星漢 寰宇照大陽。

                  (王光讓、王明玉供稿)

附:三槐堂王氏家訓    三槐陰騭,道德為先。恪守孝悌,忠義誠虔。三槐萌賢,和善為先。知羞廉恥,忠恕仁儉。三槐蔭庭,禮義為先。和睦友愛,恩澤解難。三槐鬱蔥,書香為先。詩文承家,學識養涵。三槐尚能,技藝為先。勤習苦練,蔚為示範。三槐籠罩,「世寶」為先。功績隆德,世代相傳。

·稍崗王老家分東西南北四處,散及王小樓、魏莊、楊八樓、喬集、楊莊、銀河寺、程菜園、稍崗集以及城郊楊合樓、任莊等處,稱由山西洪洞三槐堂四家王遷來。

排行輩字(自16世始):永勤廣應超 敏成宗建秀 禮樂從慶良 英俊開業祥 恆久長尊敬 守法治國邦 煥文章星漢 寰宇照太陽

祖訓十條:(一)敬祭禮(詳細要求從略,下同),(二)勤耕讀,(三)敦宴會,(四)講宗法,(五)睦鄉鄰,(六)戒賭博,(七)戒爭訟,(八)戒遊逸,(九)戒亂宗,(十)戒重名

                        (王於民供稿)

·聞集鄉王小堤王氏系琅琊王氏虞城分支。周靈王之子姬晉因直諫被貶為庶民,其子宗敬任司徒,家為王室。後世子孫以王為姓。從宗敬下傳至十五丗為王翦。王翦與其子王賁孫王離,三代皆為秦國大將、秦滅六國之功臣。秦末王離與項羽在巨鹿激戰,敗後去向不明。其子王元王威避戰亂遷山東琅琊郡。琅琊王氏因此得名。王威後徙太原,開創一支太原王氏。後又衍生一支三槐王氏。琅琊王氏家族興起於秦漢,輝煌於魏晉南北朝,可謂將相之家書法名門。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王墩王導兩人帶領琅琊王氏舉家南遷,衣冠南渡,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琅琊王氏家族進入鼎盛時期、世人稱「王與司馬共天下」。後世子孫分布於黃山周圍幾百餘裡。宋元之後又紛紛外遷,開創了眾多琅琊王氏分支。

該支王氏祖籍江南徽州歙縣,一世祖王通,兄弟五人,勇善騎射,協防元寇,立為一寨,名為寨子王家。洪武年間,一世祖王聚隨燕王北徵,師捷軍功,賜予銀牌,仗前護衛,曾駐紮於營盤。營盤因此得名。燕王登基,大功告成,辭官後定居夏邑西三十餘裡王小堤(今屬虞城聞集)。三世祖兄弟八人,後世子孫興旺發達,事業輝煌,分居於虞城、夏邑、永城、商丘、周口、單縣以及河北滄州等處,人口達數萬之眾。祖陵始建於洪武年間,先祠建於同治年間。

該支王氏字輩排行(從十八世始):明朝勳業盛 安徽世澤昌長 勤儉守祖訓 千秋繼書香 承先延永緒 道統傳家昌 恭敬恩禮儀 光昭萬代良。

該支王氏四門遷居夏邑及山東單縣,五門遷居河北滄州,六門遷居夏邑。其他分支分居村莊——長門:王小堤、小李集、周閣、李雙廟、高臺子王莊、王竹園、王梨園、王雙樓、王安、前王樓、黃溝涯、劉店姚樓、馬樓、盧營以及梁園區北劉莊、睢陽區沙崗大王樓等處;

二門:塔坡王莊、餘樓、李樓、賈莊、袁莊、王口、商臺子王莊、雙廟王莊;

七門:王雙樓、王梨園、王小樓、王小寨、孟莊、殷莊、高莊戶、前後王口、聞集、諸莊、範莊,界溝東南盧莊、站集南小王樓、司樓以及梁園區南園、夏邑濟陽小王樓;

八門:前後王樓、小王樓、殷莊、王安、小侯北袁莊以及永城霍莊、王崗樓等地。

琅琊王氏家訓: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惕之至也;臨財莫過於讓。此五者,立身之本也。

族人王貫三(1821—1856),名福印,孟莊人,清末,太平天國起義,王貫三率眾歃血為盟,響應起義。太平天國李開芳攻佔歸德府,王貫三及其弟王藩、好友周廣禮、宋喜元、司喜等樹立義旗,殺富濟貧,討伐滿清,王貫三為總目。鹹豐三年,王貫三率部數千人與北伐軍曾立昌部積極配合,所向披靡。鹹豐四年,王貫三克夏邑縣城,殺知縣徐本立及清兵五百餘。五年正月,與桑樹德部會師,為捻軍之主力。同年八月十五,捻軍推行五旗軍制,王貫三為捻軍總先鋒兼黑棋總目。鹹豐六年八月十二,王貫三率部在亳州十八里舖與清軍袁家三部決鬥陣亡。民謠曰:西北死了王貫三,捻軍塌了半邊天。

王貫三的母親郭氏,外號「老捻盤」,王貫三弟兄統稱其「媽媽」,被曾格林沁部殺害。(《河南省志》《夏邑縣誌》《亳縣縣誌》均有記載)              (王勳堂供稿)

·鎮裡固王廟:祖居山西洪洞,明洪武年間遷居碭山王閘口,清雍正年間遷碭山城西四十五裡(今址)定居。

·杜集王菜園:先祖訓山,原籍山西洪洞,明建文年間遷此。

·芒種橋武園:始祖諱家銳,明萬曆更戊年為安徽南陸府尹,田珍之婿,隨田珍遷來落戶。

·文集王樓:祖居江南歙縣,明永樂三年祖聚公遷此。

·界溝鎮王找寨:祖居河北臨城,康熙元年遷來。

·喬集王府莊:清同治十年,祖成喜、成安兄弟有山東單邑遷來。

·古王集王新莊:原籍山西洪洞老關波,大明定鼎,隨曹國公駕車治河南歸德。一居王閣,一居王七廟,五世起遷此。

·古王集王莊:道光五年,先祖由徐州逃荒於此。

·站集東王樓「先祖諱通,永樂年間由南京遷商丘,清初,八世祖遷此。

·營廓王寨與芒種橋楊土山王氏:洪武七年(1375),先祖舉家由山西洪洞廣濟寺大槐樹下遷至河南歸德府東南七十裡安居,即今營廓集王廟,後一支遷王寨,有祖墳。明崇幀十六年(1643)天下大亂,頗楊公之子之秀、之全攜眷北遷,落戶於(今芒種橋)楊土山。之秀公及配閆氏葬於沈氏村東,之全公及配申氏葬於十里舖。營廓王氏稱南支,楊土山王氏稱北支。兩派人丁興旺,今各有一千多人。

該支王氏輩字:楊之進立 君廣宏懷 家有餘慶 圓賀禎祥 年傳萬世 福祿承昌 德存尚禮 樂奉運康 金銀寶聚 聖天北光 崇華敬先 旭坤騰煌                                                                      (王慶純供稿)

·小侯小王莊:明洪武初年,始祖自山西洪洞遷居老虞城東一裡九莊,繁衍生息。萬曆年間,九世祖兩個兒子,長諱滿,次諱盛,後,盛祖一支遷馬牧集南十二裡許今址。

·鄭集鄉李集:祖居江南歙縣十字河,燕王徵北時遷夏邑,清乾隆年間十三世祖志友遷此。

·沙集鄉五座王樓:明洪武二年,先祖由山西洪洞遷芒種橋東武津關,後遷此,崇幀年間,五兄弟各建一樓,遂成大戶。

·沙集鄉西王莊:先祖原籍山西,洪武二年遷商丘火神臺王墳,後遷此。

·稍崗鄉王煙墩《王氏家譜》:明洪武三年,來祖自山西洪洞老鴰窩攜帶(明嘉慶十一年)族譜遷來虞城,已六百二十多年。明永樂四年,二世祖兄弟三人老大老二遷單縣東北大煙墩,老三年幼,隨一世祖留居此地。此地乃王氏之根基也。1991年重修輩字32字:德修衍慶 丕緒維聖 爾守其式 同正敬威 勤樸立法 憲章尊奉 何岱並永 晉唐傳頌

·黃冢王樓王氏:先祖山西洪洞人氏,明初遷宋都(商丘)蔡道口集定居,後一支遷南十裡王莊。明末兵變,我王氏外奔落戶,散居於今睢陽、虞城、夏邑等地。十一世祖家瑞公為躲兵亂,抱譜殉難,族譜毀於兵焚。民國七年重續族譜,由七世鳴鳳公敘起。十九世耿公,字介石,系前請廩生,博學善書,精文墨,謹選左氏文十六字「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史肅恭懿、宣慈惠和」為序,由二十二世「齊」字起。1987年確立我族族規祖訓:凡我諸輩,理應各親其親,各長其長,長幼有序,尊卑有等。少而孤者周之,貧而苦者救而幫之,疾病相扶,持欣然睹我鄉黨鄰裡風俗之厚也,並望後之視之,亦由今者視昔。(王明之供稿)

作者介紹:

  韓憲臣,男,虞城縣教育局退休幹部,國家語言文字專家。編輯《虞城教研》並致力於中小學作文教學,至今,其作文教學思想還在被許多朋友耳熟能詳。喜好咬文嚼字,被商丘市語委聘為社會用字監督員。多年痴迷於傳統文化,尤其對姓氏文化有著很大的興趣。2013年發起成立了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會,目前正籌組虞城姓氏文化分會並負責編輯《厚重虞城》之《虞城姓氏》。

 

相關焦點

  • 【家鄉烽火】老虞城人三次與日軍周旋的故事
    當時虞城縣城內駐軍是國民黨正規軍五十三師的一個團大約500餘人。團長郭飛俊,縣長蔡洪範。當天下午,郭團長讓蔡縣長帶領縣政府的200多人從西關撤走後,自己親自布防,先把東關、南關、北關三個城門,用麻袋裝土從裡面堵死,然後把三門吊橋拉起不準再出人人馬。只留下西關城門暫不墩土,戰鬥打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就從西關撤兵出城。
  • 河南虞城花木蘭足球隊首戰告捷
    12月28日在深圳舉行的2020年中國足球協會全國女子室內五人制足球聯賽比賽中,以虞城花木蘭命名的河南省女子足球隊在比賽中以4:2戰勝了山東代表隊首戰告捷。這也是我縣首次有以虞城文化符號命名的體育隊伍代表河南省參加全國性賽事。比賽將在全國相關城市進行循環賽。
  • 孫永興 | 虞城方塔園
    它經歷八百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巋然矗立,是虞城人文的標誌,熱土家園的象徵,邑人心目中的瑰寶。          南宋建國之初,常熟北臨長江,是對抗金軍南侵的前沿陣地,樞密使袁說友在滸浦檢閱水軍,有詩:「頗驚霹靂燒戎旅,更想朦艟上海門。欲挽長江問豪傑,豈無擊楫嘆中原。」
  • 「楓」華正茂,邂逅虞城最美楓葉季
    深秋遊虞城,站在已經邁入十一月的虞山公園,感受著清晨空氣中的微微寒意。  此時的虞山公園已不是特別安靜,公園裡,一棵一棵,一排一排,一片一片的楓樹邊,紅色的、黃色的、綠色的、紫色的楓葉旁,晨練的老人們正在熟練的鍛鍊著;掩映在楓葉中的各處茶館中,幾位熟悉的老客正在隨意的聊著什麼;  楓樹下,白牆黛瓦的亭臺樓閣,青色的草地,點綴各處的小花,都在展示著虞城深秋的魅力,這仿若油畫的景致令人深深陶醉!
  • 「虞舜」與虞城的前世今身
    鄒虞是鄒屠與天吳氏族的聯姻族,陶唐堯侯與后羿擊殺朝陽天虞與東平臺前村鄒屠氏之後,鄒虞聯盟解體,鄒氏南遷,虞氏留居豫東商丘的虞城。舜出生於此,制陶為業。大禹接受舜帝禪位後,將帝舜之子商均封於商(今河南商丘虞城縣),承繼舜帝「有虞氏」之號後建立虞國。
  • 鄉村振興看河南主題宣傳活動在河南虞城啟動
    12月18日,由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新浪河南共同發起的「小康河南升級之路——脫貧奔小康 美麗新河南」主題展暨鄉村振興看河南主題宣傳活動在河南虞城啟動。商丘市政協副主席、中共虞城縣委書記朱東亞表示,近年來,虞城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全縣百萬幹群眾志成城克難攻堅,在2019年5月順利脫貧摘帽,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居河南省第2位;截至2020年11月,全縣9.6萬名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虞城縣打好了「四場硬仗」。第一場硬仗,是有效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發展群眾。
  • 虞城:果碩葉更紅 朔冬美如畫
    2020-11-19 10:13:10 來源: 中共虞城縣委宣傳部「學習強國」通訊站 舉報
  • 回顧2018年 展望2019年 看看虞城今年要做些什麼事
    解放思想艱苦奮鬥跨越發展今天,置於歷史與未來的時空背景,虞城正處在跨越發展的新起點;綜合現狀與態勢的理性分析,虞城有能力開啟跨越發展的新徵程。站在新起點,要求虞城整理行裝再出發;新徵程,要求虞城抖擻精神再發力。開創虞城跨越發展的新局面,首先要求虞城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開放40年來,虞城民營經濟的發展、三大產業的興起和脫貧攻堅成效,全部得益於解放思想。
  • 【家鄉風情】虞城傳統百業之19:垛子羊肉、涼麵、山藥和喬藕
    「我用手機拍校園」虞城新聞紀實攝影活動開始啦!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記錄我縣學校發展亮點,聚焦校園環境在新時期煥發出的魅力丰采,在「虞城教師寫家鄉」徵文比賽的基礎上,虞城縣教體局、商丘日報虞城記者站、「虞見」公眾平臺聯合,面向全體人民教師徵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用手機拍校園」新聞紀實攝影圖片,用新聞紀實圖片的形式記載校園的變化,關心校園綠化亮化美化和學校的建設,與自己工作和生活朝夕相伴的環境一起科學發展
  • 「故道杯」徵稿第22號||汪汪:虞城,黃河故道永遠的魚 (組詩)
    本次活動由河南省虞城縣委宣傳部、融媒體中心、縣文聯以及作家協會、喬集鄉人民政府共同舉辦,徵稿類型分為7項:一、文學作品參賽體裁包括:散文、散文詩、現代詩,古體詩,短篇小說、短劇本。二、攝影作品內容以表現故道文化、故道風光、故道鄉村建設成果為主。
  • 中國十大姓氏,為何王姓人數最多?
    據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姓氏共有5600餘個,古人將姓氏整理成「百家姓」和「千家姓」,隨著幾千年的發展,有些姓氏已經消失殆盡,而有一些姓氏卻日益壯大。王姓排在首位,人數最多,其實並不意外。畢竟從漢代開始,王姓就是響噹噹的名門望族,因為其來源複雜,因此族系眾多,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開閩王氏等,王姓是中華民族眾多姓氏中文化最為淵深的姓氏,可謂群星璀璨光耀華夏。
  • 是咱商丘虞城人!回鄉探親照片曝光!
    編者詫異之餘,諮詢了知情人士,獲得第一手資料,韓國瑜真的是地地道道的虞城人。 下圖為2000年回商丘虞城界溝鎮探親時和時任支書韓聖玉合影。國中時期曾是學校A班學生,場場考試中名列前茅,卻在國三那年男女合班後「滿腦子都是女同學的美腿」,從此翹課追女友,把所有的中文數學英文拋諸腦後。從平均分90多驟降到均分45分的他被從A班調到F班。沒成想到了放牛班的韓國瑜卻成為了同學眼中的救星,只要有考試,大家就會請韓國瑜幫忙,絕對一出現實版的《天才槍手》。
  • 王姓起源——王氏文化
    《姓氏考略》載:「北海、陳留之王,皆舜後。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考為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為王姓。」新朝皇帝(建興帝)王莽出於此脈。《漢書·元後傳》:「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齊國,三世稱王。至王建為秦所滅,項羽封建孫安為濟北王,齊謂之王家,因以為氏。」  齊國最後一名國王是齊王田建。
  • 王姓榮登姓氏排行榜首!名副其實全國第一大姓!
    其子宗敬後擔任司徒,時人因他是太子晉之後,便稱他為「王家」,之後歷代相傳,「王」也就演變成為他及其子孫後代的姓氏。在山西太原晉祠修建的「子喬祠」就是對王姓始祖子喬的紀念。   ■王姓遷徙史和遷徙分布   王姓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河南北部的衛輝一帶,並以山西、山東、河南省境為其繁衍地區。
  • 一個既常見又強大的姓氏——王姓,榮耀時,掌控朝堂千年!
    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不過我們雖然不談種族但是也不曾忘本,因為我們的本不是種族而是祖輩給留下的姓氏,不管是誰,一個人的姓氏就是根,是本源,所以姓氏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個姓氏,這個姓氏傳承千年而不衰,是一個既強大又常見的姓氏,這個姓氏便是王姓。
  • 中國人口最新姓氏排名出爐:此姓最有可能超越王姓,有你的姓嗎
    中國的姓氏文化傳承了五千年並且繼續發展著。由姓氏文化又形成了家族文化比如家法,家訓,家譜,這些文化影響了子孫後代。因此姓氏是展示血緣關係和宗族觀念的一種特殊特殊的文化表現。在加強民族凝聚力上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百家姓》是一本關於中國姓氏的書,主要寫了中國一些姓氏的來源以及發展歷程。
  • 「決勝2020 鄉村振興看河南」虞城花莊 花仙子眷顧的村莊
    虞城縣城郊鄉花莊村,地處鄉政府東南3公裡處。近年來,花莊村根據鄉村振興「20字」規劃要求,以黨建工作為引領,從美麗鄉村建設著手,把花莊村打造成一個花園式村落。環境問題是人們來到農村最關心的問題。
  • 中國最盛產高考狀元姓氏排行榜 王姓狀元最多
    其中,王姓高考狀元人數最多,有116人。恢復高考36年來,王姓高考狀元最多結果顯示,在中國校友會網調查到的1977-2012年中國各地區高考狀元中,共有260多個姓氏入列。其中,王姓高考狀元人數最多,有116人,高居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高考狀元姓氏排行榜榜首;李姓狀元有112人,居第二;陳姓、劉姓和張姓狀元各有101人,並列第三;楊姓狀元有55人,居第六;黃姓狀元有53人,居第七;周姓狀元42人,居第八;趙姓狀元41人,居第九;徐姓狀元30人,位居第十。
  • 王姓寶寶起名字大全——提供王姓取名建議
    圖片來源於CFP  一、王姓取名需知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數據),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除中國外,在朝鮮也有許多王姓的人。在廣東,「王」與「黃」在粵語上讀音相同,為分別兩姓,王姓通常被稱為「三劃王」或「三橫王」。  王姓圖騰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集中寫到:「惟王氏之先,遠自三代,下迄戰國。商、周、齊、魏,其後之人,皆以王為氏。故其為姓,尤多於後世」  《新唐書·宰相世系》錶王氏云:「王氏出自姬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