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吾名小卒
一
隨著幾天前全國象棋團體賽落幕,連日來,有個問題引發廣大棋迷熱議:湖北隊選手徐昱俊科以5負4和戰績獲得晉升象棋大師資格,合不合理?
依現行團體賽規則,總排名前六的隊伍,其成員將有大師申報資格。按國家體育總局文件中運動員等級來講,象棋大師對應「運動健將」級別。
這次15歲小將徐昱俊科所代表的湖北隊,另外三個出戰的隊友分別是全國冠軍、象棋特級大師汪洋與洪智以及強大師趙金成。
團體賽講究田忌賽馬式的排兵布陣,要麼整體實力均衡,要麼有人能獨挑大梁。業內選手都對其中「大師晉級名額」心照不宣,因此,各支隊伍的第四臺通常會是個「晚輩」,所謂「老人帶新人」。過去數十年間,也確實有不少年輕棋手藉此拿到大師入場券,走向更寬廣的職業聯賽平臺。
只不過,如今徐昱俊科九局未有一勝的成績實在有些說不過去,而且敗局率如此之高。他本人應該也清楚此次戰況比較糟糕,一路全靠隊友帶,個人心情怕是也並不好。可天上掉下來一張充滿巨大誘惑的大師通關證,他簡直想攔都攔不住。
競技體育,狀態很重要。如果拋開這次團體賽不談,徐昱俊科又是否在實力上具備大師棋力呢?
翻看他往年參加過的一些象棋賽事記錄:他曾獲2019全國少年象棋錦標賽男子乙組第六名。同年又在全國象棋個人賽男子乙組中取得第17名,入圍甲組。2018年,他獲浙江省智運會象棋男子個人賽少年組亞軍。
全國少年賽分10歲、12歲、14歲、16歲四個組別,乙組對應的是13、14這兩個年齡階段,能打進前八者確實具備了相當的成人棋力。
但僅就上述幾項賽事成績來看,徐昱俊科離大師還有段距離。尤其對比這回團體賽跟他一起獲得申報資格的其他四位選手:趙攀偉(成都隊)、馬惠城(江蘇隊)、李學淏(山東隊)、孟繁睿(河北隊),徐昱俊科在綜合實力與穩定性上明顯稍遜一籌。如果順利評定大師稱號,他也是上述人中唯一一個跳過一級運動員,從二級運動員直升運動健將的棋手。
頗引棋迷矚目得是,跟成都、江蘇、湖北隊類似,有全國冠軍坐鎮的北京隊,因發揮不佳,未進前六,隊內第四臺王禹博無緣大師資格。
比賽本身的確存在運氣成分。王禹博的事原本不值一提。可有徐昱俊科晉級在前,這件事就變得弔詭起來。王禹博先後勝趙攀偉、孟繁睿、徐昱俊科,戰平李學淏,最終6勝1和2負,在第四臺的20位棋手中位列第2。然後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王禹博需要遵守團體賽的制度與規則。
對此,一位在從事象棋培訓的教練覺得,團體賽升大師應該至少要有別的附加條件,比如同時滿足:團體賽前三、個人勝率不低於60%、滿勤出場率等。
其實對勝率加以要求是象棋比賽「升大師」的慣常做法。北京象棋名手任剛在圈子裡混跡多年,打了一場又一場比賽,好不容易摘下威凱杯全國象棋等級賽桂冠,結果因為勝率不達76%,未獲升大師資格。
2009年的新聞了
任剛至今依然在參加著每年一次的威凱杯
除威凱杯外,業餘棋手升級打怪還有個途徑,即全國象棋個人賽進入16強。可如今個人賽改為淘汰賽制後,棋手想拿大師「牌照」必須從乙組打起,取得甲組資格,在甲組還要再淘汰兩位全國冠軍級棋手才有機會位列前16。
難度不是一般大。
話又說回來,「大師」真就那麼重要?畢竟有不少朋友還在這行當吃飯,我還沒法講它不重要。
名號這個東西,在中國這片土壤上,它可能不能說是重要的,但有時卻是有用的。沒大師牌照,有些比賽你參加不了;沒大師牌照,某些地方體育方面領導不會邀你為座上賓;沒大師牌照,你辦班收徒都不好明碼標高價,甚至孩子的父母覺得你跟街邊大爺沒啥區別......
當然,無論到哪兒,實力還是最為關鍵。可你也總能看到,有人在靠著「牌照」喝酒吃肉。不過這屬於行當裡又一層面的故事了。
徐昱俊科想必很鬱悶,自己比賽沒打好,還同時成了棋迷們口誅筆伐的對象。他不可選擇地做了一次背鍋俠。其實,二營長們的義大利炮對準的是裁判員啊。
包括棋類在內,絕大多數體育項目的專業參與者都在吃青春飯。無論徐昱俊科還是王禹博,他們離大師只一步之遙,年齡與身處環境同時給他們帶來了巨大優勢。未來可期。
而為人詬病的制度與規則是殘忍的,它能影響一代又一代人,影響你的脾氣和志趣,影響圈內與圈外的人,直到大家都沒了青春。
想到2018年團體賽上一盤精彩對局
剛發現老王今年沒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