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遠離危險?子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2020-12-14 雅俗文史

01引子

6月13日的浙江溫嶺,一輛槽罐車意外起火爆炸,造成20人遇難,170多人受傷。願逝者安息,傷者康復。這裡從報導現場的圖片上,可以看到好奇,圍觀的人群。突然,二次爆炸發生了,駐留圍觀人群,因未能及時撤離被波及。

02孔子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遠離危險!

不去政局動蕩的國家遊歷,不在綱紀紊亂的國家居住,不要站在要倒掉的牆體下面,因為這些都是危險,輕則傷人,重則會要了你的性命。孔子春秋時代,周遊列國,收徒講學,是我國最早從事平民教育的人,是儒家學派開創者。這是孔子對弟子信仰、操守的教誨,告誡弟子,求學的目的不一定要從政,即使從政也不得盲目行事。因人而異、因人的抱負不同可能理解不同。後人的理解 ,邦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地方,可以是「危地不入,亂地不居, 險牆不站 」,這樣來理解孔子的教誨,是吸取,是理論指導實踐,是對普通人的告誡,也是古為今用矣。

03危地不入

危地,危險之地也。政局動蕩,為危。地震海嘯,為危。山火瘟疫,為危。水旱無情,為危。非法抗議遊行,為危。禁行之地,為危。人民日報,為何建議別去澳大利亞旅遊?

華春瑩表示:中方有關部門發布赴澳旅行提醒,有充分的事實論據。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澳國內針對中國,華人乃至亞裔的歧視現象層出不窮,澳媒體上有大量報導

在這樣時刻,這般政局之下,這樣提示之下,普通民眾就「危地不入」吧。旅遊島國,已經發布火山異常,那就忍忍,看看時機再去也不遲,再去就自理所有救濟費用。好多驢友,明知此路不通,偏要探險,結果有的獲救,有的遇難。還是危地不入,入也不能盲目。

04亂地不居

亂,可以是自然環境,也可是人文環境。處於山洪之地的建築,是亂地。處於盜匪猖獗之地,為亂地。處於混亂腐敗之地,為亂地。每年夏季,都會看到某某地方洪水淹沒了街道,這些地方每年都被洪水肆掠,難道說沒辦法解決嗎?不解決,自己搬遷!看到這些,真是揪心。亂地之地,為啥還居?還有那些說「空氣都是甜的」地方,新冠病毒比洪水還猛烈,當局者甩鍋,民眾不斷抗議,真是糟糕,還去嗎,還住嗎?空氣也不是甜的吧。孟母三遷,也有亂地不居的樸素思想。

05險牆 不站

險牆,是危牆,要倒掉的牆。也是你周邊的環境,是危險的。更是人際關係相處有危險,引子的災難,圍觀的人們,好奇心可以理解,但是不理解的是,都看到的是油罐車啊。常識告訴你,趕緊遠離,才是正確的,想救火,也是不現實,拿什麼去救?唯一的是打報警電話,遠離現場,至少到安全距離。二次爆炸時,拍視頻的圍觀人,能聽到他的話語「喔,好大的火」,話還沒說完呢,被強烈的衝擊波震飛起來,但願他安然無恙。狂風暴雨時,不要躲在樹下,不要在高樓大廈樓下跑動,危險!明知此人是偽君子,是個騙子,不說要你去拯救,去揭露,至少遠離吧!

06結語

古人的智慧,古為今用,仍有較強的生命力。俗話說,古人說,但凡能夠流傳至今的,的確值得我們深思,好好領悟,有利於我們普通老百姓安身立命,做人處事,增長才幹和智慧。危地不入,亂地不居,險牆不站,讓我們一起遠離危險,擁有平安,幸福的人生。新手寫作,多多關照。

相關焦點

  • ...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漢高祖之弟劉交被封為 楚元王 後,對穆生、申公等人十分恭敬。
  • 「李保佳講論語86」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
    「李保佳講論語86」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翻譯:孔子說:堅定的相信儒家之道,勤奮學習,堅持依道行事,直到死去。危險、動亂的國家,不要去。
  • 《悟學.第93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悟學.第93篇》論語.泰伯第八.新解讀(九)悟學.十八子 20200313 亥-子813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政局不穩的國家,不要進入;動亂的國家,不要居住。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 《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孔子認為,在他的弟子當中,顏回是最好學的。不將對這個人的不滿發洩到另一個人身上,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論語》晨讀,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豈非今日父母之邦之謂乎?曾凡朝:有意思的是,寧武子在衛文公這個明君當政期間如何展現聰明智慧的記載不多。贊稱「敢於擔當」之愚[強][強]曾凡朝:孔子對邦有道、無道時如何處世,多有論及。《論語·公冶長篇》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泰伯篇》:「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憲問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論語·衛靈公篇》:子曰:「直哉史魚!
  • 子曰:賢者闢世,其次辟地,其次闢色,其次闢言。(精品推薦)
    子曰:「賢者闢世,其次辟地,其次闢色,其次闢言。」子曰:「作者七人矣。」邢疏:此章言自古隱逸賢者之行也。「子曰:賢者闢世」者,謂天地閉則賢人隱,高蹈塵外,枕流漱石,天子諸侯莫得而臣也。「子曰:作者七人矣」者,作,為也。言為此行者凡有七人。皇疏:聖人無可無不可,故不以治亂為隔。若賢者去就順時,天地否塞,賢人便隱,天子不得而臣,諸侯不得而友,此避世之士也。其次避地者,謂中賢也,未能高棲絕世,但擇地而處,去亂就治也。其次避色者,此次中之賢也,不能豫擇治亂,但臨時觀君之顏色,顏色惡則去。其次避言者,不能觀色斯舉矣,惟聞惡言則去也。
  • 《論語·八佾篇》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注釋】▲居:處在,處於。▲寬:寬厚。《陽貨篇》17.6 子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論語》求知|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4.1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4.2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論語》晨讀,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
    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可也簡 仲弓曰^ 居敬而行簡 以臨其民 不^亦^可乎 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 子曰^ 雍之言然註:^入聲字短讀;*關鍵字重讀;~強調或語氣長讀。
  • 點到為止:讓孩子遠離危險水域,遠離家暴風險!
    李嘉 製圖遠離危險水域6月21日,重慶潼南區發生8名小學生溺亡事件,令人震驚。8名小學生相約到一寬闊的河灘處玩耍,其間一名學生不慎失足落水,旁邊7名學生前去施救,一併落水。8個幼小鮮活的生命,8個家庭的幸福,就這樣戛然而止,令人無比痛心。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再次凸顯。孩子們,不要去無人看守的水域遊玩;小夥伴落水,一定要第一時間尋找大人救援。
  •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關於「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句,我曾見過三種斷句方式。斷句的不明確也是造成之前所說的文言文多歧義、表達不準確的一個原因吧。另外,「無友不如己者」的翻譯也不一致。有人譯作「不要與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也有人譯作「沒有朋友不如自己」。如果按照第一種翻譯的話,意思相對更通順一些。為什麼要遠離那些不忠信的人?若往好的方面猜測,或許君子這個耿直又脆弱的群體容易被不忠信的人傷害,又或許是要避免近墨者黑。
  • 立德樹人,如何立德?這三個人給出了答案,值得欣賞
    柳下惠在魯國擔任了一個典獄的小官(士師),但他「不羞汙君,不卑小官」,不以侍奉失德的國君為羞,不以官小為卑下,也不怕與惡人交往。這是「和」,但他又是「聖」,在汙穢的環境裡能保持道德品格的高潔。他說,惡人是惡人,我是我,惡人雖在我旁邊,又豈能玷汙我呢?他曾經三次被貶黜,仍為士師不去,有人勸他離開魯國,他的妻子也認為這是對他的褻瀆。柳下惠說:老百姓要遭受禍害,我能不幹嗎?他安於下位,是為了憂民救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