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歷史上對黃河改道預測最準的人——魏源

2021-02-23 中國好書

中國好書微信號:ibookmonthly

為讀者發現好書,為好書尋找讀者

由於黃河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遊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遊蕩,人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治河成為歷朝歷代的重點工程,一些有識之士也會擇機提出對黃河改道的預測及治水建議。史上對黃河改道預測最準的是提倡「經世致用」、「睜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

  歷史上對黃河改道預測最準的是清代的魏源。1852年魏源在其《籌河篇》中明確提出明清時期南向入淮的黃河河道必將會改道北流,由大清河(古濟水)入海。

  那時候,沒有GPS技術,也沒有實測地形斷面,甚至你從城裡到郊外的河邊看看也要坐上驢車跑兩天,可是,魏源卻做到了極致。在其《籌河篇》發表後僅三年,黃河在銅瓦廂改道北流,並且改道後流經線路都幾乎和他說的一模一樣。

  我們不妨再次站在明清故道的面前,重新回顧一下魏源的分析,看看他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他首先從地勢變化上分析河道必將要改道走北流的原因——「地勢水性使然」,進而指出:

  河、濟北瀆也,而泰山之伏脈介其中,故自封丘以東,地勢中隆高起,而運河分水龍王廟,遏汶成湖,妥流南北以濟運。是河本在中幹之北,自有天然歸海之壑。強使冒幹脊而南,其利北不利南者,勢也。

  對於北流,他「審地勢水性如之」,又做了進一步分析:

  北條有二道:一為冀河故瀆,史記所謂禹載之高地者,今不可用。上遊即漳水,下遊至天津靜海縣入海,皆禹河故道,其他亦高,故不可用。一為山東武定府之大清河即濟水、小清河即漯水,皆繞泰山東北,起東阿,經濟南,至武定府利津縣入海,即禹廝河為二渠,一行冀州,一行漯川者也。自周定王時,黃河失冀故道,即奪濟入海,東行漯川,故後漢明帝永平中,王景治河,塞汴歸濟,築堤修渠,自滎陽至千乘海口千餘裡,漢千乘即今武定利津縣。行之千年。

  他繼續通過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入分析,主張因勢利導,儘快實施人工改道北流,以免黃河自行改道造成嚴重後果,迫切之感溢於言表:「由今之河,無變今之道,雖神禹復生不能治,斷非改道不為功。人力予改之者,上也,否則待天意自改之,雖非下士所敢議,而亦烏忍不議!」

  言外之意是,我雖人微言輕,你們可也要聽啊。

  魏源不但把改道北流的原因說清楚了,他還把歷代治河人物的得失評價了個遍,並按水平高低進行排序:

  「賈魯不能堅持初議,其識尚出餘闋之下」,餘闋比賈魯水平高。

  「明以來,如潘印川、靳文襄,但用力於清口,而不知徙清口天兗、豫,其所見又出賈魯之下」,賈魯又比潘季馴、靳輔水平高。

  對於王景治河,他雖然承認是「禹後一大治」,但也並不是很服氣,他認為並非其個人水平高,而是由於當時的河道地勢和水性造成的,「以地勢,則上遊在懷慶界,有廣武山障其南,大伾山障其北;既出,即奔放直向東北,下遊有泰山支麓界之,起兗州東阿以東,至青州入海,其道皆亙古不變不壞」。

  末了,他還代表所有治河專家反問:「我就不說了,難道大清國所有治河大臣的水平都不如王景嗎?」原文如下:

  諸臣修復之河,皆不數年、十餘年隨決歲塞,從無王景河千年無患之事。豈諸臣之才,皆不如景,何以所因之地勢水性,皆不如景?其弊在於以河通漕,故不暇以河治河也。 

  他的意思是說,你們以前治河就是為了漕運,根本就不是為了治河。目的不純,自然就難以專一而事功,這才是黃河不能根治的原因。

 

  此刻,我們靜靜地體味著魏源的那份自信與驕傲,不禁油然而生對昔人榮耀的嚮往,精神亦為之一振。或許,這就是所謂人格的力量吧。

  對於魏源,其成名並非緣於成功地預測了黃河改道,他在《海國圖志》中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後來成為清朝洋務運動時期重要的指導思想。

  應該指出,雖然魏源預測黃河改道北流是最準的,但卻並不是最早的。早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工科給事中李廷欽就上疏請求改道大清河以分殺水勢。

  畢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當皇帝當然也就不知道黃河改道有多難。

  對於這份洋洋灑灑近千言、語極謙遜的奏章,乾隆頗不以為然,大筆一揮:「此奏甚謬,已有旨了!」即便是兩百多年後的今天,透過奏章,仿佛仍能感受到乾隆帝那一臉的怒氣。

  ——本文選自楊明著灕江出版社出版《極簡黃河史》,詳細精彩內容請讀原著。

「2015中國好書」已經揭曉,查看詳情請回復「2015」。

「中國好書」月榜(原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大眾好書榜」)從2014年3月開始每月發布一次,回復6位數年月(如201403),即可獲得對應月份的榜單及推薦理由。

回復「目錄」獲取最新書評目錄,回複目錄上的編號或書名,即可獲取該書的精彩書評。

掃一掃關注「中國好書」

 

相關焦點

  • 黃河改道
    黃河中上遊以山地為主,中下遊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遊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攜帶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遊,形成衝積平原,有利於種植。﹋﹋﹋﹋﹋黃河改道﹋﹋﹋﹋﹋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向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
  • 黃河改道歷史
    」黃河「撈魚」紀錄片紀錄片《黃河岸上的社火》紀錄片丨黃河寧,天下平歷史上的「黃河清」黃河之黃,黃從何來黃河長江,融進中華文化的詩歌記憶美國聯合之星合唱團《黃河大合唱》歷史上黃河改道的幾個階段詳解花的傳人 |《黃河十四走
  • 趣看|歷史上黃河改道的幾個階段詳解
    關於黃河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尚書》中,這一條最早被稱為「禹河」的河道在今天的河南省孟津縣,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歷史上也常常會發生黃河決口的現象。所以,民間也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這樣的說法,一個村子以前位於河水的東面,隨後也可能變到西岸去,所以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
  • 廢黃河與黃河改道
    當時隱隱約約知道黃河是在北方,洋河的這條廢黃河與書上說的黃河沒有關係吧。後來書讀多了,才知道這就是北邊那條黃河改道過來的。黃河歷史上究竟改了幾次道?下面轉發一篇文章(怕將來找不到這篇文章了)。另外關於黃河,KFC以前還有些錯誤。原來以為黃河流入黃海(都有黃),近兩年才知道現在黃河入海口在渤海。
  • 中國黃河改道史
    黃河的三次主要改道 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炎黃文化的發祥之河,沒有太大爭議。除卻黃河河套平原等沿岸灌溉功能,以及黃河中下遊衝積平原對早期炎黃文化的滋養,歷史上黃河的每次改道、決口給中國北方人民帶來的禍害之深,應該更沒有爭議。
  • 文化山東 | 再解「黃河改道」
    地理考察表明,黃河源頭在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這個發源地是明確的;黃河的入海口如今是山東,但在歷史上,入海口不固定,南北搖擺的幅度很大,最北從今天的天津、河北一帶入渤海,最南從今天的江蘇北部入黃海。中國人和黃河的關係久遠。我國最早的歷史地理名著之一《尚書·禹貢》裡有記載:導河積石。這裡所說的「河」就是指黃河。
  • 黃河大改道! 對生活在黃河邊的我們有怎樣的影響!
    這句詩,一言黃河水的發源地之高,二說黃河水最終流向了大海。地理考察表明,黃河源頭在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這個發源地是明確的;黃河的入海口如今是山東,但在歷史上,入海口不固定,南北搖擺的幅度很大,最北從今天的天津、河北一帶入渤海,最南從今天的江蘇北部入黃海。中國人和黃河的關係久遠。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地理考察表明,黃河源頭在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這個發源地是明確的;黃河的入海口如今是山東,但在歷史上,入海口不固定,南北搖擺的幅度很大,最北從今天的天津、河北一帶入渤海,最南從今天的江蘇北部入黃海。中國人和黃河的關係久遠。
  • 清代黃河「改道」與「復道」之爭
    兩日後,黃河在此處決口並由此改道山東入海,這便是數千年黃河史中的最後一次改道——銅瓦廂改道。黃河改道之後,山東成為受災最嚴重的新黃泛區,而原河道流經的安徽和江蘇則自此擺脫黃患影響。如果堵築銅瓦廂決口,使黃河重回故道,黃患會再次危及安徽和江蘇。對於清廷而言,這是一個二選一的重要抉擇。所以,圍繞黃河「改道」與「復道」問題,清廷進行了長達30餘年的爭論,歷經鹹豐、同治、光緒三朝。
  • 黃河改道的原因及其影響
    黃河所以決徙改道,有自然原因,也有社會原因,而洪水量和泥沙量則是造成黃河決徙的主要因素。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比較乾燥,全年降雨量的70%集中在夏、秋兩季,容易造成山洪暴發,河流猛漲。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主要流經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三大地形區,到了平原後,水流緩慢,泥沙沉澱,河床不斷抬升,容易決溢泛濫。黃土高原是黃河泥沙的大本營。陝、晉兩省黃河峽谷兩岸約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是黃河粗沙的主要出產地。黃河中遊地區的植被不斷遭到破壞也是黃河改道的重要原因。戰國以前,山陝峽谷和涇渭北洛河上遊處於遊牧射獵時代,原始植被基本良好,黃河下遊的決徙也就比較少。
  • 黃河與德州的歷史淵源
    歷史上人們習慣把「九河」代指德州。顧炎武過德州,留下「九河冰壯尨狐出,十二城荒白鶴棲」詩句。禹城市十裡望鎮的具丘山,倫鎮的禹息故城,都是大禹治水的重要遺蹟。大禹治水不單純是水利活動,更重要的是政治活動和經濟活動。大禹治水之前,黃河流經德州,沒有固定的河道,泛濫成災,導致原始農業生產水平很低。
  • 北方的河,從來就不平靜 黃河改道與古代中國
    歷史時期黃河長期決口、泛濫和改道,對下遊平原地區的地理面貌和社會經濟生活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歷史上黃河第一次決口泛濫後,洪水吞沒了大片土地,吞噬了無數的城鎮和田園,奪去了千百萬人民的生命,在黃河流域的歷史上製造了無數次慘痛的悲劇。西漢武帝時河決瓠子,洪水泛濫所及達十六個郡,相當今豫東、魯西南、淮北、蘇北等廣大地區,歷時二十餘年,「城郭壞沮,稸積飄流,百姓木棲,千裡無廬」。
  • 孔飛力|魏源時代的建制議程
    魏源生於1794年,卒於1857年,大概是他所處時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政治思想家。梁啓超作為政治哲學家和活動家在20世紀所起到的作用,魏源在19世紀大體上也起到了。魏源的許多意見,其實也是與他同時代的眾多政治活動家的看法。從這一意義上來說,與我對梁啓超的認識一樣,我將魏源視為對於中國現代歷史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一種思想趨勢的象徵。
  • 魏源故裡盼望展翅高飛
    再想想我們這裡,作為出了「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歷史名人,魏源故裡,也稱歷史文化古鎮,其發展卻落後人家的一半,不禁有些扼腕嘆息!司門前鎮位於隆回縣西北部,是舊時隆回縣衙所在地,也是歷史上隆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舊稱隆回司,故名司門前,真隆回也。這裡曾誕生和養育了一文一武兩位國人皆知的先賢。
  • 黃河詩歌插上了新的翅膀《中華詩典·黃河卷》出版發行
    據了解,《中華詩典·黃河卷》在《全唐詩類編》《全宋詞類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先秦到晩清的歷代30多萬首詩詞中,選出與黃河有關的詩詞8000餘首,參考類書體例,將其分為40大類99個中類632個小類,各歸其類,以便查閱。全書設置《自然景觀》《社會生活》《家國情懷》《黃河明珠》《故道拾遺》五個分卷十八分冊,近八百萬言。
  • 黃河以南是河南,為何黃河北也有一塊屬於河南?
    河南河北以黃河為界而命名,黃河以南是河南,黃河以北是河北。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豫北地區像從河南突出來的一座橋一樣,跨過黃河搭在北岸的土地上。為什麼黃河以北會有一片地區在河南的管轄範圍之內呢?在作戰會議上,朱元璋否決了常遇春等人孤軍深入、直搗大都的軍事冒險計劃,而是決心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策略,先取山東,次攻河南,最後拿下潼關與元軍決戰。這個方案無疑是最保險也是最可靠的方案,當時的河南與河北還是隔著黃河遙遙相望的,當朱元璋的大軍北渡黃河之後,便立即把北岸的大片地區劃歸河南節制。
  • 萬裡黃河第一隧全線貫通!
    自記錄以來,經過的較大改道就有26次,決口、險情數量更是不計其數。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全長約5464公裡,75萬平方公裡的流域裡有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濟南黃河濼口,當遇到洪峰、凌汛期,車輛浮橋就要拆掉。
  • 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
    而說到世界上最著名的懸河,非黃河莫屬。主要集中在黃河下遊地區,大概是從桃花峪到入海口之間的流域,大概有768公裡,主要集中在山東和河南地區。歷史上黃河成懸河,而且一天比一天高,只能年年花錢加固加高大堤,更頭疼的問題就是,越是加高大堤,黃河越是危險,來年還要花更多的錢加高加固,簡直是無解死題。
  • 清朝官員是如何貪汙黃河治理款,發洪水財的
    上遊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就會產生,黃河攜帶大量泥沙沉積到下遊河道,慢慢高過兩岸地面,就造成黃河決溢改道。那時的人們沒有環保觀念,治理黃河,也只是哪裡決口了,趕緊堵住哪裡。如此一來,治河就是被動等著它決口,然後再把它堵上。清朝中前期,朝廷財政富裕,一年收入大約有五千萬兩以上白銀。正是因為有錢,所以在撥款治河時,朝廷也很大方,每次黃河發生大的決口,動輒就會拿出上千萬兩的銀子來治理。
  • 魏源老先生回家了——記司門前鎮魏源銅像揭幕儀式暨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系列活動
    揭幕儀式上,首先由司門前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全國十佳基層調解員陽徵搏同志發言。他是一個長期致力於基層矛盾糾紛調解,著力傳承魏源家鄉人的勤勞,善良,打造和諧淳樸的民風的志願者,53年如一日,長期對基本群眾中的矛盾調解工作默默付出,彰顯了魏源故鄉人無私奉獻、追求社會和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