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注意到,有很多魚友留言或是私信,諮詢我孔雀魚的飼養和繁殖問題,經過歸納,大致有以下幾個相對集中的問題:孔雀魚的公母區別?孔雀魚的繁殖需要注意什麼?為什麼一窩小孔雀魚長不大就死掉了?
下面,我在這裡談談我對這幾個問題的一點經驗,希望能幫到對這些問題存在疑惑的魚友們!
其實,起初我覺得這個問題顯得有點幼稚,但是,細想之下,對於一些養魚小白來說確實也算是一個問題。這和自身了解有關,也和商家的售賣有關,不能全賴自己,因此,這問題也不能稱之為幼稚。
孔雀魚外形上的區別很大,通常來說,公魚除了尾鰭更寬大、更飄逸、更豔麗外,包括身體部位也具有更多的花色,而孔雀魚的母魚相對來說雖然尾鰭也大一些,不過卻不是很鮮豔,很重要的一點是母魚的體色暗淡,多數沒有花紋。另外就是腹鰭的形狀判斷,很直觀,公魚腹鰭成管狀,而母魚則是扇形,這個我就不多解釋了。
還有一點要說明:如果是沒有發色的孔雀魚小魚苗,那麼公母的判斷就幾乎沒有什麼對比,我們一般只能在發色之後才能準確判斷。如果哪位買魚的商家在發色之前就說給你成對撈小孔雀魚,那麼,多半是忽悠你的。
說回這個孔雀魚公母問題本身,有些新手也有可能被商家「騙」了,這和商家的售賣不無關係。曾經我遇到有朋友說他買的孔雀魚養了好幾個月都不生小魚,去他家裡一看,全部清一色的公魚,雖說養得肥碩漂亮,可是一條母魚都沒有,怎麼可能生小魚呢?
究其原因是商家說買回去肯定能生小魚,而缸裡撈的魚全是漂亮的公魚,據他本人說,缸裡全是這種魚。事實上,你去魚市看看,很多商家也是公魚母魚分開養著售賣,而漂亮的公魚總是賣得比母魚要好。假如真是不懂分辨的新手,多半買回一群「一順的」孔雀魚,那麼,你還是不知道公母,養得再好也肯定生不出小魚來。
孔雀魚的繁殖確實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來給大家順序分析一下。
配對才能繁殖,這是毫無疑問的。理論上,群居的的孔雀魚不是「一夫一妻」制,因此,同一個水體裡只要有公魚有母魚就能繁殖。(成年、魚和水都正常的情況下)
孔雀魚是卵胎生的小體型魚,也就是大魚直接生小魚。在孔雀魚的生產前,我們要確定是不是要生了?最好是提前將母魚與其它魚隔離開單獨待產和生產。
那麼,孔雀魚要生產了,我們需要怎麼做才能讓孔雀魚成功的大魚生小魚?實際上孔雀魚的生產並不難,難的是生產後小魚苗的成活率。
首先,你確定你家養的孔雀魚要生了?那麼你要確定母魚腹部有明顯的深色胎斑(有些玻璃體是粉色,但也是較深色,也會擴大),只有這樣情況的母魚才是即將生產的母魚。
孔雀魚孕母魚沒有必要刻意去做什麼,只要維持好平時飼養的環境和條件就行。當然,為了確保孕母魚體質,增加一些清潔的活魚食,比如絲蚯蚓等活食,增加營養也是應該的。
如果你不想你的孔雀魚生產出來的小魚轉瞬間就消失,那麼我強烈建議你單獨隔離孕母魚待產,生產小魚後同時把親魚和小魚苗隔離開。
前面我說過:孔雀魚的生產並不難,難的是生產後的成活率!很多魚友養孔雀魚的過程中生出很多小魚苗,卻很少養大到成年就沒了。孔雀魚的繁殖率高,成活率卻不高,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麼,小孔雀魚長著長著沒了,這些小孔雀魚去哪裡了呢?
孔雀魚是卵胎生小魚,生產後很快就能平遊起飛,而此時是相當脆弱的,如果旁邊有其它大一些的魚,哪怕是親魚自己也可能會吞食自己的魚寶寶,因此,你的孔雀魚小魚苗就極有可能是被其它魚吞食,所以,這也就是我說的隔離開的意義所在。當然,魚缸裡有密植水草會好一點,不過小魚苗損耗依然不可避免。
養孔雀魚的朋友,我相信幾乎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小孔雀魚長著長著尾巴縮起來,跟著很快就接二連三地死掉,這就是小孔雀魚患了一種寄生蟲病--針尾病。我前面有一篇文章專門講過針尾病。小孔雀魚的針尾病是「三代蟲」的寄生蟲病,最終導致孔雀魚小魚苗不能進食和遊動,最終導致孔雀魚小魚苗大量死亡的的嚴重後果。【闢謠!孔雀魚針尾病是寄生蟲病,了解針尾病的防治方法】
孔雀魚小魚苗的患病死亡,十之八九就是患上針尾病而死亡的。當然,還有其他可能的疾病原因,但是水質正常或是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幾乎不會因病而死。至於孔雀魚小魚苗其它的損耗,多數和水質波動、餵食不當等因素有關,包括先天不足的情況,我就不在這裡贅述了。
孔雀魚的公母區分一點都不難,發色以後看外形就能區別,只不過新手小白需要在有對比的情況下才能明顯確認。
至於孔雀魚的繁殖,我們在確定有公有母的情況下,很輕鬆就能實現大魚生小魚的願望。我強烈建議魚友們提前隔離開孕母魚單獨飼養待產,同時增加營養,給孕母魚一個安靜的生活環境直到生產完小魚苗幾天以後再合缸。
繁殖率不等於成活率!小孔雀魚長著長著就沒了,我只討論了「被吃掉」和「針尾病」兩種大概率的可能因素,畢竟孔雀魚小魚苗的成長是最需要格外注意的就這兩點,只要你能做到隔離和預防,就能夠大幅度提高成活率了。
總之,孔雀魚不難養,卻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養好的,特別是孔雀魚繁殖和小孔雀魚魚苗的成長,隔離和預防非常關鍵!
感謝閱讀,我是草缸養魚蝦,了解更多養草養魚蝦的經驗,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