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在1948年最後階段離開大陸

2020-12-23 史說的一話

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在1948年最後階段離開大陸

是去是留?成了一個難以抉擇的問題,在1948年時局已經是可以說基本確定的最後階段,原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卻選擇離開大陸,去了寶島臺灣,這又是為何?這兩位可是當時著名的而且有權威性質的文學大佬,他們代表的是部分的知識分子,這選擇是對還是錯?他們究竟又有什麼難言之隱?

胡適我們都熟悉,那個帶著眼鏡,文質彬彬,儒雅氣質,怕老婆的男人,他為何要離開大陸?這一點我們得考量一下他的這一番言語,他說蘇俄,可以有麵包,但沒有自由,美國有麵包也有自由,而他們沒有麵包也沒有自由。這一番言語無疑就可以看得出,胡適嚮往著自由,他不想走上蘇聯的道路,所以他選擇了中間。

當然,我們並不能以此言語過激,追求的信仰不一樣,道路肯定也不一樣,雖然胡適作為許多知識人物的代表,但不能用道德去綁架,何況胡適也沒有做出任何什麼。

而這時候就有人說了,季羨林對於胡適的選擇就看不慣了,於是口誅筆伐,說他是美帝國主義的走狗。然這一言語確實有些過激,也都不符合實際情況,畢竟胡適也曾經常公開發文抨擊那個他追求的,據說因為此事還被逮捕,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還是得有些主觀意識上的思想。

至於梅貽琦為何要「攜手」胡適一起離開大陸?難道清華開的工資太少?當然不是,梅貽琦在清華大學恪盡職守31年之久,是清華歷史上任職校長時間最久的,他將他的半生都付諸給了清華,也是奠基清華有今天成就的重要人物,豈非可以用金錢衡量?

梅貽琦之所以會放下他半生的心血,也是為了這半生的心血,因為清華大學的大部分費用就是庚子賠款,梅貽琦是為了庚子賠款而不得不離開清華,離開大陸,如果不走,那這錢也就沒了,清華也就是一座空學府。之後梅貽琦拿到了那一筆錢,在臺灣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所以看得出兩位校長都是為了自己這一生的追求,選擇離開,其實說句實話,胡適和梅貽琦如果不是因為時局動蕩,誰又會背井離鄉呢?而我們如今得知了真相,又是不是能夠給予一些理解,多一點體凉,畢竟換做是你,你又會如何抉擇而不被詬罵?

相關焦點

  •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導語:1948年11月,第四野戰軍解放東北全境。不久後林彪將軍帶領野戰軍全面進入華北,並同傅作義的部隊形成對峙之勢。蔣介石匆忙從北平帶走了大批黃金和財寶,之後又運走了許多故宮文物。
  • 北大清華的校長,胡適、梅貽琦為何跟著蔣介石去臺灣?
    解放戰爭到了1948年時局勢已經顯得明朗了。當時的知識分子諸如胡適、梅貽琦、梁思成等都面臨著「去留」的思考。當然林徽因、陳寅恪、梁思成等選擇了留下,而當時北大校長胡適、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則選擇了跟隨蔣介石到了臺灣。他們到底是處於什麼考慮去臺灣了呢?
  • 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
    他到清華教書時,學校並不景氣,報名人不太多,例如錄取150名學生,報名不過400人左右。他先後擔任教務長等多種職務。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
  • 梅貽琦:手握巨款卻一生清貧,清華大學的百年校長,死後葬入清華
    在1911到1928的17年間,光是校長就輪換了十個人。"校長風潮"屢起,學生們紛紛遊行抗議,僅僅是在1930年前後,就有三位校長被趕走。然而自梅貽琦擔任校長開始,這股風潮卻漸漸消失了。就職演講上,梅貽琦說道:"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學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因此,要將清華打造成一流大學,首要的兩點便是師資與設備。
  • 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_眾聲_澎湃新聞-The Paper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秘訣,他風趣地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吧!」
  • 韓家五姐妹:清華校長梅貽琦,竟與抗日名將衛立煌是連橋?
    作者:山佳每當提起西南聯大,總會想起主政的梅貽琦校長。戰時,清華、北大、南開組成西南聯大。論人數,論經費,論設備,清華佔壓倒優勢。梅貽琦本人,必須讓清華不感到吃虧,讓北大和南開不覺得被清華佔了上風。回國後,在天津學堂教過書,這也就是為何周公,稱他「大學長」的由來。後來,振華到了北京,一手創辦師大附中,這也是作家林海音夫君夏承楹所就讀的學校。振華做了七年校主任,嘔心瀝血,後來在金融界任職。解放後,振華一直留在大陸,擔任北京鹽業銀行經理,到1963年病逝。曾任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還當過北京市第一屆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
  • 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抉擇:留大陸還是去臺灣
    因為在整個20世紀上半葉,知識分子的命運不可避免地與雲譎波詭的政治粘合在一起了,國共兩黨的歷史和紛爭無情地影響了他們的選擇,透顯出時代是如何擺布個人命運的。當時整個知識界都得面臨著何去何從的問題:是留在大陸,還是東渡臺灣?  蔣家王朝在1949年倉惶敗逃時,帶走了故宮的古董字畫,國庫的金條珠寶,帶走了「光復大陸」的幻想。
  • 李敖有意出錢,為胡適在北大立雕像,為何北大選擇退回捐款?
    另外教育本身分為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我國為了切實推行基礎教育全民化,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大搞義務教育。至於高等教育,現在還是需要學生們通過數十年的認真學習才可以進入大學校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是梅貽琦先生在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時所作演講的著名言論。
  • 無論邀請胡適留下還是回到大陸——胡適都拒絕了
    胡適還強調,人對現實的解釋,完全取決於現實對他的利益有什麼效果;行動優於教條,經驗優於僵化的原則;知識是控制現實的工具,現實是可以改變的;實際經驗是最重要的,原則和推理是次要的;信仰和觀念是否真實在於它們是否能帶來實際效果。以上就是胡適的實用主義,胡適的思想影響了諸多學人,也造就了胡適在學術和思想上的地位。
  • 偉大的人格成就偉大的事業——《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
    因幾十年的風雨歷程,梅貽琦深切感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皆產生於民主、自由的空氣和獨立的精神創造。唯有保持民主和學術自由的空氣,才可能產生不拘一格的言論和思想,創造的機緣與成就才得以凸現。因此,作為校長的梅貽琦,始終以民主思想、學術自由的開明政策為治校原則,在清華營造出寬鬆自由的人文環境,並逐漸使自由之風遍布清華的各個領域、每一根神經脈絡。
  • 西南聯大之魂,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你可能會覺得他是「渣男」
    很多人被清華校長梅貽琦圈粉,是從電影《無問西東》開始的。清華學子吳嶺瀾對自己的未來很迷茫。梅貽琦問他:「你英文國文都是滿分,物理卻在不列,為何選實科,而不選文科?」吳嶺瀾答:「只覺得實科更有用些。」梅貽琦用一段話點醒了他:「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
  • 此人數學考了0分,其它科目都是滿分,北大拒收,清華:我們需要
    1925年,吳晗中學畢業,當時吳家家道衰落,吳晗為謀生計,貼補家用,不得已在本村小學教書。但是吳晗心懷志向,不願屈居於此,在未經父母許可下。1928年夏,他離家出走,輾轉到達杭州並考入之江大學預科。然而,一年後該校停辦,吳晗再次輾轉到上海,考取了中國公學。在這裡,吳晗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貴人」——時任中國公學校長的胡適,他與胡適結下的不解之緣也因此開始。
  • 蔣介石的「原子夢」為何沒能實現?
    首先看北京大學:1947年6月, 北京大學校長胡適鄭重其事給國防部長白崇禧和參謀總長陳誠寫信,詳陳北大開展原子能科學研究之計劃:我今天要向你們兩位談一件關係國家大計的事,還要請你們兩位把這個意思轉給主席 ,請他考慮這件事。
  • 魯先聖文化隨筆: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
    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魯先聖清華「四大國學導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和趙元任,都是我國近代最傑出的學者,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正是由於擁有他們,其聲望就超過了早於它創立的同類學校,並且,清華國學院由此開始,建立了中國學術獨立的傳統。
  • 清華校長梅貽琦人稱「寡言君子」,也被戲稱「酒聖」,這一點令人玩味
    梅貽琦作為一代先賢,教育界典範,物理學家梅貽琦的題詞書法,筆法老練穩健,粗細對比強度大,既有輕細流利之筆,兼具厚重奔放之法,可以看出師從顏真卿、王羲之,也有唐代大書家李邕的豪邁與俊朗,也能看出魏碑筆意,方切入紙,鋒稜有威,有一股凌然不可侵的氣勢,結體寬博、端莊、優雅,體現了方正嚴謹的個人審美情趣,字如見人,感受到梅貽琦先生的風骨和文人風尚
  • 張伯苓和蔣夢麟德高望重,為何在西南聯大校務的是年輕的梅貽琦
    為了最大限度保留教育的實力,當時高校三大巨頭——北大、清華、南開不遠萬裡內遷西南,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從1937年在長沙成立臨時大學,到次年遷至昆明,到1946年7月31日停止,西南聯大共辦學8年有餘。
  • 胡適隨蔣介石赴臺為何會將兒子留在大陸
    南京方面急電北大秘書長鄭天挺,令其迅速組織胡適等重量級知識分子火速南下,共商圖存大計。密電到達,胡適卻以籌備北大50周年校慶為由不肯起身,而接到電文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也磨蹭觀望。當時北平出現了一股北大將要南遷的謠言,身為北大校長的胡適為穩住師生情緒,在積極籌備校慶活動的同時再三闢謠:「北京大學如果離開北平就不能稱為北京大學了,所以決無搬遷之理。」
  • 兩大傳說級高校——西南聯大vs國立中央大學
    要談起中國高等教育史,有兩大傳說級高校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抗戰時期只存在八年的的西南聯大和曾經的亞洲第一國立中央大學,西南聯大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中央大學則是由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範學院演變而來,這兩所大學在當時甚至後來都是其他高校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那麼這兩所學校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 民國的北大和清華,「破格錄取」了零分考生,這是怎麼回事?
    民國的北大和清華,「破格錄取」了零分考生,這是怎麼回事?文|草莓很暖北京大學一直都很是人人嚮往的學府,齊名的清華大學也是如此,不過可能大家不相信的是,在民國時期,北大和清華,都曾經「破格錄取」了零分考生,這是怎麼回事?
  • 李敖曾捐款35萬元要求北大為胡適立雕像,為何至今仍未立起來?
    2005年9月21日,臺灣省著名學者李敖先生在北京大學演講時表示,他將捐出35萬人民幣在北大給胡適先生立一尊銅雕像,不過,這尊銅雕像至今並沒有在北大立起來,這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