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藏曆2021年的大年初一了,
相信很多讀者跟著我們的平臺,
一路追著西藏跑,追著新年跑,
如今終於追到了最熱鬧的日子。
而當我們說了那麼多關於藏曆新年的習俗之後,
大家有沒有好奇過藏曆新年是怎麼來的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
藏曆的正式使用,是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 年),時值農曆丁卯年,於是以丁卯年為始,計六十年為一個「饒瓊」,到現在已是第十六個「饒瓊」了。在西藏所有的節日都按藏曆計算;青海、雲南、四川等地的藏族,一般按農曆推算。
起源
藏曆年有著古老的歷史,據文字記載,公元前一百多年,西藏便有了自己的歷算法,當時以月亮的圓、缺、朔、望來計算月份,運算很簡單。那時的新年初一,相當於現在藏曆的十一月一日。
藏曆
在山南地區,曾發現過一部曆書,叫做《紡線老人月算》,這部古老的歷算書,詳盡地總結了當時藏族人民豐富的生產經驗和天文歷算知識,對後來藏族地區天文曆法有很大影響。
到了唐代,西藏仍以麥熟為新年,這在《新唐書·吐蕃傳》中記載為:「其四時,以麥熟為歲自」,《舊唐書·吐蕃傳》則說:「不知節候,以麥熟為歲首。」歲首就是新年。
史料記載,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曆法,它根據月亮的圓缺來推算日、月、年。幾百年過後,苯教徒(西藏的原始宗教)又能精確推算出冬至日歸時間,並以此作為一年初始,形成了節日及各種儀軌。
新唐書
現在的藏曆年,是藏、漢、蒙三個民族歷史上友好交流的象徵。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公元641 年),松贊幹布同唐朝締結姻好,唐太宗李世民把宗女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文成公主帶去了各種重要曆書以及內地的耕作技術,生產工具,促進了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藏、漢民族的團結。由於農曆元月一日適逢藏曆十一月,於是,每年的藏曆元月一日便定為藏曆新年,並形成了歡度新年的習俗。
演變
藏王松贊幹布時期,漢地的曆法與印度的時輪曆法也相繼傳入,後來由藏族天文學家桑傑益西、堅參白桑等人,以內地的夏曆和印度的時輪歷及藏區古老的《嘎姆白瑪》曆法為基礎,創製出藏區的傳統曆法。它主要採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犬、豬十二生肖來計算年、月、日。
一年十二個月,月分大建和小建,大建三十天,小建二十九天。三年一次閏月,每月的天數有盈有缺,吉祥的日子可以重複一天,兇日或黑日則列行缺漏。以十二年一小循環(即小甲子),六十年為一繞瓊(即大甲子),西藏的第一繞瓊的紀元是從公元1027年開始的。
藏曆推算圖
公元十世紀以來,由於吐蕃王朝的分裂造成地方割據局勢,在不同時期過新年的習慣也開始形成,延續至今,如日喀則、澤當、曲水等地區的新是藏曆的十二月一日的傳統;林芝地區則是沿襲著藏曆十一月一日至五日的習慣,人稱「工布年」。
公元十三世紀中葉,藏區的歷算把元月定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為新年之始,藏族過新年的習慣從此而來。安多和康巴部分藏區的春節與漢人的春節同時歡度。
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藏區的人們為了生產、生活、宗教,年節活動等方面的方便,與漢歷春節同時進行節慶活動。但節日期間的活動與衛藏地區的藏曆年的活動內容大致相同。
如在拉薩,《正月祈願大法會》在藏曆正月初一至初十六期間舉行的,而安多地區的塔爾寺和拉布楞寺的《正月祈願大法會》是在漢歷的農曆正月初一至初十六期間舉行的,其法會活動內容與衛藏各地舉行的內容相同。
而安多地區民向的春節活動亦與衛藏地區的藏曆年的活動大致相同。
《西藏人文地理》雜誌
2021年1月刊
格爾木專題
「青藏線上的格爾木」
識別圖中二維碼
購買《西藏人文地理》實體雜誌
▼
更多《西藏人文地理》周邊產品
請掃下面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