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很多考上大學的學生交流,都提到一點:高一成績不太好,但是到了高二突然「開竅」了,才考上了大學,所以決定寫一篇文章,送個那些高一階段經歷過挫折和迷茫的學生和家長。
第一,高一階段,為什麼很多學生成績「不好」了?
高一階段,「成績不好了」成為很多人共同的感受,其實這裡面,有人是真不好了,有人是假不好了。
第一次期中考試後,有學生家長就給我發信息,孩子物理考了80多分,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分數,但是家長卻認為孩子「沒考好」,因為初中物理一般都是100分,還提出要給孩子找輔導班的問題。家長很明顯,還停留在以前的定位上,這是明顯的「假不好」。
但是,有很多學生變得真不好了,這是因為到了高中,知識的跨度變得非常大了,以物理為例,初中物理以生活經驗為基礎,都是一些簡單的物理現象,而高中物理變得抽象了,初中物理注重現象,高中物理注重本質;初中物理的內容是定性分析,高中物理是定量分析;初中物理的學習方式,以記憶為主,高中以理解為主;初中物理需要數學,高中物理依靠數學。
無論是學習內容還是學習方式,高中和初中都有明顯不同,如果沿用初中的學習方式,成績肯定會下滑,很多學生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當成績下滑了,壓力就增大了,然後還可能產生心理問題,比較明顯的就是很多學生開始厭學,甚至因為心理問題休學或者退學,因為在小學初中他們都是很優秀的,沒有經歷過這種打擊,心理上比較脆弱,這樣的學生,成績很難再好了。
第二,高二階段,為什麼很多學生「開竅」了?
即便是在重點高中,高一階段,也只有少數學生能同時學好語數外物化生政史地這9門學科,多數學生是不能兼顧的,但是到了高二階段,很多學生感覺自己「開竅」了。成績也就提升了,這是為什麼呢?
一個原因是學生逐漸適應了高中的學習,對於成績好的學生而言,接受能力也更強一些,通過向老師和優秀的同學學習,他們的學習方式也在逐漸改變,當適應了高中學習後,會發現學習的內容也就沒那麼難懂了。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高中課程,一般都是「開門見虎」,各科一些重難點內容,在高一階段就會出現,到了高二階段,很多學科的內容難度反而降低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二分科了,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比如預習和複習可以使用了,做題也多了,對於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自然也就更好了。
所以,很多人認為高二是一個「分水嶺」,那些以前好的學生,可能會更好,以前不好的學生,也可能變好,和成績好的學生差距在縮小,而那些放棄的學生,就變成了真學渣了。
第三,什麼樣的學生,高二和高三逆襲了?
那些在高二階段逆襲的學生,一般都具備以下這些特點:
1、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不拋棄,不放棄,應該成為每一個高中老師、家長和學生的信條,只要家長和老師不拋棄,學生就有可能不放棄,當我們都失去信心的時候,這個學生在學習方面就基本上沒救了。
2、學好三大主科:高二會分班或者分科,無論是老高考還是新高考,這都是學生改變自己的一個最好的機會,但是不管是選什麼科目,語數外都是主科,如果高一階段這三科強,高二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組合,成績就很可能提升。
我的一個學生,高考數學150分,英語142分,高一階段成績中遊,英語一直是她的優勢學科,而數學是薄弱學科,之後為什麼考到150分了呢?她總結了兩點:一個是不放棄,上課聽不懂的,可以一定要及時問老師和同學,當時她和一個數學好的學生成了好朋友,這給她很大幫助;另外一個就是站在高三的高度看高一課程,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高三經過幾輪複習,數學也就不那麼難了。
現實中,很多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因為各種原因,不喜歡問問題,導致問題越來越多,這其中很大因素是性格的問題。對於那些成績落下的學生,尤其是數學和物理,如果能找到高手給點一下,就很可能捅破窗戶紙。
但是,輔導費是非常貴的,一對一的輔導,一個小時幾百元,對於一般家庭都是很大的壓力,而且找到了還不一定是高手,因為那些業務能力強的老師,往往都很忙。現在大家可以藉助科技的發展,利用網課學習,也是一個新途徑,高途名師課堂,就聘請了很多北大清華畢業的老師,平均教齡11年。比如周帥老師,是省高考狀元,北京大學畢業,高考成績150分,對於高中數學,從知識清單到秒殺技巧,每一種題型,都建立了模型,提分也就更有可能了,這樣的「大牛」老師,現在基本上都去了網上的輔導機構,因為這些機構能夠給他們開出上百萬的年薪。
3、其他科目,有側重的學習:如果打算學習理科或者側理科,高一階段就要學好物理和化學,這兩門的思維要求更高些,而對於文科的科目,能過關就可以;如果打算學習文科或者側文的科目,要強化記憶,落實好基礎,高二和高三通過多做題就可以理解地更好,地理相對而言更客觀,也就更容易得分,可以優先學好。如果不能兼顧,還是以語數外為主。
我是「贏在高三」,關注我,「助」大家贏在高三,贏在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