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塌塌?好欺負?其實你真hold不住魔鬼魚。
中國有句老話叫路邊的野花不要採。事實上,不但路邊的野花不能亂碰,海裡的「野魚」您最好也離遠點。一個在海南三亞遊泳的遊客就深刻 地 領悟到了這點。
9月1號,一名遊客在三亞下海遊泳,遊著遊著他就發現不遠處有一群魟魚,也就是俗稱的魔鬼魚經過。好奇的他立刻遊過去打算近距離欣賞一番,沒想到一條受了驚的魟魚毫不猶豫地就一尾巴刺了上去。這名遊客瞬間覺得一陣劇痛,他強忍著疼痛遊回岸邊,眾人趕忙圍了上來準備施救。卻發現這條魔鬼魚刺中的是他的要害之處,稍稍一碰這名遊客就痛得難以忍受,最終救護人員只得先用剪刀剪斷魔鬼魚尾巴上的刺,然後把這名遊客轉到醫院就醫。
這個新聞一經報導就引起了人們的圍觀,魔鬼魚居然會傷人?確定是那種平時趴在水底,一副「我先睡了,世界末日都不要吵醒我」樣子的魔鬼魚?對,就是這種看著軟塌塌的好欺負樣子的魔鬼魚。
在人們的俗語裡,魔鬼魚其實包括兩種魚,一種是上面新聞裡的魟魚,另一種則是看著「更好欺負」的蝠鱝。它們都長著一個扁平寬大的身體,後面都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在外形上它們長得像,分類上,它們也確實是親戚,都屬於軟骨魚綱,板鰓亞綱。如果你不熟悉這個家庭,那麼提它們的另一個親戚你肯定認識——鯊魚。
無論是看著好欺負實則不好惹的魟魚、蝠鱝,還是看著不好惹實際好欺負的鯊魚,它們都屬於比較原始的軟骨魚綱。軟骨魚綱的魚很早就出現在地球上了,如果沒有過人的防禦能力,它們早就被別的動物吃淨了。魟魚的武器就是它們尾巴上的毒刺。
魟魚尾巴上的毒刺實際是由它們的背鰭演化而來,只是因為位置相對靠後,仿佛是從尾巴根上長出來,因此叫做尾刺。不同種類的魟魚尾巴上可以有1-3根刺,這些刺每年都會更新。這些尾刺裡面有毒腺,可以分泌毒液。當魟魚把尾刺扎入其他動物體內時,尾刺最外層的外皮鞘就會破損,毒液順著破損處流出,引起被刺者中毒。
魟魚的毒液進入人體後會引起劇痛、抽搐、噁心、痙攣、呼吸困難、血壓下降、麻痺等現象,嚴重的時候可能引起死亡。而且尾刺形成的傷口還容易被細菌入侵,引起二次感染。因此漁民在捕捉到魟魚後都會在第一時間剪掉它們的尾巴,以免被刺傷。不過好在它的毒液大部分是蛋白質,在室溫下放置一段時間或者冷凍乾燥後就會失活,因此市場上的死魟魚基本都是安全的。不過,科學家們卻發現它的毒液也不是完全沒有可取之處。研究發現,魟魚的毒液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極具開發潛質。
而且,魟魚生性溫順,只要你不招惹它,它絕不會主動過來攻擊你,因此當你下次遊泳再遇見這些魔鬼魚的時候,就遠遠地欣賞它們魔鬼的身材就好,不要貿然靠近接受魔鬼的「禮物」。
作者:單少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