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常常會面對不同的場合,場合不同,語言表達的內容和方式也要有所不同。做一個會說話的人其實並不難,只要你能分清場合,在合適的地方說合適的話,就一定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受到大家的歡迎。
技巧1:培養說話的場合意識
說話要分清場合,這是人們在長期的工作、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說話若是不分場合,有時會鬧出很多笑話。
很多人見面習慣問對方「吃了嗎」,不管在什麼場合,都少不了這樣的問候。兩個熟人在廁所門口遇上了,一個正準備出去,另一人正準備進去,兩人不約而同地問道:「吃了嗎?」其中一個人說:「剛吃過,你呢?」另一個回答:「還沒呢,正準備去吃。」不明就裡的人還以為廁所是餐廳呢,豈不好笑!上述例子權當是一個茶餘飯後的談資,供人們開心一笑,但是,這也的確說明了有些話只能在特定的場合說,換一個環境、換一個場合,意境就全變了。一個人只有明白,某-場合,哪些話該說,哪些話是萬萬說不得的,才能更好地與他人交流和溝通。
一些人看似伶牙俐齒、口若懸河,卻常常把事情辦砸。這些人遇事時往往心裡有什麼嘴上就說什麼,完全不顧場合環境,結果有意無意地就冒犯了他人。這樣不僅不會有好的人際關係,還可能因此吃大虧。
一次,美國總統裡根在國會開會前,為了試試麥克風是否好使,張口便說:「先生們請注意,5 分鐘之後,我們將對蘇聯進行轟炸。」一語既出,全場譁然。裡根總統在錯誤的場合、時間裡,開了一個極其不恰當的玩笑。為此,蘇聯政府提出了強烈抗議。
說話必須要講究場合,不注意這點,說一些不適宜場合的話,往往結果會適得其反。一個玩笑可以拉近兩個人的距離,但是,同樣的兩個人,同樣的玩笑,如果換一個場合,就可能使對方難堪,甚至產生矛盾。
小劉和小李兩個人關係不錯,平時沒事也喜歡開玩笑。兩人如果幾天沒有見,一見面一個就說: 「你還沒有『死』 呀!」對方也不計較,回一句:「我等著給你送花圈呢!」兩個人哈哈一笑了事。後來,小劉因病重住進了醫院,小李去醫院看望,一見面想逗逗他,又說:「你還沒有死呀?」這一次,小劉變了臉,生氣地說:「滾,你滾!」把小李趕了出去。
對方正在病中,心理壓力很大。小李在病房裡對著憂心忡忡的病人說「死」,顯然是沒考慮場合,人家怎能不反感、惱火?其實,小李說這話也是好意,他想讓對方輕鬆一些,可惜他在思想上缺乏場合意識,開了不合時宜的玩笑,才鬧得不愉快。
說話分清場合,才能有好的效果。說話有場合意識,這樣才能和周圍的氣氛相協調。可以說,人們對那些破壞氣氛、破壞場合的人是深惡痛絕的。因此,高情商的人在說話時會注意以下兩點。
1.注意特定的場合
正因為受特定人際關係和場合的制約,有些話只能在某些特定場合說,換一個場合就不行。同樣的一句話, 在這裡說和在那裡說也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在人際交往中,說什麼、怎麼說,一定要顧及場合、 環境。不顧及場合的心直口快是不值得提倡的。
2.自覺擺脫談吐上的習慣性
人的言行往往帶有一定的習慣性。這種習慣性使他們說話時來不及考慮就脫口而出,造成與場合的不協調。所以,一個高情商的人必須要有意識地擺脫自己口語表達上的慣性,養成隨境而言的良好表達習慣。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把交際對象、交際場合、交際時間等多種相關因素都考慮進去,話說得適時適地,從而獲得更好的表達效果,達到溝通最優化。
技巧2:話不在多而在精,正式場合說話要簡明
簡潔明快的語言能輸出大量的信息,簡潔的語言能給人們一種生氣勃勃的感覺,特別是在正式的場合,簡潔明快的話語最受人們的歡迎。所以,我們需要努力培養自己簡單精練的語言風格。
很多人以為好口才就是口若懸河、誇誇其談,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很多時候,你在一開始的時候口若懸河,可能很多人都會關注你,但長時間下去,若你還是這樣喋喋不休,就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即使語言很華麗、很優美,結果也會適得其反。
在學校開晨會的時候,每當陳校長站在臺上發言,下面總會傳來-陣欷歐聲。原來陳校長是一個中文教授,多年的習慣讓他變得喋喋不休,他的每次發言都很精彩,語言也很華麗,一開 始的時候,大家都會很認真地聽,10分鐘過去了,陳校長還沒有講完,又10分鐘過去了,陳校長還站在上面,當陳校長終於說出「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時,站在隊伍裡的同學們終於鬆了口氣。下一次晨會,陳校長又上了臺,同學們立刻就沒有了精神,陳校長說:「下面我來說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 如何做好學生的管理工作,第一....」同學們以為兩個問題很簡短,可是,誰知道只其中的一個就包括許多個小點。陳校長的話說完,20 分鐘又過去了。本來是簡短的話語,可是他加上了華麗的詞彙,3個字變成了10個字,一段話就多出了很多,原本耐心聽的人也變得沒有耐心了。
口若懸河、誇誇其談有時並不能表示我們很有口才,相反,卻會證明我們說話缺乏重點、缺乏誠意、不負責任,甚至還會讓人覺得你庸俗。這種說話方式很容易讓人對你產生不好的印象。
黑子的學生曾問墨子:「話是說得多好,還是說得少好?」墨子說:「你看田裡的青蛙,整天叫個不停,卻沒有人理會它,而公雞每天只在天快要亮的時候才叫兩下,人們都很注意它。可見,話不在說得多,而在說得有用。」話不在多而在精,這是我們要牢記在心的。一句話能說明的事情,不要用兩句話來說。你想要做什麼,或希望對方做什麼,簡單明了地說出來,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一個男生去向另一個男生借洗髮水,可是他又不好意思,於是,他就坐下和這個男生開始聊天。聊了半個小時後,男孩起身說:「我先回去了。」一會兒, 男孩又來了,這次,他鼓足勇氣說道:「我想借一下 你的洗髮水。」這個男孩立刻就明白了,原來他第一次來和自己聊天就是要借洗髮水。本來很簡單的一句話,非要繞個大圈子。
再舉一個例子。小洪是一家報社的記者,一次,他託一位同事代買原子筆,並再三叮囑他:「不要黑色的,記住,我不喜歡黑色,暗暗沉沉,叫人一看心情就很低落,千萬不要忘記呀,12支, 全部不要黑色。」第二天,同事把那一盒筆交給他時,他差點昏過去: 12支,全是黑色的。小洪埋怨同事,可是,同事卻振振有詞地反駁:「你一再強調黑色的、 黑色的,我忙了一天,昏沉沉地走進商場時,腦子裡印象最深的兩個詞是: 12支,黑色,於是,我就一心一意地只找黑色的買了。」其實,小洪只要簡單地說「請為我買12支藍色的筆」,相信同事就不會買錯了。從此以後,小洪無論說話還是做事都做到言簡意賅、抓住重點。
在公眾場合,很多人說話說半天都說不到重點,說了半天還是不著邊際,完全弄不清楚他想表達的意思,讓人既生氣又著急,浪費了時間,也浪費了精力。這種說話不直接而喜歡繞圈子的人,雖然在業務上會下苦功夫,卻往往效率低,難成大事。
在社交場合中,簡潔的語言通常要比冗長的話更吸引人,它可以體現出一個人分析問題的能力,它能使聽話者在很短的時間內明白大量的信息。時間觀念強、說話簡潔的人,會給大家留下好印象,贏得他人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