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照跑,舞照跳。想看直播,還能沒渠道?
新賽季的英超已經開戰,中國球迷們的觀賽也一點沒耽擱。雖然沒有轉播平臺專門播出,但正如許多球迷們所說,人們有100種看到英超直播的方式。免費看直播,他不香嗎?英超高估了自己在球迷心中的態度,甚至是說很多球迷想看英超甚至還不如自己找個其他的看看,這就是本質的區別。
說到底,這次版權風波的重點還是錢。英超該賣多少錢合理,這是一個問題;球迷們平時願意花多少錢看英超,又是另一個問題。願意花錢買會員看比賽的球迷當然不少,但同樣有為數眾多的球迷並不想花錢,抱怨看球貴,然後從來都是以其他的方式去&34;。這就要看對比度和差異性了。
問題很明顯了:看英超,看足球,乃至說體育,在如今中國人的生活中真的是必需品嗎?你又願意為此花費多少錢呢?中國球迷對英超的執著度會有那麼重要的嗎,甚至是說我們看中超如此方便的時間裡,英超會是必需嗎。
對城市白領而言,健身房無疑是工作之餘的好去處,跑鞋、健身卡包括私教的開銷都可以算是比較重要的需求。現場觀賽這一塊的開銷之外,在運動裝備和健身房會費的花銷上,這才是顯示出差異性的關鍵。
從這個角度來說,你不能說體育不是中國人的必需品。然而踢球和看球,顯然是兩碼事。一年到頭的體育開銷中,裝備、場地、教練等實體消費可能佔據了超過80%甚至90%的比例——這才是關鍵的問題:看球本來就未必是國人的必需品了,更別說看歐洲足球了。
在工人體育場觀看北京中赫國安隊一個賽季的比賽,總共需要多少錢?最低850元,最高1200元。這個票價說實話並不貴,在一年的預算裡拿出這麼些錢去看比賽也不難。場次更多的CBA則更貴一些,兩三千是常事,最貴的能飆到五位數。
另外,這些花銷也屬於死忠球迷完全可以承受,也願意承受的範疇。帶著全家去球場支持當地的球隊,這是一種極其難得的體驗,這類消費和去旅遊或者看演唱會和展覽是類似的。更何況你也可以不用買套票,什麼時候有空去看一場也行。
如此對比下來,你還會去花大價錢買所謂的包月看球嗎,這才是該認真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