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沒喝過一天『洋墨水』的『土專家』。」我國戰略飛彈與運載火箭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謝光選曾詼諧地說。
但這位「土專家」把中國學者勤奮務實工作作風發揮得淋漓盡致,從參與研製中國的第一枚飛彈,到主持設計中國的運載火箭,他用畢生心血奠定了中國戰略武器和航天事業的基礎,為中國的火箭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而今天,是「土專家」謝光選院士98歲的誕辰紀念日。
謝光選(來源:中國科技網)
戰火中的漫漫求學路
1922年11月5日,謝光選出生在江西南昌一個書香世家。祖父曾立下「寧存千卷書、不置萬畝田」的家訓,父親謝哲孫精通中西方銀行業務,在業內頗有聲望,他要求子女「讀千卷詩書,學一技之長」。
謝光選的童年時光在紛飛的戰火與顛沛流離中度過。為了讓孩子們有一個安穩的讀書環境,父親帶著一家人輾轉南昌、濟南、宜春多地。雖然學校常常受戰事影響無法正常上課,但謝光選一直聽從父母的教導努力自主學習。
隨著戰火不斷蔓延,1938年,謝哲孫決定讓大兒子謝光遷帶領16歲的謝光選前往重慶繼續讀高中。1942年,謝光選從青木關中學畢業,以優異的成績同時被西南聯大、中央大學、重慶兵工學校三所高校錄取。考慮到家境艱難,謝光選入讀了減免學費的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
在校期間,著名的土木工程學教授丁觀海先生(丁肇中之父)把國外彈性力學理論引進課堂,這讓謝光選對飛彈有了初步的認識:飛彈不是一個硬體,而是軟體,就像一根抖動的教鞭。之後,謝光選成為彈性力學理論的應用者。
1946年底,謝光選提前半年從該校大學部兵器製造系畢業。
十年磨鍊,從兵工廠到國防部
1947年1月,大學畢業的謝光選被分配到瀋陽九零兵工廠,遼瀋戰役勝利後,這家兵工廠被解放軍接管,成為國營七二四廠。在這的十年時間,謝光選從青澀的畢業生成長為設計科主任工程師,度過了充實的時光。
剛進入工廠,謝光選就受命開辦一個補習班,專門教工人們識圖。美國教科書對工人們來說如同「天書」,為了讓培訓變得通俗易懂,謝光選常常琢磨更好的教學方式。他用泥巴親手製作模型演示,還從工人中挑選一些數學比較好的優先培養,一年後,謝光選的任務從教學轉為了設計。
七二四廠接到的第一個生產任務就是製造120迫擊炮彈,謝光選承擔了炮彈的設計工作,帶領工人加快生產步伐,一下子生產出了12000發,不僅超額完成8000發的任務目標,還大大節約了成本,每顆炮彈成本不到70元,比從蘇聯購買便宜了200多元。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謝光選所在的七二四廠火箭小組總共研製成5種火箭彈和5種火箭炮,全廠生產能力比1949年提高7倍多,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作戰。
1956年初,兵工廠來了一位身穿便衣、頭戴皮帽子的中年人,還來了8位陪同者。廠長和黨委書記開會外出,臨時抓了謝光選陪同。在這位陌生的中年人面前,謝光選表現得嚴肅而謹慎,先是制止他在車間抽菸,又因其提出的問題涉密而不予回答。在隨同人員說出中年人是「陳賡大將」時,謝光選還是嚴謹地給廠黨委辦公室打了確認電話。
陳賡將軍從原材料到加工,從機器設備到性能指標問得都很詳細,謝光選回答得也令陳賡十分滿意,特別是對飛彈在現代化戰爭中的作用,謝光選表述得清晰明確、有條有理,陳賡將軍深為讚賞。參觀結束時,陳賡將軍對謝光選說:「準備調到中央工作吧。」
1957年3月,謝光選被調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從失敗中走向成功
1957年初,一枚蘇聯援助的P-1飛彈實物運抵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謝光選等幾位新調來的專家帶領剛畢業的大學生開始了P-1飛彈的拆卸、測繪和反設計工作。一開始,由於缺乏經驗和知識,很多測繪圖紙漏洞百出。經過謝光選和同事們不斷地踏實研究,最終在整個拆卸、測繪和重裝的過程中,連螺釘墊圈都一個不少。
錢學森鼓勵謝光選說:「這是工兵精神,值得弘揚。科學技術研究中出現的很多新事物,開創時的工作條件都是很差的。」錢學森又告誡謝光選:「為了適應我國國防事業的需要,要不斷學習飛彈和火箭知識。也要多讀哲學書,講究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使飛彈和火箭的研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錢學森的這番話引起了謝光選的深思,「如果不補課、不勤學,就幹不好航天工作」,謝光選開始以《飛彈設計原理》為索引,自學了陀螺力學、控制論、統計力學、微機應用等知識,還養成了5點晨起學習的習慣,並一直堅持了60多年。
1958年4月,國防部五院一分院成立地地彈道飛彈總體設計部,謝光選任綜合試驗室主任,負責發射運輸設備、加注設備、遙測設備的研製和大型試驗的組織準備工作,同時參加P-2(中國代號「1059」,後更名「東風一號」)飛彈的仿製工作,任「1059」的地面設備總負責人。
1960年11月5日上午9點02分28秒,「東風一號」飛彈在酒泉實驗基地發射成功,也是這一年,以「東風一號」為基礎,由我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飛彈「東風二號」完成了設計方案,預計射程增加1倍。
由於「東風二號」從設計上的協調、到靶場內的試驗和飛行全權由謝光選負責,同事們戲稱他是「東二的媽媽」。然而,這個讓謝光選傾注了無數心血的「孩子」卻在初次發射就遭遇了失敗。
1962年3月21日,「東風二號」在飛離發射臺18秒後,發動機起火,69秒後,飛彈垂直墜落在離發射臺7公裡的地方,伴隨著一聲巨響,地面炸開了一個深4米、直徑22米的彈坑,升起的煙塵高達100多米。看著多年的心血換來的就是一聲巨響、百米煙塵,現場工作人員有的人默默流淚,有的人失聲痛哭。
1962年我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飛彈「東風二號」首發失敗後,謝光選參與排查事故原因和修改設計方案。
得知發射失敗的消息,聶榮臻勉勵研製人員:「既是試驗,就有可能失敗,要總結經驗教訓,吃一塹長一智,以利再戰。」謝光選對「東風二號」第一次試驗失敗非常在意。後來每次去靶場,他都要看一看那個彈坑。
之後的兩年時間,作為總體設計部主管技術工作的謝光選,組織本部和相關單位通過反覆修改、論證,大幅減輕了飛彈在飛行過程中的彈性振動對控制系統的幹擾。1964年6月至9月,在酒泉二十基地陸續發射了八枚「東風二號」飛彈,均獲得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已經具備了自行設計中程飛彈的能力。
出任總設計師,打造「長徵三號」
5年內,謝光選作為技術組長與國防部五院的同事們陸續攻克了飛彈、原子彈「兩彈結合」、「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等難題。
1966年10月27日9時0分10秒,在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裝載核彈頭的10號「東風二號甲」飛彈劃破長空,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試驗成功。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用自己的飛彈發射核武器的國家。
1966年10月聶榮臻與「兩彈結合」參試人員合影。國旗下方為聶榮臻,其右側第一人為謝光選,時任「兩彈結合」技術協調小組組長。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44秒,「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1977年,謝光選被任命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次年1月被任命為「長徵三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著手組織攻克高空失重環境下的發動機技術難關。「長徵三號」火箭的運載能力約為1.45噸,由於運載能力較大,飛行時間長、技術新、要求高,在研製過程中,要解決低溫技術、發動機在高空失重條件下二次點火和大型火箭縱向耦合振動等重大技術難題。
1984年1月29日,「長徵三號」首次發射,由於第三級發動機二次啟動不正常,衛星未能進入3.6萬公裡高空的地球靜止軌道,只能在近地軌道運行。經過70個晝夜的奮鬥,4月8日「長徵三號」再次發射,成功將「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送入軌道。
這次發射的成功,讓中國成為當時少數成功使用液氫液氧發動機的國家之一;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在高真空失重條件下二次點火技術的國家。
1990年4月,「長徵三號」首次執行衛星發射服務合同,成功發射了「亞洲一號」衛星。此後,「長徵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包括「亞太一號」衛星、「亞太一號甲」衛星、「風雲二號」衛星等在內多顆國內外衛星。
1990年,飛彈與運載火箭專家謝光選被聘為「長徵三號」技術總顧問。圖為他在「長徵三號」發射「一號」衛星前留影。
在這次發射後,68歲的謝光選退居二線。到這時,謝光選以總體設計負責人的身份參加的各種型號飛彈、火箭飛行試驗達到49次,成功率為93%,而這個成功率,更是成為我國航天史上很少有人能夠突破的戰績。
面對艱巨的任務,謝光選和他帶領的「長徵三號」火箭研製隊伍,抱著「中國不能在靜止軌道上缺席」的壯志,披荊斬棘,勇往直前。他說:「掌握這種發射同步定點通信衛星的技術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的一個重大突破。我是總設計師,必須全力以赴做好這項工作。」
2016年2月22日22時10分,謝光選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他的一生以勤勉務實為座右銘,尊重規律、科學求實、銳意進取,是老一代航天科學家的傑出代表;胸懷坦蕩、虛懷若谷,扶助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們邁向新的徵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他的名字將永遠刻在中國航天的史冊上。
謝光選
(1922.11-2016.2)
飛彈與運載火箭專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文: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 《謝光選學術成長思想研究報告》,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2] 韓連慶:《抗戰時期的軍政部兵工學校大學部》,載《洛陽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
[3] 韓連慶:《組建初期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載《科學文化評論》2013年第4期
[4] 於達維:《「長徵三號」總設計師的兇猛與溫柔》——載《財新周刊》2016年第9期
[5] 《科院院士謝光選逝世 系長徵3號火箭總設計師》——載《中國青年網》
[6] 本文圖片來源於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