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大學生,對於自己的大學,或許都有過這樣的一種疑問:這是一所怎樣的大學,自己在這裡將如何開展今後的生活和學習呢?而校訓正可以解碼一所大學的治學底蘊和校園文化。讓我們一起走進「大學冷知識——校訓」,去感受校訓的魅力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與精神力量。
01北京大學:沒有明確的校訓
北京大學:沒有明確的校訓,這是北京大學與眾不同的一點。但作為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北京大學是這一場運動的重要歷史見證者和精神傳承者,五四運動奠定了北大的精神底蘊,「愛國、進步、民主、科學」這八字也是北京大學的精神核心。
02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發端於1914年梁啓超在清華學校的一次題為《君子》的演講。在演講中,梁啓超引用《周易》中乾坤二卦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以激勵清華學子崇德修學,指出,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剛強勁健,自我追求進步,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像氣勢厚實和順的大地一樣,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這次講演以後,清華學校即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字為校訓。1917年修建大禮堂便將刻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的巨型校徽嵌於舞臺正額,以壯觀瞻,而廣流傳。
03復旦大學: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復旦校訓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意為:博覽群書並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905年,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學學生脫離震旦,擁戴馬相伯在吳淞創辦復旦公學。校名擷取自《尚書大傳·虞夏傳》「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兩句中的「復旦」二字,本義是追求光明,表示不忘「震旦」之舊,寓含自主辦學、復興中華的意義。9月14日,復旦正式開學。
在1915年復旦十周年校慶,當時的校長印尼華僑,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李登輝不忘辦校初衷,在仿照世界名校的慣例,定下復旦的校訓。
04浙江大學:求是創新
浙江大學校訓——「求是創新」的淵源可以追溯至浙大的前身求是書院。
求是書院自創建之日起,就提倡「務求實學,存是去非」。並在師生中逐漸形成了「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以盡一已職責」的「求是」校風,這種校風一直延續到以後的浙江大學。
1988年5月5日,由路甬祥校長主持的校務會議決定以「求是創新」為新時期浙江大學校訓。路甬祥1992年在建校95周年的致辭中說:「創新(即創造)精神,嚴格地說,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但人們往往把求是理解為求實,側重於對現有知識的認識和運用,對現狀的客觀分析和把握,而不特別強調創造與創新……。創新,正是歷史上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和傑出人才的共同特點。浙江大學要辦得有中國特色和自身特點,培養一大批具有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接班人,必須十分重視創新精神的提倡,並且形成良好的群體意識,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方向和原則,堅持開放,改革創新。創新,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和教育發展的規律。要使我們學校同步於時代,並不斷地取得進步和發展,必須在繼承和發揚求是精神的基礎上強調創造力的開發,強調培植求是創新精神。」
路甬祥的這段話,既是對為何要立「求是創新」為校訓的解答,也是對「求是創新」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