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汽車市場都有一隻無形的手在左右其中,憑藉這隻手,各種大排放黑煙在路上已經難尋蹤跡,而新能源車也開始愈發常見,而這隻手就是政策。
政策所影響的並非只有車企,對於廣大車主而言,政策的調整往往也意味著自己的出行是否順暢,每年路上的花費是否增多,買車是否更便宜。在剛步入2021年之際,我們也來看看在新的一年裡,又將迎來哪些新政策。
在不少人眼裡,「國六」早已不是什麼新鮮名詞,早在2019年7月1日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一眾城市,就已提前實施了「國六」排放標準。但按照原定計劃,全國推行「國六」排放標準要到2020年7月1日時才開始執行。
不過由於疫情的影響,在去年4月份時,國家發改委等十一部門聯合發布《關於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這份通知也正式將國六排放過渡期推遲半年,將在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
如今在全國範圍內,「國六」排放標準也正式塵埃落定,這也意味著「國五」排放標準的輕型汽車新車將不能上牌。此外,自2021年7月1日起,如輕卡、重卡等全部車種也都需要符合國六a以上階段標準要求。
從過去個別城市提前試行到如今全國實施,在四五線城市和農村地區中還有不少人對「國六」存在誤解。
例如「國六」實施後,國五車是否受影響?從目前來看,國五乘用車出行並未受到太大影響,可以正常上路,但對二手車業務方面不同地方所受影響卻大相逕庭。如珠三角地區內國五車型可以互遷,但珠三角外的國五車型卻不能遷入珠三角地區。
而排放標準更低的「國三」確實影響不小,如今上海、東莞、深圳等地區都出臺了「國三」車型的限行措施,不過這僅是針對柴油車以及貨車,對普通輕型汽車並沒有影響。
從2010年開始,新能源補貼開始逐年遞增,一直到2016年,新能源補貼金額到達了最高峰,續航在250公裡的純電動車型補貼可達13.5萬元。
但大幅補貼只是為了促進推進新能源車的發展,在湧現出一大堆為了補貼而來的新能源品牌後,國家為了逐步縮減補貼,以實現優勝劣汰。在2018、2019兩年新能源補貼都已退坡,只有去年因疫情影響而繼續維持2019標準。
而到了2021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標準將正式實施,補貼金額在2020年基礎上退坡20%。具體來看,純電動車型續航裡程在300公裡以下的無補貼。
300~400公裡續航的純電動乘用車,補貼從1.62萬元下降至1.3萬元;400公裡以上的純電動乘用車,補貼從2.25萬元下降至1.8萬元;續航大於50公裡的插電混動車,補貼則從0.85萬元下降到0.68萬元。
但補貼也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新能源乘用車補貼前售價須在30萬元以下(含30萬元)。但為鼓勵「換電」新型商業模式發展,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換電模式」車輛不受此規定影響,這點條規對於蔚來旗下的換電車型比較利好。
早在去年中旬,年檢改革的新聞就已經傳得沸沸揚揚,而時隔半年後,最新獲批的GB 38900—2020《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項目和方法》,也已經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本次改革當中,最主要的變化就是對年檢項目進行了增減,取消了6項檢查,增加3項檢測。
取消的項目當中,最得車主人心的無疑是取消動力性能檢測,這也就意味著原先讓車主心疼不已的檢測員原地大腳轟油門場景不會再出現了。而取代這項測試的將是OBD檢測,通過檢測儀更加全面詳細了解車輛是否有故障發生。
此外,取消的項目還有車速表誤差檢測、車內噪音檢測、電子手剎檢測、前照燈偏移量檢測、懸架檢測。這些被取消的檢測項目,大多都是因為如今汽車發展過快,液晶儀錶盤、LED大燈、電子手剎等配置興起所導致的。
而新增的項目則有三項,例如汽車軸距檢測,為了防止對車主擅自改動車輛軸距,破壞車體結構;輪胎花紋深度檢測,將對輪胎花紋深度進行測量,避免輪胎磨損嚴重帶來隱患;車輛舉升裝置,這只是檢測設備的升級,並不是增加對汽車檢查的項目。
雙積分政策雖然近兩年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所影響的大多是車企,與普通車主關係並不大。而對於車企而言,「雙積分」卻直接影響到其燃油車是否能銷售,以及未來品牌戰略與新車的發布計劃。
在去年6月正式公布的《關於修改〈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的決定》中,就提到了對「雙積分」考核要求、積分計算、優惠措施的調整。
在新政策中,修改明確了2021-2023年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分別為14%、16%、18%。到2025年乘用車新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達到4.0升/百公裡、新能源汽車產銷佔比達到汽車總量20%。
此外,《決定》還對生產/供應低油耗車型的企業,在核算新能源汽車積分達標值時給予核算優惠。2021至2023年將逐步提高低油耗車型核算優惠力度,從0.5倍、0.3倍逐步過渡到0.2倍。二是完善了新能源汽車積分靈活性措施。
在主動剎車、車道保持、ACC自適應巡航已經成為基本功能的當下,如今10萬元以上價位的車型,大多數都繞不開駕駛輔助這一配置。
而它們所宣傳的信息當中,不乏出現L2、L2.5、L2+這類的代號。這些都是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和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的標準劃分出的等級,而2021年1月1日起,我國的《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將正式實施。
根據《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的規定,國內汽車自動駕駛等級將分為了「L0-L5」等級,分別為0級駕駛自動化(應急輔助),1級駕駛自動化(部分駕駛輔助),2級駕駛自動化(組合駕駛輔助),3級駕駛自動化(有條件自動駕駛),4級駕駛自動化(高度自動駕駛),5級駕駛自動化(完全自動駕駛)。
而以目前市售的絕大多數車型來看,即便是搭載了車道保持、車道偏離預警、併線輔助、主動剎車、自適應巡航等一系列功能的車型,也只能達到L2級別駕駛輔助,與「自動駕駛」的定義相差甚遠。
總結
雖然政策會影響到不少人的出行、消費,但政策也並非都是一錘子買賣,如今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也更加人性化,往往有著更大的彈性和過渡空間。從2021年的新政來看,我們也能明顯感受到未來新能源也將繼續作為扶持的目標,成為不少人的下一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