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部戰區的一個MV中,披露了幾幀鑽地彈攻擊加厚機庫的畫面,巨大的威力令人震撼。
盤點我軍具備大侵徹能力的鑽地彈有多強,目前看有兩種:
一種是彈重1噸左右的航空鑽地彈,可以由戰鬥機投放,對鋼筋混凝土的穿深約6米,外貿型號的「天戈1000」就是這類鑽地彈的一個典型。
此類鑽地彈由於彈重較小,並非完全依靠動能實現大穿深,往往採用聚能+動能串聯的戰鬥部。在前述MV中鑽地彈穿透加厚機庫的畫面中,就有此類鑽地彈的明顯特定,在裡外均有強烈的火球。
另一種是彈重2~3噸的動能鑽地彈,只能由轟六投放。在中航工業的宣傳片中曾出現此類彈的身影,具體參數不詳,估計對鋼筋混凝土的穿深可在10~15米往上。
至於更大號的鑽地彈研發,難度不在鑽地彈本身,而是運載投射平臺。大號鑽地彈不僅需要有重量,還需要大長徑比(8~12)。因此,轟六的機內彈倉能否容得下、機翼掛架能否掛得住,就是大問題了。
近期披露的消息,似乎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答案。有圖片顯示,一架轟六N的機身半埋式彈倉掛載了一枚類似DF-17的大型飛彈。這一張圖片,一方面說明我們的遠程打擊能力、空基核打擊能力獲得了重大突破,另一方面,說明轟六的掛載、投射能力獲得了新的提高。
外媒推測,轟六N機身中線掛架可以掛載投射彈重5~7噸、彈長10米左右的大型空射彈藥。轟六機身內彈倉的長度約為6.5米(圖-16轟炸機的數據),以轟六空中打開彈倉的圖片與轟六N掛載DF-17的圖片對比,感覺外媒的推測很靠譜。由此可以認為,我們5噸級鑽地彈的研製障礙已經排除。
需要指出,單純依靠提高彈重來提高鑽地彈的穿深顯然潛力有限。美國雖然有彈重13噸的巨型鑽地彈,但只能由B-2或運輸機來投放,使用條件顯然受限太多。他們的著力方向是提高彈著速度,以火箭助推的方式將鑽地彈的彈著速度加速到3~5M(自由下落速度約為0.9~1.3M)。按照這個思路,5噸級鑽地彈完全有可能接近美國13噸級鑽地彈的穿深(60米)。
對鑽地彈的研究,不是一個可有可無、而是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從歷次兩棲登陸作戰看,堅固的工事始終是登陸作戰一方揮之不去的夢魘。在現代信息化條件下作戰,只有準確擊中、沒有徹底擊穿,還不是有效摧毀。某些敵佔島嶼,地下工事堅固程度、遍布廣度遠超我們一般人的想像,號稱做到了「一機一坑、一人一坑、一車一坑、一炮一坑」的程度,所以,我們的東風、遠火,還要航空兵,都需要強悍的鑽地侵徹能力。
至於我們的鑽地彈有多強,能否有效擊穿對手的地下工事,可以從兩個角度看。一是硬碰硬,提高我們鑽地彈的穿深以直接摧毀,只要能擊穿6~10米的鋼筋混凝土,大部分戰術目標的工事都可以直接摧毀。另一個方法,就是以巧取勝。有權威軍事專家指出,任何地下工事都不可能脫離地面設施而存在,此言精闢!離開了出入口、通風口、觀察射擊孔,地下工事就和古墓無異。對於埋深特別深的地下掩體,鑽地彈沒必要從其最深、最厚處尋求突破,只要從薄弱處入手,導演一出「古墓麗影」的好戲並非難事。(SORRY!偶沒有調侃安吉麗娜·朱莉的意思)(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