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
2019年,Mongabay報導了幾則有關生物新物種的發現。發現新物種總是令人震驚;這是人們頑強的毅力、經年累月的實地調查以及長時間篩選上百種博物館記錄共同累積的成果。在此列舉15類新物種,排名不分先後。發現新物種總是令人振奮,使我們充滿希望。今年,研究人員向我們介紹了一些新物種。一些是偶然相遇的結果,一些是研究人員重新審視已知的動植物後賦予了它們新的身份。但大多數發現都歸功於人們頑強的毅力、長年累月的實地調查以及長時間篩選上百種博物館記錄的過程。
Mongabay報導了許多這樣的故事。以下列舉我們發現的15類新物種,排名不分先後。
1.葉子和人一般大的亞馬遜樹最終被鑑定為新物種
Coccoloba gigantifolia葉子的長度可以達到2.5米(8英尺)。圖片由RogérioGribel提供。
這是一個關於驚人耐心的故事。1982年,植物學家們在調查巴西亞馬遜馬德拉河盆地(Madeira River Basin )時,第一次碰見了這種樹。他們知道這是科科羅巴(Coccoloba)的一種,屬於開花植物,生長在美洲的熱帶森林中。但植物學家們無法為該植物準確歸類。這種樹木當時既沒有開花也沒有結果,那是為植物歸類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它的葉子太大,無法脫水、壓榨或者帶回研究基地。
雖然這種植物及其巨大的葉子在當地漸漸廣為人知,但直到2005年,研究人員才收集到了一些樹木種子和垂死的花朵。這些材料不足以為該植物歸類,但研究人員在美國亞馬遜國家研究所(INPA)的園區內種下這些種子,培育它們並耐心等待。十三年後的2018年,一棵樹蓬勃生長並結出了果實,最終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命名新物種所需的植物材料。該物種因其巨大的樹葉得名C.gigantifolia,可以長到約15米(49英尺),葉子的長度可以達到2.5米(8英尺),這可能是已知雙子葉植物包括向日葵、芙蓉、西紅柿和玫瑰中最大的尺寸。
2.澳大利亞魚類市場上的這種石斑魚幾乎上了餐桌
昆士蘭博物館水生魚類學家傑夫·詹森(Jeff Johnson)拿著一件Epinephelus fuscomarginatus標本。圖片由傑夫·詹森(Jeff Johnson)提供。
在魚市上發現未命名的新物種不是每天都有的機會,但這事正巧被澳大利亞昆士蘭博物館的魚類學家傑夫·詹森(Jeff Johnson)碰見了。15年前,他第一次聽說了一種神秘的石斑魚。自那以後,詹森偶爾收到過這種魚的照片,他認為這是一種潛在的新物種。2017年,漁夫再次向詹森發送了該石斑魚屬的照片,詹森找到了漁夫出售該魚的市場,並全部買下了在那發現的五條魚。然後,詹森和同事們一起分析了那些魚的DNA,並將其與博物館中相關物種的DNA進行了比較。最後,研究人員在今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證實,該石斑魚屬確實是一類新物種,他們將其命名為Epinephelus fuscomarginatus。
3. Mini mum, Mini ature, Mini scule:來自馬達加斯加的微小青蛙
一隻成年雄性Mini mum(世界上最小的青蛙之一)趴在人的指甲上,還留有不少空間。圖片由Andolalao Rakotoarison提供。
今年,爬行動物學家向我們介紹了三種來自馬達加斯加的青蛙,它們體型極小,還未被命名。它們分別得名Mini mum,Mini ature,Mini scule。這三類青蛙都只有幾毫米長,屬於Mini屬,這也是一個全新的物種類別。然而這個新物種僅在少數幾個地方留有蹤跡,它們可能已經瀕臨滅絕。例如,研究人員僅在馬達加斯加東南部的馬農布(Manombo)特別保護區發現了Mini mum,而Mini scule僅出沒於聖盧斯(Sainte Luce)保護區零散分布的森林裡。這種青蛙生存活動的區域很可能較小,並且面臨日益縮小的困境。
4.剛得名的中國巨型蠑螈(Chinese giant salamander)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
A. sligoi, 又名Chinese giant salamander畫作。圖片由ZSL提供。
長期以來,中國巨型蠑螈(Chinese giant salamander)的長度超過5英尺(1.6米),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兩棲動物屬,人們認為它由單一物種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構成。過去研究人員懷疑該蠑螈屬可能由多種物種組成,但今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為該猜想提供了證據。研究人員分析了一系列歷史博物館標本中該蠑螈屬的樣本,以了解人類開始耕作以及大範圍放牧之前當地兩棲動物野生種群的原貌。他們發現該蠑螈屬並不是由單一物種構成的,而是三類不同的物種,包括A.大鯢(davidianus),A. sligoi,以及該研究發表時尚未命名的第三個物種。研究人員說,在這三個物種中,中國南部巨型蠑螈(A.sligoi)很可能是體型最大的,足有2米長(6英尺)。
5.命名新發現的印尼眼鏡猴花了25年
Niemitz發現的眼鏡猴來自印度尼西亞的Togean群島。圖片由Shekelle等人提供,2019年。
1933年,科學家Alexandra Nietsch和Carsten Niemitz首次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Sulawesi)島附近的Togean群島上發現了這種眼鏡猴。當地人以Bunsing,Tangkasi和Podi稱呼這種靈長類動物。在久於25年的時間裡,研究人員對該眼鏡猴進行了詳細研究,包括它的發聲和DNA。最終在2019年,研究人員在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為該小靈長類動物命名成功。他們把它命名為Niemitz taisier(Tarsius niemitzi),以紀念第一個把該物種帶入科學界視野的科學家。目前蘇拉威西(Sulawesi)島和周邊島嶼中已知的眼鏡猴物種增加到了12種,但作者說在這些島嶼上安家的猴類可能有至少16種。
6.在這九種新得名的斐濟蜜蜂中,有些只生存於一個山頂
Homalictus terminalis的蹤跡僅在巴蒂拉穆山(Mount Batilamu)山頂95米範圍內能被找到。圖片由James Dorey / Flinders University自然攝影師拍攝。
今年,研究人員命名了來自太平洋南部島嶼國家斐濟的九種蜜蜂。這些彩色的蜜蜂呈黑色,金綠色和金色,帶有淡淡的紫色或者彩虹色,屬於Homalictus Cockerell屬。在40年的時間裡,該類斐濟蜜蜂都沒有在學界得到正式命名。這些蜜蜂要麼分布地區很有限,要麼僅在某一山頂生存,並且由於氣候變化和其他環境風險即將面臨滅絕。例如,其中一類新物種Homalictus terminalis的蹤跡僅在巴蒂拉穆山(Mount Batilamu)上可尋,並且僅限於山頂95米(312英尺)範圍內。另一類新物種H.ostridorsum,僅在Tomanivi山上有生存痕跡;Taveuni島是某一類蜜蜂的唯一棲息地,所以該類蜜蜂得名H.taveuni。
7.新得名的小型長尾猴物種生活在亞馬遜森林中迅速消失的地區
Mico munduruku的素描。圖片由史蒂芬·納什(Stephen Nash)提供
研究人員調查位於巴西帕拉(Pará)州塔帕霍斯(Tapajós)河和賈曼西姆(Jamanxim)河之間的亞馬遜森林的延伸地帶時,偶然發現三隻小型白尾猴,他們懷疑這是一種潛在的新物種。在南美洲的靈長類動物中,白尾猴很少見。只有另外一種靈長類動物擁有白尾。事實證明研究人員沒錯。他們分別在森林和實驗室對該類猴子進行了研究,確認了該類小型長尾猴具有辨識度高的白尾巴、白色的前臂,肘部有米黃色的斑點,手白腳白,是一種新物種。因為Tapajós–Jamanxim交界地區的土著居民被稱作Munduruku,該猴類被命名為Mico munduruku。不過,它們的生存狀況也不容樂觀。由於農業擴張、伐木,建設水力發電廠和金礦開採,Munduruku棲息的亞馬遜森林正在快速消失。
8.這類新得名的猴子生活在巴西遭遇森林砍伐的「孤島」中
Plecturocebus parecis(左)和類別相近的Plecturocebus cinerascens(右)。圖片由Stephen D. Nash提供。
今年,科學家宣布了在亞馬遜雨林中發現的第二種新的猴種。1914年,科學家首次在巴西Rondnia的Parecis高原發現了該類灰色的猴子,因此將它們命名為Plecturocebus parecis。隨後在2011年,研究人員再次看到了這些被當地人稱為oth的猴子,並確認這類猴子比起灰黑狄太猴屬(ashy black titi)有很大不同,應單獨列為一類物種。該類狄太猴的棲息地位於「森林砍伐圈」內,是遭受大量森林砍伐的區域。人們大面積砍伐森林以養牛畜牧,或為機械化的大豆農場提供便利。不過這些猴子生活的高原十分陡峭,使得大規模森林砍伐既不現實也不具有誘惑力,所以猴子們得到了保護,暫且免於傷害。
9.新得名的橘紅色螳螂擬態黃蜂
Vespamantoida wherleyi。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Gavin Svenson攝。
螳螂的顏色往往像樹葉或樹幹,呈綠色和棕色。但是在2013年,研究人員在秘魯北部亞馬遜河兩岸的研究站發現了一隻黑腹的亮橘紅色螳螂。該螳螂不僅擬態了黃蜂的鮮豔色彩,而且擬態了黃蜂的行動風格。研究人員在今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寫道,螳螂這樣明顯地擬態黃蜂的行為實屬罕見,使得這一發現令人興奮。這個新物種被命名為Vespamantoida wherleyi,其屬名為Vespamantoida,意為黃蜂螳螂。
10.新型的巨型飛鼠為「萬眾期待」的物種之一帶來了希望。
去年,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李全和他的團隊在中國雲南發現了高黎貢山飛鼠,即Biswamoyopterus gaoligongensis。圖片由Kadoorie Farm&Botanic Garden提供。
屬於Biswamoyopterus屬的巨型飛鼠極為罕見。該屬中首次得名的物種是印度的Namdapha飛鼠(Biswamoyopterus biswasi),研究人員只在1981年見過一次。2012年,研究人員在寮人民民主共和國(寮國)的叢林動物市場上發現了它的寮國近親:寮國大飛鼠(Biswamoyopterus laoensis)。這兩個物種分別從一個樣本中獲悉。今年,中國的科學家首次於中國科學院的收藏中發現了第三種Biswamoyopterus:高黎貢山松鼠(B. gaoligongensis)。值得慶幸的是,該小組隨後不僅可以觀察野外活動的飛鼠,還可以收集到另一個標本。研究人員說,與「跟丟」的印度Namdapha飛鼠和寮國大飛鼠相比,高黎貢山飛鼠的保護狀況還算「稍顯樂觀」。
11.新得名的口袋鯊魚可能在黑暗中發光
美國袖珍鯊的唯一已知樣本是2010年在墨西哥灣發現的。圖片由Mark Doosey提供。
新得名的美國袖珍鯊(Mollisquama mississippiensis)是世界上第二類袋鯊物種。研究人員當時正在勘察墨西哥灣東部,以研究抹香鯨的捕食習慣。他們從海洋深處打撈起了很多動物,其中一個是團隊從未見過的小鯊魚。事實證明,這隻小鯊魚屬於待命名袋鯊屬之一(小鯊魚得名並不是因為體積小,而是因為每個胸鰭後面都有類似小口袋的開口或腺體)。今年,研究人員在一篇論文中介紹了美洲小袋鯊,指出該物種具有眾多發光器官或細胞,幾乎布滿其整個軀體,這可能有助於它們在深海中發光。
12.南美釋迦科新得名的樹種可能瀕臨滅絕
iddii M.能長到20米高,開白花。圖片由安德魯·馬歇爾(Andrew Marshall)提供。
這棵樹能長到20米(66英尺)高,開白花,非常稀有。目前為止,這種屬於南美番荔枝科(custard apple family)或番荔枝科(Annonaceae)的新物種,僅在坦尚尼亞(Tanzania)東北部的烏桑巴拉山(Usambara mountains)中才有跡可循——還有幾株分布在東烏桑巴拉山(Eastern Usambara Mountains)的阿曼尼(Amani)自然保護區,以及烏桑巴拉(Usambara)西部的私人保護區。研究人員在今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寫道,這兩個保護區都是地貌上的「孤島」,周圍地區的森林被大量砍伐。研究人員以阿曼尼自然保護區常駐植物學家Iddi Rajab的名字為該新物種命名Mischogyne iddii,他們估計該樹類野外存活的數量不到50棵。
13.印度發現新的毒蛇類別
阿魯納恰爾毒蛇(Arunachal pit viper)在落葉堆中偽裝得很好。圖片由Rohan Pandit提供。
2016年5月,野生生物研究人員Rohan Pandit和他的隊友Wangchu Phiang[居住在印度東北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東北部土著Bugun部落的成員]在對阿魯納恰爾的生物多樣性進行調查時,不小心踩到了落葉堆裡的一條蛇。Pandit知道這是蝮蛇的一種,這類毒蛇長著摺疊式尖牙,但這條蛇與他以前見過的毒蛇都不一樣。因此,他將蛇裝袋,隨後進行了詳細檢查,並與其他爬行動物學家合作分析了該蛇的形態和DNA。研究小組證實了該蛇是一種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Trimeresurus arunachalensis 或者阿魯納恰爾毒蛇(Arunachal pit viper)。該新物種與僅在西藏存活的西藏蛇(Trimeresurus tibetanus)十分相近。但研究人員說,不管從形態上還是結構上來講,這兩種物種都非常不同。
14.擬態葉子的新型蜥蜴可能已經成為寵物貿易的受害者
Uroplatus finaritra。圖片由Mark D.Scherz提供。
葉尾壁虎(leaf-tailed gecko)是迷彩大師。這些蜥蜴僅在馬達加斯加的森林留有蹤影,屬於Uroplatus屬。它們的體形和顏色可以完美融入乾燥的葉堆裡。今年研究人員命名了馬達加斯加東北部Marojejy國家公園的一種新發現的葉尾壁虎物種,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和非法寵物交易,它可能已經瀕臨滅絕。該新物種得名Uroplatus finaritra,身體扁而長,頭部呈小三角形,尾巴呈葉狀,是Uroplatus屬很大的一類分支。它看上去與火遍全球的寵物撒旦葉尾壁虎(satanic leaf-tailed gecko)很相似,研究人員擔心該物種可能已經成為非法寵物貿易的受害者。
15.僅在印度尼西亞的亞羅(Alor)島有跡可循的食蜜新物種
The Alor Tmyzomela(Myzomela prawiradilagae)。圖片由Philippe Verbelen提供。
今年,科學家命名了一種僅在印尼東部亞羅島上有蹤影的新型鳥類。這種鳥被命名為Myzomela prawiradilagae或Alor myzomela,長著紅色的腦袋,食蜜為生。據悉它們僅棲息在亞羅島海拔1000米(3,300英尺)以上的桉樹林地。研究人員擔心,由於當地人口不斷增長,該鳥類在亞羅島的棲息地也許已經遭到破壞。儘管當地住民早已了解該物種,但研究人員還是為其命名,希望以此喚醒人們的保護意識,確保該物種不會悄然滅絕。
原文來源:Mongaby
原文連結:
https://news.mongabay.com/2019/12/photos-top-15-new-species-of-2019/?n3wsletter
譯者:楊麗蓉(中國綠髮會志願者)
編輯:綠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