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的身體也彰顯著業餘和職業的訓練量差距
前幾天,詠春丁浩在與阿虎的一場搏擊比賽中,第一回合70秒遭高掃KO。
本來得知結果後,也就一笑置之。沒想到事後,史哥驚奇的發現,這一事件竟成了一次全國性的熱烈討論事件:百度搜索靠前,微博熱搜,各種自媒體鹽論……
說實話,看到這種情況後,史哥很驚訝。因為——
WHAT?這事兒有什麼好驚訝的?一個練並非擂臺格鬥術的詠春拳的業餘選手,被一個練擂臺格鬥術的職業選手KO,有什麼好奇怪的呢?而且,丁浩早就在與徐曉冬的比賽展露了自己和職業選手的實力差距了(徐是北京散打冠軍退役,不過不得不說,丁這次還是有所進步),為什麼還會引起這麼大的轟動呢?
之前,對於這場比賽,史哥在微信群和微博也提了一嘴,功夫史的粉絲也都大多一笑而已,誰也沒覺得丁浩有贏的希望,不過大家也都說——也不會像雷公那麼慘,必竟丁浩還是常實戰切磋的——但是業餘畢竟是業餘。事實也正是如此。
但隨後史哥就理解了,中國武術文化,或者情結,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影響實在太大了。中國大部分人對武術的認識,還是來自於文學和電影,並不是真正的武術(還有部分年輕一代受到現代擂臺搏擊的知識,但卻並不知道這也只是武術的一小部分)。
而中國人對於「業餘」和「職業」,「擂臺技術」和「非擂臺技術」,「徒手武術」和「戰場兵器」這些比較專業的概念,並不清楚,而對武俠小說,武打片中的「誰的武功更高,比試一下」的套路,「詠春葉問」,或者「霍家迷蹤拳」的套路,卻非常清楚。
所以,不管是中國武術的粉絲,還是批判中國武術的,其實都是建立在以武俠小說,武打片等為基礎的武俠文化認知基礎上的。而不是對真實武術的認識基礎上的。這種認識體現在不同觀點的觀眾身上——
比如:
1,丁浩是個騙子,怎麼能代表中國武術,能代表詠春?真正的高手根本沒有出來打(不屑出來打等等)。
2,我靠,我被騙了,原來中國武術都是騙人的,自己修身養性還行,上擂臺是找死。比如下面這個評論:
其實呢,史哥想說:這兩種態度沒有本質上區別,都是被一種藝術領域的武俠文化長期灌輸,因而對中國武術產生了錯誤的認識,而不是建立在對真實武術的認識基礎上的。只不過前者是不願相信武術神話的破滅,後者是因為武術神話的破滅而產生了憤怒,憎惡的情緒而已。
其實都是自己人。
也有一些人比較迷惑,提出一些問題,比如:
現在的中國人寫不出唐詩宋詞,李白蘇軾就不存在了嗎?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仍然對武術不甚了解。
中國武術當然有其「唐詩宋詞」的時代,也就是中國人開疆拓土,武功強盛的時代。不過那個時代的偉大武術家,比如戚繼光,俞大猷,上了今天的擂臺,也只有挨打的份。為什麼?——因為很可惜,他們不會打擂臺(當然不是完全不會,是沒有今天的職業選手水平高),他們所會的,是和今天人們熟悉的擂臺完全不同的武術。
是什麼呢?類似於這種吧。
擴展閱讀:
想了解中國古武術真面目,要看日本?(上)
從日本武道演武了解中國古武術真相(下)
格鬥狂人與「太極高手」的這場落敗的切磋,絕大多數人沒有見過
很多人說:不會兵器的徐曉冬被會兵器的人打,不是很正常嗎?
沒錯,就是這樣,不會擂臺技術(或者說擂臺技術相對落後)的傳武人被會擂臺技術的人打敗,不是很正常嗎?
所以史哥一直推薦,想了解現實的武術的基本概念,就去看戚繼光《紀效新書》——當然不是被無良媒體閹割的片段,而是完整版:
擴展閱讀:
袁騰飛:史上最大歷史盲和武俠中毒患者
這個雖然不是完整版,但能夠讓你對戚繼光這本書有基本的認識。
武藝是不是決定古代戰爭的重要因素,個人認為是因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因為單兵戰鬥力比其他軍事元素都更加直接的影響戰爭勝負。至少戚繼光也是這麼認為的。
所以,史哥今天還是想借這個丁浩同學被KO的機會,想給中國今天社會對武術的混亂認識,做一個儘量的科普,針對的不是武術愛好者,而是對丁浩KO這類事件有關注的普通國人,希望史哥可以講的清楚。如果講的不清楚,也請大家多多海涵拉。
一篇來自微博的約稿~
問:到底什麼是傳統武術?
答:其實用簡單的歷史邏輯推導一下就知道了。
傳統武術?就是古代人練的武術。
古代人練武術幹什麼?打架嗎?打擂臺嗎?
當然不是。是為了找工作。因為打擂臺沒有錢,打架很少人和你公平徒手。
找什麼工作?
當兵,保鏢……
那麼,他們學的武術是什麼?
是以兵器為主的十八般武藝。
所以,武術是殺人術嗎?
當然是。
是徒手殺人嗎?
呃,古人沒那麼傻。
即使在近代,楊露禪擅長彈弓,李書文被稱為「神槍李書文」
經典兵器技,劍盾,同時出現在漢朝與羅馬
問:傳統武術沒有拳術?
答:當然有。
不過,因為沒有職業擂臺,以及社會沒有法制化,所以遠沒有今天的重視程度。
即使一些重視拳術的門派,因為並非擂臺上的公平對抗,所研究的東西也和今天完全不同。
很多拳術,是為了給兵器打好基礎,實戰技術更加類似於今天的馬伽術和軍警技術,所考慮的情況很多,比如對方持械,混戰,複雜地形,突發偷襲等等。
李小龍在《龍爭虎鬥》中告誡年輕人,行禮的時候眼睛要看著對方,這也是武術,都是江湖人血淚換來的教訓。
早期散打空手道對抗賽,代表俄羅斯極真部的普京保鏢被中國散打王擊敗,中國記者問:他會不會因此丟掉工作?俄方回答:當然不會,保鏢需要的技能是多面的。
這就是體現了記者對武術的無知。
散打王,需要的是專一的擂臺能力。
總統保鏢,需要的是全方位的能力。即使是格鬥層面,他們的訓練也與擂臺不同。而保鏢的擂臺搏擊,可以看作是他的業餘愛好,當然完全無法和職業的散打王對抗。
不過這種情況在近代發生了變化,一個是反清等活動,導致很多武術把兵器藏在拳腳裡,這時很多拳術其實是兵器的空操,所謂脫槍為拳。比如形意拳是大槍,詠春拳徐皓峰認為是短刀刺殺術等等。
詠春的封手,似乎在持刀情況下,更顯示出它的意義。擂臺上也可以應用,但不那麼明顯。
然後是近代中國的現代法制化,傳統武術也隨之開始重視徒手技術,不過目標仍然是江湖,近幾十年間,逐漸職業化的搏擊擂臺開始步入人們的視野,這期間產生了傳統與現代擂臺的衝擊。
《葉問2》中葉問上擂臺打敗了英國拳王,這當然是電影創作,不過在當時來看並不那麼離譜,當時很多中國武術人在擂臺上與拳擊等切磋的結果並不差,這是因為當時的搏擊遠沒有現在的職業水平高,而傳統武術尚未完全脫離實戰,水平比現在又高得多。
1946年,蔡龍雲打敗美國拳手魯塞爾
新中國傳統與現代擂臺的融合碰撞在80年代,導致了一部分傳統武術人轉型擂臺化研究,成為中國擂臺格鬥的先驅,如早期散打冠軍佟慶輝,鄒市明的教練張傳良,徐曉冬的教練梅惠志等等。都是傳統武術人出身。
還有更多的傳統武術人拒絕現代擂臺,而失去了實戰環境,職業需求,好的資源傾斜的傳武人,水平只能逐漸降低(丁浩也屬於這一類),而兩種環境下的中國武術人,分野隔閡也從此產生。
再看一個,後來到海外發展,成為紐西蘭泰拳之父,也是黑龍的恩師的林正川。是正宗中國南拳之一,李家拳的練習者。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李家拳的拳師會成為泰拳之父,並且教出UFC的冠軍呢?
因為就和張傳良、佟慶輝,梅惠志等的例子一樣,一旦你把目標定位為擂臺,就要改變原來的技術體系,從中提煉適合擂臺格鬥的技術,從而成為一個現代搏擊的教練或選手。
當然,更高水平的選手,能夠從非主流的,傳統的武術中提取技術和營養,用到擂臺上,打出非常風格化的技術,國外有蜘蛛,嘴炮和夜魔,國內有韓飛龍等,這些都對運動員有著更高的要求。
詠春 席爾瓦
問:就中國有武術?外國沒武術?沒傳武?
答:當然有,每個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古代武術……歐洲就是在近些年復原的歐洲傳統武術,稱為HEMA。同樣是兵器技術。
日本是把傳統武藝繼承發展最好的國家,他們的很多傳統武道在今天,有些保持了原本的武道面目,如弓道,居合道,槍道等,有些與現代競技做了融合,比如柔道,劍道等。
薙刀道
日本的刺刀術(銃劍術),一開始主要是向歐洲學,後來發現不適合日本人,還是自己研究,其中有大量古槍術流派的武術家參與,最終形成了戰鬥力驚人的日式刺槍術。
中國西北軍等的大刀術,其實研發過程與日本銃劍術一樣,也是由武術家與軍隊共同開發,將招式簡化使其便於練習,適用於軍隊。並特別針對了以刺刀為假想敵的技術設計。
右下圖,在雙手持的情況下,大刀的攻擊距離也比刺刀長,超出很多人的想像
當時中國的國力和國家分裂的混亂情況都不如日本,但是,和很多人想像和被很多無良媒體造謠的不同。大刀,這種武器因為相比於刺刀的武器優勢,使雙方的冷兵器格鬥並不落下風。
擴展閱讀:
抗戰勝利73周年紀念日:抗日大刀再戰日軍拼刺
老八路談和日軍拼刺刀
上面說的是兵器,下面說徒手的傳武。
另一部分,如古捕快所用的古柔術,部分被發展成擂臺武術,促進了MMA的誕生,就是巴西柔術。
另一部分演化成柔道,合氣道等。
日本的警視廳常年在日本武道中進行招投標,中標者受聘到警隊進行武術培訓,柔道,合氣道都曾中標(是的,合氣道曾經戰勝柔道中標……鹽田剛三時代)
泰拳是這樣,空手道是這樣,甚至拳擊都是這樣。
是的,拳擊也有傳統武術……就是傳統的英式街頭拳擊,其中有大量的「髒拳」技巧(包括插眼,沒錯,是用大拇指插眼,這樣即使插不到也不會受傷),因為適用於街頭,所以其架勢與詠春拳相當相似……雙臂向外,是防備對手有刀之類的大殺器,保護住手臂內側的血管……
還有一類,如東南亞的傳統武術,菲律賓武術,班卡西拉等,一方面保存了非常適合現代人和軍警的武器,短棍,掌棍,匕首,爪刀等,同時又發展了街頭防衛的徒手技術。這使得菲律賓武術在當代軍警中大受歡迎,《諜影重重》系列中的動作設計,就是來自菲律賓武術。
梁紹鴻執教美國軍警、海豹突擊隊
詠春拳與菲律賓武術非常類似,同樣也是徒手與兵器的統一,詠春拳在德國、美國軍警界都大受歡迎。香港軍警中最強調個人格鬥能力的G4要人保護組,教練也是詠春的溫鑑良。
同樣的,詠春也沒有出什麼擂臺大師。蜘蛛人席爾瓦將詠春拳帶上擂臺,也是因為他本身就是頂尖的擂臺搏擊選手,從詠春中吸收了適合擂臺和他本人的部分技術,而非完全用詠春體系來打擂臺。
問: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擂臺,是否必要打擂臺?
答:傳統武術在現代的發展方向有很多,比如武道(如合氣道),防衛術(如菲律賓武術),如養生、表演,影視等等
沒有必要每個人都往擂臺發展,但必須有人往擂臺發展並取得成功。
如果沒有,那是中國武術,中國文化的悲哀。
說說日本的受中國影響很大的傳統武道,空手道。
空手道是廢刀令之後才產生的,道理很簡單——不讓用刀了,拳才有意義。後來也發生和現代格鬥的碰撞(拳擊,泰拳),早期也是落下風的,但空手道經過長時期的對擂臺格鬥的研究和針對訓練,最終產生了GSP,町田龍太等在UFC揚威的大師,應該說大部分現在日本的搏擊選手,都有不同程度空手道之類的傳統訓練。
傳統武術上擂臺,必須職業化,必須按照搏擊的需求改造自己。但同時保留自己的風格。
比如町田龍太是有空手道風格的MMA選手,姚紅剛是有中國跤風格的MMA選手。韓飛龍,是有傳統武術(太極拳)風格的搏擊選手。
傳武的實戰時代早已過去,要想在今天這個時代成功,就必須做出自己的轉型。
對於中國傳統武術來說,這是一個新的領域,但也是一個挑戰。
今天,已經有很多年輕的傳統武術人在往職業擂臺發展,並接受職業化的訓練。
擴展閱讀:
功夫徵途交流賽散打激戰太極,貢獻精彩對決
未來如何?保持平常心,破除神話和偏激,客觀認識,拭目以待~
如果你覺得有人需要對武術進行科普,請把史哥的這篇文章轉給他~
《功夫史》是一個獻給中國年輕武術搏擊愛好者的網絡節目。它的播出平臺包括:優酷、騰訊、愛奇異、A站、B站、抖音、今日頭條、搜狐、美拍,微信公眾號、微博等。
後臺回復「我要加群」,加入各地分群。另誠徵全國各市分群群主,要求是功夫史的忠實觀眾,愛武術,組織能力強,思維開放,無門派之見。歡迎自薦。
習武的你,還在盤珠串把件麼?
是時候盤玩我們習武之人自己的寶貝了!
↑ 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購買 ↑
帶劍的時代過去了,來看看現代俠者的裝備!
六川武備 小葉紫檀武術防身酷棍正式開售!
目前全世界木質酷棍中 材質最好,工藝最精美,沒有之一!
習武之人隨身盤玩,值得收藏的防身佳品!
每一根都精選小葉紫檀二膘老料,好於你平日盤玩的絕大部分小葉紫檀珠串跟把件!
是的你沒有看錯,僅限新人
一元包郵,108顆哦
進入後看左下角「首頁」
可以看到更多精美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