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93)】工作動態:縣文旅局開展文化市場...

2021-01-19 澎湃新聞

文化承載著地域發展的根基,文藝傳承著永恆的人文精神。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書寫永登縣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謳歌永登縣改革發展的時代風景。充分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功能和作用,更好的服務農民群眾和社會各界,關愛殘疾人、關心下一代,展示「三區」人才文化志願者和青少年的才能,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助力精神脫貧扶志扶智。由永登縣文旅局主辦、各鄉鎮綜合文化站承辦,創刊《「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選輯,該選輯將定期在每周六刊載,在各節慶期間推出「節慶」特輯,同時結合黨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法制建設、掃黑除惡等工作不定期推出特輯。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的創辦既是加強和改進永登文化、文藝、旅遊、體育工作的全新舉措,也能更好的激勵廣大文藝工作者承擔起文藝繁榮的重任,承擔起守護我們精神家園的使命,為更好展示和宣傳永登新形象,提高永登美譽度和影響力,貢獻一份文化人的力量。

01.每周一歌

《兩地曲》

演唱:羅元良

簡介

羅元良:永登第六中學學生。指導老師:劉玉虎。

02.文苑之窗

暖暖的嘮叨

作者:馬雪瀚

指導老師:李小玲

我的媽媽個子不高,長長的頭髮,濃濃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眼睛,長長的眼睫毛,在我眼裡她很漂亮,我的媽媽什麼都好,疼我愛我,勤勞又善良......但是就有一個缺點--愛嘮叨。

我確實佩服媽媽的口才實在是太棒了,能沒完沒了的說上一整天,而且說的頭頭是道,我不怎麼愛說話,因為我是一個吃飯都覺得麻煩的人,說一整天話我真的堅持不下來。爸爸也是個不愛說話的人,總是忙著修家裡用壞的東西,看看手機,看看新聞。除了家裡來人或者吃飯的時候會多說些話,其它時間,爸爸很少發語。但是媽媽總能讓我們家熱熱鬧鬧的,讓我們家充滿歡聲笑語,十分溫馨,而媽媽的話語裡,多半是來自她對我和爸爸的關心,支持,呵護!

每天早上,我還在做夢呢!媽媽的嘮叨「廣播」就開始了:「快點,快點,起床了再不起來就要遲到了」,在我洗漱的時候都不忘讓我背一下昨天晚上的課文,單詞等,我洗耳恭聽,但只是左耳進,右耳出。「你快點洗啊,別磨蹭了」;「早晨一定要多吃點,吃少了對身體不好,營養跟不上去學習也就跟不上去」;「放學路上走快一點,不要和同學打鬧,注意安全」;「快點學作業,你老是這麼慢將來會吃虧的」……這是媽媽每天都必須要說的話。整天我和爸爸都被那一大堆的嘮叨圍住,有時真讓人喘不過氣來。但是,如果不聽她講話或者沒有記住和做到,那也會遭「報應」的。

有一次早晨,我要去上學天上已布滿了陰雲,但我沒放心上,剛要出門時,媽媽說:「你把外套穿上,天氣預報上說有雨,你把傘也拿著。」說著,媽媽把外套和雨傘遞給我,「我才不要呢,說不定中午才會下雨,我下午來了再拿」。說完我就趕緊溜了,到了中午,果然下起了傾盆大雨,不一會兒,路上水流成河了,簡直是沒法走,可是沒辦法,中午有作業,還得午休,我必須要回家去,於是我淋著雨回了家,到家後,我校服溼了,頭髮溼了,鞋子也全溼了,不停的打著噴嚏,我知道我是感冒了,真後悔沒有聽媽媽的話。此刻才明白媽媽在我耳邊的嘮叨沒有覺得煩,而是心裡暖暖的。

曾經,一直不明白媽媽為什麼總有那麼多事情嘮叨;曾經,搞不懂媽媽的嘮叨有什麼用;曾經,覺得媽媽的嘮叨多麼令人生厭,但是,現在我想說,嘮叨中全是媽媽對我濃濃的情,暖暖的愛。

媽媽,成長的路上,有您的嘮叨陪伴,我很幸福;有您的嘮叨督促,我絕不敢落後。

作者簡介

馬雪瀚:永登縣第八中學九年級(12)班學生。

李小玲:永登縣第八中學語文教師。

風中的杏樹

作者:張敏

指導老師:周曉青

大自然中蘊含著很多奧秘,需要我們主動去發現。而在探索大自然的過程中,可愛的小生靈也會教給我們很多東西:剛出生學習走路的羚羊跌倒後,一次次的爬起來,告訴我們要堅持不懈;而成群結隊的螞蟻則告訴我們,要團結互助……而我在一枝杏花上,也受到了啟發。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我因無聊去田野轉悠,走著走著就走到了一棵杏樹前。從遠處看,那樹上星星點點的白色就好像是小銀粒聚攏了一般。走近點看,各種形態的杏花映入眼帘:有的在微風的吹拂下揮了揮手,好像在跟微風說再見;有的擺著姿勢,展示著自己的身材;還有的躲在枝丫下面,好似靦腆的小姑娘……再湊近點,用鼻子聞一聞,滿是杏花的香氣。看!連那忙碌的小蜜蜂都要駐足觀望這美麗的景色呢!就在我細細端詳一朵朵花的姿態時,一枝含苞未綻的杏花闖入我的視野。或許是因為比起別的杏花而言,她的姿態並不是那麼的婀娜。我便只匆匆掃了一眼,繼續讚嘆起開放的杏花了。

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一到下午,天空中就布滿了烏雲,緊接著幾聲悶雷響起「轟隆隆,轟隆隆」把鳥兒們都嚇得不唱歌了,一陣狂風過後,大雨便傾盆而下。我站在窗前,聽著雷公公的鼓聲,看著雨滴滴入水中後濺起的水花,不僅聯想到了美麗的杏樹。可憐的、沒有避風港的杏樹,你還好嗎?

一兩天之後,我去探望杏樹。雖然地面不是很泥濘,但看到滿地、滿樹一派狼藉的景象,地上全是杏花的花瓣,樹上光禿禿的。足以證明雨的威力有多大。這時我看見幾隻小蜜蜂,圍著一枝杏花「嗡嗡嗡」地叫著。那地方,不正是那枝未開放的杏花所在的地方嗎?我定眼一看,那不起眼的小花苞不但沒有被風雨驅趕到地上,相反的,它在陽光的照耀下開放了,小小的,特別可愛!

小花苞即使不被看好,但卻並沒有放棄自己,任風雨擺布;而是在逆境之中生存,在逆境之後綻放自己。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也是這樣的嗎?我們時常也會遇到逆境,但如果我們咬牙堅持,就可以突破逆境,即便過程中,我們走的路可能很坎坷,但一定要相信自己,最終我們也會綻放出理想的花朵,成為風雨後的美景!

教師評語:睿智的小作者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不起眼的杏花在陽光下肆意開放,散發著淡淡的香氣,引來嗡嗡的蜜蜂,在作者的筆下這些杏花就好像淘氣可愛的孩子們,靈動、活潑,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由經歷風雨後仍能傲然開放的杏花苞聯想到我們的人生。這正如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人生中有挫折有坎坷,我們不能因為挫折坎坷而忘記了夢想,我們應該讓夢想之花永不凋謝,灑一路汗水,飲一路風塵,咀嚼一路艱辛,乘風破浪,披荊斬棘,只為最初的夢想,只為桃花灼灼。

作者簡介

張敏:永登縣苦水鎮南峰初級中學八年級三班學生。

周曉青:永登縣苦水鎮南峰初級中學語文教師。

臘八粥的思念

張國丁

再過十來天,就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的主食是臘八粥。它的主要佐料因南北糧食的不同而各有風味。

我的家鄉在西北黃土高原,當然是以小麥為主的五種糧食熬成的粥,寓意來年「五穀豐登」。臘八粥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我國南北朝時期人們就開始做臘八粥。另據說與佛教有關,釋迦牟尼因修苦行之道多年形體消瘦,隨又自知苦行不是解脫之道,有一牧女呈獻乳糜粥食用多日,體質恢復,端坐在菩提樹下沉思,於「十二月八日」成道。為紀念他成道,佛教徒於此日舉行法會,以米和果物煮粥供奉佛祖。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可見臘八粥是中國上千年留下來的傳統食物,已經成為中華飲食文化中特定節日裡的象徵符號。然而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它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我們這一代人還是對它情有獨鍾,因為臘八粥從煮到吃都是婦女們的事情,所以母親做的臘八粥在我們的記憶中香甜軟糯。

記得小時候,到了臘八節的這一天,小孩子們就愛唱:「臘八臘,拉娃娃,牆頭上蹲著個尕娃娃」。只要進入臘月,年味愈來愈濃,在那個溫飽問題特別突出的年代,過年前的頭一道大餐便是臘八粥,我們叫臘八飯。做臘八飯先要把麥子褪皮,這可是個體力活。人們把拌溼的麥子和燕麥放在專門的器具裡用圓木頭或石錘使勁捶,等皮完全蛻下後,再倒進大鍋裡煮。煮的用料除了麥子、燕麥還有豆子等五種雜糧,煮爛後就可以吃了。這是一般家庭的臘八粥,也適合佛家口味。而我們記事起已到了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實行大包幹以後,臘八飯又有另一種味道,那就是放了肉末和蔥花。我們一碗又一碗在這一天吃得肚皮滾圓,可母親為了這一頓飯從前兩天就開始操勞,先將麥子裡的石子雜物揀盡,再蛻皮,經過半晚上用柴草燒火煮,天未亮又起床接著煮直至煮到爛熟後,肉味完全融入整個粥裡,自己品嘗鹹淡後才盛給我們。

臘八粥不僅是一種傳統節日裡的一種粥飯,更是代表著母親那輩人的厚道和善良。天亮後臘八粥已經滿屋飄香,我們敲著碗筷急不可耐,舌頭把上下唇抹的通紅可母親先不讓我們吃,她用幾個大碗盛滿讓姐姐們送給同族的伯伯叔叔和鄰居,等一一送完了才叫我們吃。那時做一次臘八粥母親總要用最大的鍋,說要吃三天,可是我們不到兩天就吃完了。

吃臘八飯意味著離年越來越近,而老人們說只要吃了臘八飯就糊裡糊塗地往前走。不管怎樣日子在一年又一年的臘八粥中過去,我也走到了暮年。但那時人們對來年風調雨順、五穀五登的祝願是多麼的虔誠。再說臘八粥既有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發揚,又有過去艱難日子的刻骨銘心。我們吃完臘八粥後,不管吃的淨不淨筷子往碗上一擱,就完事大吉了。可母親總是用食指刮下來後餵雞。鍋裡用鏟刮的吱吱作響,然後舔的淨光才肯罷手。後來我們從書中學過那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詩後,才理解了糧食從種到收,又花兩天時間做一鍋臘八飯的艱辛。

臘八粥的製作工藝看似簡單,不光是把五穀雜糧熬成粥而已。從食料的配伍到火候的掌握,再要做到色香味俱全,那就看一個人的耐心。母親在做吃的方面有一種柔性,總是不急不慢,直到逞心,我們從生下後直至成家。每年的臘八粥都有母親醇厚悠長的味道,即使自己做不動了也要手把手地指導。可是無論怎樣總是達不到那種味覺。畢竟母親這一輩人經歷了舊社會以及以後的艱難日子,年紀的增大加上辛苦的勞動,終因積勞成疾,於二零一六年七月溘然長逝,從此臘八節再也沒吃過臘八粥了。就是做上一鍋也沒有母親做的味道,只是象徵性的過了個臘八節。而今一到臘月,祝壽的宴會多,現在的人連山珍海味也吃膩了,哪會花功夫煮臘八粥了。

母親走了,她做臘八粥的身影卻印在了我們的腦海裡。母親與鄰為善、純樸厚道的品格,讓我們學會了為人處世的人生真諦。

又是一年臘八節,在這個傳統的節日裡,一碗粥勾起了我濃濃的鄉愁,也使我想起了我那勤勞善良的母親。

作者簡介

張國丁:永登縣連城鎮豐樂村人,任村殘疾人專職委員。曾創作三十多篇首散文詩歌,見諸本縣【鄉韻】欄目、【文齋堂】、【當代文學集萃】、【世界作家文集】、【甘肅隴源文學】和【今日作家】等多家網絡文學平臺。

望西北

王永德

大漠戈壁,狼煙吹直,黃沙濤濤

看北疆胡楊,生命堅剛,千年不死,千年不倒

黃沙漫捲,群象狂奔,敢與驚雷比聲高

寒冬日,看黃土高坡,雪狂風躁

北國如此風光,教許多仁人志士傾倒

感昭君出塞,漢藏和親,張騫西域,諸多邦交

近代留名,左公治疆,盡使不毛成楊柳

都逝矣,看今天西北,與天不老

作者簡介

王永德:永登苦水人,一線教師,紮根鄉村30年。

快樂出行偶感

施傑林

我喜歡生活

經常走進

美妙的大自然中

用心去傾聽

生活中的一切美好

我喜歡徒步

行走在大自然中

去看那些

我所能看到的一切

這時的我

是與自由在同行

我喜歡冰雪世界

腳步踏進

白色的童話故事裡

每一步都是

獨一無二的存在

每一個腳印都是

我留給大自然的音符

我喜歡行走在路上

背起背包

拿起手杖

我就是大自然中

跳躍的精靈

用腳步丈量腳下的

每一寸土地

用心情記錄

大自然的每一處風景

作者簡介

施傑林:網名玫瑰餘香,永登苦水人,氣象專業副高級工程師。

我與秦腔的不解之緣

趙得軍

每當周末有空的時候,我總喜歡到附近的培黎廣場去轉悠。廣場位置優越,陽光充足,散步溜達的人自然很多。這裡除了唱歌跳舞以外,時常有周邊的民間劇社定期唱戲,久而久之,積累了濃厚的人氣和固定的觀眾。我雖不是戲迷,但作為秦腔愛好者,只要機會湊巧,演出精彩,我也會不自然的沉浸其中,算是享受一番秦聲秦韻了!

秦腔發源於我國的西北地區,是祖國文化大花園中的一朵美麗奇葩。若要說起我和戲之間的緣分,那可要追溯到上學讀書的時候了!我出生在永登一個叫紅城的地方,這裡雖不屬於富裕農村地區,但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商貿發達,文化興盛,被形象的譽為「紅市山城」。一直以來,處於鎮中心位置的文化站即「山陝會館」,被人們視為追求娛樂放鬆身心的地方。記得在上世紀八十年末期,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水平還有些落後,接受文化的方式也相對狹窄。正因為這樣,每逢過年過節,這兒就成了人們爭相光顧的地方,場面壯觀,繁華熱鬧。忙碌的勞作之餘,父親也常帶我到此地看戲聽戲。那時,年少的我除了學習和玩耍,幾乎沒有新鮮的事可做,跟著大人湊熱鬧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就這樣,我對秦腔逐漸有了了解和知曉。後來,在父母細緻的講述和個人深切的體會中,我漸漸知道了秦香蓮的悲苦情感,楊家將的愛國忠心,當然還學會了識別臉譜、分析人物、揣摩劇情的簡單方法。正因為懵懂時期的耳濡目染和父母的言傳身教,讓我日後對秦腔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些年來,在工作之外的閒暇時光中,我合理安排個人計劃,不定期的在金城劇院、黃河劇院、蘭州音樂廳等多個場合欣賞了數十部傳統戲或現代戲。每次我都被劇中的氛圍所感染:唱念做打精彩到位的表演;生旦淨醜喜怒哀樂的呈現;粗獷豪放或幽怨感傷的唱腔;歡樂明快或剛健有力的旋律……這些都給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作為華夏民族文化瑰寶的秦腔藝術,常常讓我感慨萬分,受益匪淺。演出結束一般都有些晚,甚至會影響第二天的工作,但我都樂此不疲,無怨無悔。正是這樣的喜愛和執著,很多經典劇目如《火焰駒》、《柴生芳》、《鎖麟囊》、以及《官鵝情歌》和《曹操與楊修》等都被我細細領略過了,有時候還真找不出鍾愛的理由,這可能就是古老戲劇帶給我的魅力所在吧!期間,我也知道了一些戲劇行業中的佼佼者,如竇鳳琴、邊肖、蘇鳳麗、譚建勳、張蘭秦等名家名角,明白了他們角逐「梅花」路途上的艱辛和不易,以及舞臺背後生動感人的精彩故事。

然而,隨著電視、媒體、網絡等新型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秦腔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和冷落,觀眾群體有所下降,傳承保護和人才斷代等問題日益凸現……不過,政府主管部門已將這些發展瓶頸提上議事日程,並加大力度,分階段有步驟地正在有效完善解決。

文藝能讓人的精神得到洗禮和薰陶,給人積極向上的勇氣和力量。戲劇作為文藝的範疇,作用更是不容忽視。秦腔通過戲劇小舞臺,展現人生大智慧,以高臺教化和愉悅身心,體現著意識形態領域和大眾文化娛樂的效應,為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增添了光輝的一頁。既然《鄉韻》是文化交流互相學習的平臺,我不得不書寫與之相關的情感體悟和心得,與大家一起分享,於是便有了我與秦腔的不解之緣。

我愛中國文藝,也愛西北秦腔!

作者簡介

趙得軍:永登紅城人,自主創業者,喜歡文藝、運動、旅遊。

遠去的家鄉

焦克清

一片雲

無論走多遠

依然眷戀

天空的高遠

一隻鳥

無論飛多高

都會留戀

棲息的枝頭

一片葉

無論飄多久

還是懷念

深深的根基

一個人

無論在何方

永遠不忘

夢裡故鄉

漂泊

是我們無奈的離別

兒時的家

早已經成了

夢中的故鄉

忘不了 回不去

月朗星稀裡遙望

夜深人靜時回憶

一首歌裡想念

一段文字裡徜徉

想那陌上花開

聽那潺潺流水

看那茂密森林

醉那燦燦金黃

可是啊可是

所有的風景

都已是過往

一切的美好

都已成懷念

走過山一程

趟過水一彎

那夢裡故鄉

是否依然如故

作者簡介

焦克清:甘肅榆中縣人,現居永登,企業退休,愛好攝影和戶外運動。

03.書畫攝影

朱延昕 製作

朱延昕:女、6歲。民族幼兒園學員。

李俊堂 剪紙

李俊堂:男,1965年生,永登縣第六中學教師。

溫萬壽 書

溫萬壽:男,1942年生,永登縣河橋鎮退休教師。

張寶祿 篆

張寶祿:男,1969年生,永登縣第六中學教師。

陳學泉 書

陳學泉:中共黨員,紅城鎮華山村人,縣書協會員。

施傑林 攝影

施傑林:網名玫瑰餘香,永登苦水人,氣象專業副高級工程師。

04.藝苑風採

秦腔折子戲《伍員逃國》

演出單位:永登縣文工團

05.好書推薦

永登縣圖書館好書推薦

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魯巴金

《中國人的教訓·上冊》

本書是知名作家李國文20多年來專心於通俗歷史文化筆耕,從當下著眼,書寫中國古代個人歷史得失的代表作。本書在熟讀大量史料——正史野史稗史、史札叢著筆記的基礎上,讀史品人,以古知今,以史為鑑,為今天中國人的現實人生提供足以可操作的借鑑。它按歷史順序排列,以歷代各類人的生存狀態、心路歷程、命運遭際、為人處事、才華成就、時代影響為依託,既寫了他們的努力耕耘、人際關係、開拓創造、實至名歸、名垂青史,也寫了他們的一波三折、起落跌宕、苦心經營、艱難成功,從而組成中國人宏大的往事歷程。它告訴讀者中國人應該把個人的歷程、往事視作珍貴的財富,吸取各方面的經驗教訓,在今天及以後的現實人生中,生活得更輕鬆、更幸福、更明智一些。本書更顧及大眾的閱讀習慣,語言不失幽默、詼諧,看嚴肅的正史作品猶如看小說那樣淋漓酣暢。本書在「歷史大散文」裡獨樹一幟,儼然一大家之作。它神遊千古、放眼時代、慷慨笑罵、筆耕學問,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富有人生智慧的暢銷書。本書讓讀者在認識中國古人生存智慧的同時,更多地認清今天每個人的活法。評論家名高度評價:「這是當代將學識、性情和見解統一得最好的作品之一。」

控制情緒,成就人生

把你的思維帶到未曾去過的地方

袁勇貴|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

面臨學業、生活、社會等多重壓力,你是否常常陷入焦慮、懈怠、抑鬱等不良情緒中?不良情緒是成功的大敵,認識情緒並控制情緒是我們的人生必修課。那麼,情緒是怎麼產生的?我們如何自我調適、學會減壓以擁有健康的心理和人生?

主 講 人

袁勇貴,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青年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優秀重點醫學人才。從事抑鬱症臨床診治和發病機制、心身相關障礙的臨床診治和發病機制、心理評估與心理治療的機制等研究近30年。

永登縣圖書館 推薦

06.文博天地

魯土司家族故事——「魯土司」由來

明永樂年間,連城魯土司第三世失伽多次隨明軍徵戰,先後升指揮僉事,指揮同知。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隨明成祖朱棣徵討元臣阿魯臺有功,因「屢有勤王功績」,成祖論之曰:「昔周公旦遠徵奄息,成王封之於魯。今爾內附已久,且有遠徵之勞,勳業可比周公,賜以魯姓,世世子孫永作屏藩,以固吾域」(《重續魯氏家譜》)。明成祖賜「魯」姓後,失伽改名魯賢,土司家族也隨之改為魯姓。

明成祖賜封魯土司場景

連城土司從此開始稱為魯土司。中央王朝分封大片土地,準其世襲「管束莊浪土官、土軍、土民,掌印世襲指揮使司指揮使」。三世土司失伽作為「魯土司」霸業的開創者,承前啟後,在他和後繼歷代土司的不斷努力下,魯土司家族逐步成為中國西北顯赫一時的名門望族,並綿延562年。直至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徹底實行改土歸流政策,西北魯土司統治歷史終結。

甘肅魯土司衙門博物館 供稿

精品文物

文殊菩薩銅鎏金造像

明代,造像高8.2 cm;銅質鎏金,著菩薩裝,薄衣貼體,著膝上短裙,坐前鋪扇狀衣襟。頭戴高五葉寶冠,眼珠點墨、眼底點白。跏趺坐,施說法印,左肩置梵夾經、右肩置智慧寶劍。裝藏完整,底為素麵。

永登縣博物館 供稿

07.非遺傳承

永登地名文化(二)

永登地名文化內涵豐富,因歷史、民俗、生態、自然等生發出巧妙、多樣、趣味的地名。

以古蹟、遺址命名,主要有驛、堡、營、城、窯、牌樓、寺、觀、路等等。另有鋪、圈、校場等。

1.驛:永登境內古代驛站眾多,代表性的如苦水驛、紅城驛、大通驛、河橋驛、武勝驛等等。

河橋驛,古為西大通城,建於寧神宗熙年間,明代稱西大通堡,後因在城北河上築橋,故稱河橋驛(遺傳清乾隆年間連城馬莊土司舉火焚之)沿用至今。驛站也有叫站的,如牛站、新站等。

大通驛,也叫山口驛,據《永登縣誌》和大同《孫氏家譜》記載:明代本地名為南大通堡,清道光時叫山口驛,清光緒元年(1875年)太子少保左宗棠奉命收復新疆路經此地,將山口驛改為大通,新中國成立後演變為大同,意為實現世界大同。

2.堡:永登以堡命名的地名很多,代表性的如富強堡、鎮虜堡(現劃歸景泰縣)、中堡、坪城堡等等。富強堡,即伏羌堡,據《莊浪河記》載,「伏羌堡」一名始於明代萬曆以前,相傳為古代平息羌族修築城堡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後改為「富強堡」至今。中堡,名稱歷來已久。古時在該村及其上下的馬場溝、富坡三地築城堡,此村城堡居中,故稱中堡,沿用至今。

3.城:古時永登有許多城堡,其中以城命名的如紅城、黑城、野狐城、連城、滿城等。

滿城,以清代滿族人聚居和駐軍而得名。滿城建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專供滿族達官貴人居住。因其在滿城北門外,故又稱北門。

連城,古為連城堡。據明代《莊浪匯記》載,古有十二山城。古代八寶川一帶為邊防要地,城堡環繞相連,有十二連城,此城統轄,故得名連城。坪城,以駐地坪城堡地勢平坦,明代築有城堡得名。

4.營:軍營,古代駐軍之地。代表性地名如營兒村、何家營、大營灣、營盤嘴、楊家營等。何家營地處大營灣附近,舊時何姓人家在此地定居,故稱何家營,沿用至今。另有以軍隊屯耕之地取名的,如屯溝灣、新屯川等。

5.寺:以該地建有寺廟命名。如轉輪寺村,屬苦水鎮,清朝乾隆年間,此地建一寺廟,內設有利用泉水轉動的木輪,輪上寫有佛經之意,故名轉輪寺,沿用至今。青寺,屬大同鎮,由明代所建「青涼寺」演變而來。據考:明代萬曆年間稱「青寺兒堡」,清代為青寺堡。又因地處莊浪河畔,多清泉小溪民國時期稱青溪堡,新中國成立後一度也稱青溪,1956年合作化時稱「青寺」。龍泉寺,以境內「龍泉寺」得名。「寺內有泉二,直徑八尺,如龍點睛然」。據《甘肅通志》載:「允街縣有龍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紋成蛟龍,或試攪破之,尋復成龍,牲畜將飲者,皆畏之而走」,「龍泉」一名蓋出於此,至今一千四百餘年(新中國成立後被毀)。另有石尕 石達 寺、張家寺、李佛寺、感恩寺、海德寺等。

6.廟:以境內有廟宇得名,如尖山廟、雙廟溝、觀音廟等。

7.觀:道觀。永登城關有地名北靈觀,因縣城北門處有道觀「北靈觀」得名。北靈觀原為真武殿,始建年代不詳,明萬曆初擴建了三宮殿即聖母殿、玉皇閣及山門後,道觀初具規模,成為郡人祈福之地。據《新建北靈觀碑記》載,「凡有消除冰雹、御災防患之事無不唯神是賴」。因其道觀位置在城北,為祈福之地,故名曰「北靈觀」。文革後期被拆除夷為平地,現已局部恢復。

8.窯:一是燒磚、瓦、陶瓷器的構築物,二是為採煤而鑿的洞,三是在坡上特為住人挖的洞。如窯街,既是煤礦所在地,又有燒制瓷器的磚瓦窯。又如保家窯、童家窯、甘家窯、常家窯洞、張家窯、王家窯、高窯,均有依山開挖的供人居住的窯洞,冬暖夏涼,節能環保,可惜如今已成遺蹟。還有一個地名叫古窯,或稱箍窯,系用磚石或土坯做成的拱形窯洞,與陝北窯洞近似。

9.墩:古代烽燧。郭家墩,屬大同鎮,該村名稱歷來已久。多居郭姓人家,古時在此築有烽火土墩而得名。據《莊浪匯記》載,明代萬曆年間就有「郭家墩」一名。他如土墩(也叫兔墩,今中川機場所在地)、陶家墩、五裡墩、六墩、砂梁墩、墩底下等等。

10.磨:因該地建有水磨而命名,如徐家磨、張家磨等。

11.鋪:店鋪,如薛家鋪、狄家鋪、十里舖,過去都有集市、店鋪,故名。

12.圈:放養牲畜的地方。如石圈、王家圈、肖家羊圈、何家圈、周家圈、馬圈溝等。

13.炮臺:屬秦川鎮,清代有一姓王的富戶居住此地,為了防匪修了一座炮臺,故名炮臺,沿用至今。

14.牌樓:有柱門形構築物,一般較高大。舊時牌樓主要有木、石、木石、磚木、琉璃幾種,多設於要道口,用於旌表烈士貞女的牌坊。今柳樹鎮和通遠鎮均有村名牌樓,也叫牌路。

15.路:因有官道或古道而命名,如官路溝、車路溝、大路村、牛路槽、小橫路等等。

16.莊:最早的莊指大戶人家的莊窠,高牆深院,後來逐漸把村落稱為某某莊。以莊命名的地名是最多的,不再一一列舉。

17.其他與人文有關的地名如:

道順,屬武勝驛鎮,據傳古時道順一帶土地以姓氏劃為八份,其中屬當地道人一份,當地人稱這份土地為道份。新中國成立後演變為道順,沿用至今。

兌角,屬武勝驛鎮,以地處向陽西南方向,八卦西為兌的一角,而得名兌角。

源泰,屬秦川鎮,相傳清代有一陝西商人在此地建堡經商,號稱「源泰」,後人稱此地為源泰堡子,簡稱源泰,沿用至今。

第三,以最先定居者的姓氏命名。如×家莊、×家磨、×家灣、×家場等等。紅城鎮有徐家磨、張家磨,大同鎮有賈家場,苦水鎮有周家莊,另如哈家嘴、保家窯、甘家莊、陳家臺子等等,不勝枚舉。

第四,以古籍記載命名。如莊浪、大通、伏羌、鎮羌、靖羌、平番、紅城、魯土司廟等等。又如團莊,名稱歷來已久,據《莊浪匯記》明代萬曆年間即有此名,相傳為屯兵官兵駐地。

第五,以當地方言詞語命名。如峴子、疙瘩、砬子、磴磴、羅羅等。

第六,根據某個名人或鄉紳提議命名。如紅城鎮進化村,原名堡子,後根據鄉紳提議改名進化,並且建立同名學校一所。野泉,原名野狐城,為追求古雅,後改名野泉。旅順,原名驢糞,當地文化人覺得難聽,因把順讀作「fen」,於是改名旅順,取意捋順,當地方言指事情順利的意思。道順,原名道份,意即該地有道士一份田產,改名道順,仍然屬於追求吉祥和人們對於原先地名的含義不了解而改為通俗易懂的稱謂。

第七,地方政府或官方命名。如民樂(鐵家莊)、大有、富強(伏羌)、新民、團結、四泉(以駐地墩底下附近的四眼井、雙龍泉,聯首尾二字得名)、勝利、先鋒、祁(祁家嘴)聯、苗聯(以苗家梁為中心,聯合閆家莊、細溝、賈家灣四個自然村成立大隊而得名苗聯)、五聯(意為幾個村落聯合成立的大隊)、新農村等等。七山,以境內有池溝口、王家莊、上吳家、小錢家、趙家拐子、馬家墳溝、荒澇池七座山嶺而得名。臨坪之名稱始於民國時期,原名楊家溝灘。以此處平坦,又臨近平番城,設臨坪堡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前為枝陽鎮臨坪堡。

第八,以當地少數民族語言命名。典型的如:

鰲塔,據明代《莊浪匯記》及新編《甘肅通志》載原名為毛塔拉,屬蒙語,意思是不好的平川,後演變為鰲塔。

浪排,屬連城鎮。據考:該地古時為藏族生息之地,據考浪排是藏語,意思是依山傍水,興旺發達之地。又以地形分上浪排、中浪排、下浪排,故名沿用至今。

塔拉,藏語把旱獺叫塔拉,也叫哈拉。松山,藏語叫米哈山,意為有肉吃的地方。主卜,屬藏語,意即「鄂博」,用石頭堆成堆子當神靈來祭祀的地方。

另有普觀、岢岱、大有、小有、灑灑、尕噠、石拉溝、哈拉溝、白得乃等,有的系藏語、有的是蒙古語詞彙,含義待考。

註:內容摘自陳立正《永登及周邊方言詞語彙釋》

永登縣文化館 供稿

08.休閒旅遊

青龍雪景

文/康登奎

你是水的精英,冰的魂魄。你仿佛是和北風那強大的冷旋律在翩翩起舞,你是那麼眷念這浩瀚的永登大地,急切地挪動腳步,去親吻著久別的青龍山公園。五穀豐登的永登大地欣喜地接納了這群歸來的孩子,把它們擁入了自己寬闊的胸懷。你呀,是霜的姐妹,是冬的使者。

你是一首無聲的詩,令人回味無窮,你是一幅立體的圖畫,從九天瓊宮裡流出,你是一曲美妙的旋律,輕歌、漫舞,你清除了塵世的雜質,帶來的是純潔天然。你襟懷坦白,風度翩翩。你默默寧靜,淡雅平凡。你為埋汰汙濁虔誠奉獻,將潔淨無瑕撒向人間,撒向五穀豐登的永登大地。

縣文旅局旅遊股 供稿

09."睛"彩視頻

永登·絲路門戶 壯美山川

視頻來源:永登縣融媒體中心

10.文化動態

縣文旅局開展文化市場疫情防控檢查

根據省、市、縣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統一安排部署,縣文旅局於1月9日召開專題會議對全縣文化旅遊行業疫情防控工作進行了全面安排,制定了《永登縣文旅系統疫情防控清單》《永登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關於做好節日期間文化旅遊行業疫情防控及安全生產工作的緊急通知》,及時下發局屬各單位、機關各股室、各文化旅遊經營單位,明確從1月9日開始至春節前,要求各單位迅速行動,落實主體責任,補齊疫情防控弱項、短板。

9日起,文旅局執法按照會議安排認真開展監督檢查,進一步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同局辦公室、文化股、體育股、行業股對全縣旅遊景(區)點、網吧、娛樂場所、文保單位、「三館一場」(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體育場)開展了實地督查,從落實口罩佩戴、體溫檢測、查驗健康碼、通風消毒等方面進行了細緻的檢查,共檢查娛樂場所70家,網吧9家,A級景區3家,鄉村旅遊景點3處,旅行社及其網點10家,出勤執法人員300多人次,現場對不具備疫情防控條件的5家娛樂場所下發了整改通知書,目前已全部整改。

11.讀往編來

尊敬的戴振峰老師:

你在《鄉韻》92期指出的學生習作《書籍——人生最大的財富》一文中的「歷史典故」和「用詞」經考證確實有誤,主要責任在於編輯校審時不夠細心和嚴謹,本期將予以回復。非常感謝你對《鄉韻》周輯一如既往的關注與支持!我們將在以後的審稿中力求做到完美無瑕,把最優秀的作品呈現給廣大讀者,努力把《鄉韻》周輯打造成一張展示本土作家、詩人、文學愛好者,書畫愛好者、未來作家之星的窗口;努力把《鄉韻》周輯打造成宣傳永登、推介永登優秀文化的一張新名片,讓更多的人通過《鄉韻》來了解家鄉永登的可喜變化。

最後,《鄉韻》周輯編委會建議作者在投稿前對作品在用詞、用句、錯別字、標點符號等方面進行自查,確定無誤後再投稿。再次感謝《鄉韻》最美的家人們,感謝一路有你們的陪伴,才有了我們共同擁有的美好溫馨家園!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編委會

二0二一年一月十五日

往期回顧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92)】非遺傳承·永登民間建房習俗!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91)】縣文旅局開展元旦春節節前安全大檢查!【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90)】我們的節日——元旦特輯!【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89)】展現青春風釆,抒發童真情懷——學生作品特輯!【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88)】永登風味小吃!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徵稿啟事

***************************************************************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編委會現面向全縣廣大文學、文藝、書畫等愛好者徵集有關文學、文藝、書畫、美術、歌曲、音視頻等作品,所有徵集作品一律經「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編委會嚴格審查後每周星期六在永登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微信公眾平臺推出。

徵集要求:

(一)主題鮮明突出:作品要緊扣時代脈搏、傳播正能量,謳歌先進典型、先進人物的動人故事和全縣文旅事業發展的可喜變化。

(二)內容積極向上:作品要求內容健康、積極向上、感染力強。

(三)形式不拘一格:作品必須為原創,例如:詩歌、散文、書畫、音樂、舞蹈、朗誦、攝影、短視頻、民間手工藝術等作品。

(四)作品要求:作品字數要求在1000字以內;音視頻節目格式為mp3、m4a、mp4、mpg、mpeg等常用格式,時長不超過10分鐘;圖片作品要求高清原圖,大小1M-5M;作者簡介不超過25字。

原標題:《【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93)】工作動態:縣文旅局開展文化市場疫情防控檢查!》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91)】縣文旅局開展元旦春節節前安全大...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的創辦既是加強和改進永登文化、文藝、旅遊、體育工作的全新舉措,也能更好的激勵廣大文藝工作者承擔起文藝繁榮的重任,承擔起守護我們精神家園的使命,為更好展示和宣傳永登新形象,提高永登美譽度和影響力,貢獻一份文化人的力量。
  •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49)】魯土司衙門舊址——妙因寺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書寫永登縣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謳歌永登縣改革發展的時代風景,永登縣文旅局創辦《「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選輯,將定期在每周六刊載,在各節慶期間推出「節慶」特輯,同時結合黨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法制建設、掃黑除惡等工作不定期推出特輯,充分發揮「三區」人才文化志願服務者才能,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助力精神脫貧扶志扶智
  •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86)】抗疫公益短視頻《愛在中國·家在...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書寫永登縣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謳歌永登縣改革發展的時代風景,永登縣文旅局創辦《「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選輯,將定期在每周六刊載,在各節慶期間推出「節慶」特輯,同時結合黨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法制建設、掃黑除惡等工作不定期推出特輯,充分發揮「三區」人才文化志願者和青少年的才能,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功能和作用
  •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82)】文化惠民—各鄉鎮「群舞爭秀樂...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書寫永登縣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謳歌永登縣改革發展的時代風景,永登縣文旅局創辦《「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選輯,將定期在每周六刊載,在各節慶期間推出「節慶」特輯,同時結合黨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法制建設、掃黑除惡等工作不定期推出特輯,充分發揮「三區」人才文化志願者和青少年的才能,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功能和作用
  •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44)】母親節特輯丨寫給母親的詩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書寫永登縣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謳歌永登縣改革發展的時代風景,永登縣文旅局創辦《「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選輯,將定期在每周六刊載,在各節慶期間推出「節慶」特輯,同時結合黨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法制建設、掃黑除惡等工作不定期推出特輯,充分發揮「三區」人才文化志願服務者才能,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助力精神脫貧扶志扶智
  •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85)】「蘭州民歌」苦水老調!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書寫永登縣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謳歌永登縣改革發展的時代風景,永登縣文旅局創辦《「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選輯,將定期在每周六刊載,在各節慶期間推出「節慶」特輯,同時結合黨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法制建設、掃黑除惡等工作不定期推出特輯,充分發揮「三區」人才文化志願者和青少年的才能,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功能和作用
  •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55)】原創歌曲《驪歌》·送給即將畢業...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書寫永登縣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謳歌永登縣改革發展的時代風景,永登縣文旅局創辦《「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選輯,將定期在每周六刊載,在各節慶期間推出「節慶」特輯,同時結合黨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法制建設、掃黑除惡等工作不定期推出特輯,充分發揮「三區」人才文化志願服務者和青少年的才能,服務農民工和社會各界
  •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87)】休閒旅遊:冰雪吐魯!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書寫永登縣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謳歌永登縣改革發展的時代風景,永登縣文旅局創辦《「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選輯,將定期在每周六刊載,在各節慶期間推出「節慶」特輯,同時結合黨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法制建設、掃黑除惡等工作不定期推出特輯,充分發揮「三區」人才文化志願者和青少年的才能,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功能和作用
  •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84)】2020年亞太玫瑰園廣場舞大賽圓滿...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書寫永登縣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謳歌永登縣改革發展的時代風景,永登縣文旅局創辦《「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選輯,將定期在每周六刊載,在各節慶期間推出「節慶」特輯,同時結合黨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法制建設、掃黑除惡等工作不定期推出特輯,充分發揮「三區」人才文化志願者和青少年的才能,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功能和作用
  •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58)】休閒旅遊·永登縣人民公園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書寫永登縣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謳歌永登縣改革發展的時代風景,永登縣文旅局創辦《「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選輯,將定期在每周六刊載,在各節慶期間推出「節慶」特輯,同時結合黨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法制建設、掃黑除惡等工作不定期推出特輯,充分發揮「三區」人才文化志願服務者和青少年的才能,服務農民工和社會各界
  •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79)】永登縣舉辦「魚水情·復興夢」萬...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書寫永登縣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謳歌永登縣改革發展的時代風景,永登縣文旅局創辦《「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選輯,將定期在每周六刊載,在各節慶期間推出「節慶」特輯,同時結合黨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法制建設、掃黑除惡等工作不定期推出特輯,充分發揮「三區」人才文化志願者和青少年的才能,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功能和作用
  •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50)】秦腔清唱《再續紅梅緣》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書寫永登縣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謳歌永登縣改革發展的時代風景,永登縣文旅局創辦《「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選輯,將定期在每周六刊載,在各節慶期間推出「節慶」特輯,同時結合黨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法制建設、掃黑除惡等工作不定期推出特輯,充分發揮「三區」人才文化志願服務者才能,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助力精神脫貧扶志扶智
  • 【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68)】師恩難忘·第三十六個教師節特輯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書寫永登縣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謳歌永登縣改革發展的時代風景,永登縣文旅局創辦《「鄉韻」永登文旅作品周輯》選輯,將定期在每周六刊載,在各節慶期間推出「節慶」特輯,同時結合黨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法制建設、掃黑除惡等工作不定期推出特輯,充分發揮「三區」人才文化志願服務者和青少年的才能,關愛殘疾人、
  • 集賢縣文旅局開展「結對子、種文化」活動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不斷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提升基層文化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近日,集賢縣文旅局到升昌鎮、永安鄉開展「結對子、種文化」系列活動。  此次活動分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圖片展、文化大講堂、送圖書下鄉三項內容。
  • [文旅局]天水市召開全市文化旅遊假日市場工作安排會
    1月15日,全國2020年春節文化和旅遊假日市場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北京召開。天水市文化和旅遊局設分會場,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傅小春,縣區文旅局分管領導、執法隊負責同志,市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隊、局機關相關科室人員30餘人參加會議。
  • 無棣召開2020年國慶節、中秋節文化和旅遊假日市場工作會議
    縣政府副縣長張恩傳出席會議並講話,縣鹽業服務中心主任仝德恆主持會議,縣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郭文江傳達全市文化和旅遊假日市場工作會議精神。會前,張恩傳採取「四不兩直」的檢查方式,先行到無棣古城、鑫嘉源等重點景區景點進行了調研督查。
  • 澄城縣文旅局開展幹部能力提升暨講解員業務工作
    為了推動澄城縣文化旅遊從業隊伍服務水平和業務素質整體提升,進一步提升澄城縣旅遊形象和景區旅遊服務質量,提升機關幹部和講解員的業務能力及個人修養,促進澄城縣文化旅遊事業不斷發展,12月11日,澄城縣文化和旅遊局舉辦了「2020年文旅系統幹部提升暨講解員業務培訓會」,會議由縣文化和旅遊局總工程師李榮才主持
  • 【文化】乾縣文化館舉辦國藝乾州大講堂書法知識講座;乾縣榮獲「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等稱號;文旅局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活動
    此次峰會以「打造優秀文旅品牌,大展中國旅遊之風」為主題,通過全國各地精彩紛呈的旅遊風光及獨特的生態文化展示,推動旅遊創新、旅遊新項目、特色旅遊產品為一體的新型旅遊融合,促進國內旅遊業的發展與交流,實現新跨越。
  • 平昌縣文化市場不間斷開展專項檢查
    春節臨近,為保障我縣文化市場安全穩定、健康發展。縣文廣旅局市場管理股及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持續對轄區內網吧、KTV、電影院、動漫城等場所疫情防控與安全工作開展督查,從而營造安定祥和的文化經營氛圍。此次檢查縣城內網吧、KTV、文化館、圖書館、電影院、旅行社共50餘家次,檢查人員重點查閱直屬單位及文化市場經營單位的疫情防控軟體資料,詳細的確認場所是否對進出人員信息進行登記,是否對場所進行消毒並做好消毒記錄;同時針對場所內滅火器是否有效、消防通道是否堵塞、安全巡查記錄是否填寫進行了全面檢查。
  • 名家畫瓷、直播帶貨……德州開展藝術品線拍 助力文旅市場復甦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6日訊 為了助力企業擺脫疫情影響,近日,德州市開展了「次第花開」全國文化藝術品線拍季活動,通過線下「名家畫瓷」,把德州特有的藝術產品進行在線直播,讓傳統藝術產業實現了線上花開。在德州宋金紅綠彩博物館,一場「名家畫瓷」在線直播活動正在進行,來自全國的9位藝術家親臨現場進行創作,把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宋金紅綠彩陶藝術製作過程和全國的粉絲進行分享。主播周之初介紹說,「今天直播的主要是名家畫瓷的過程,給他們做一個鋪墊,做一個準備,明天正式是老師的作品出窯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