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龍興古鎮一公裡左右的地方,有一大片正在建設的工地。兩年後,它將成為重慶球迷心中的地標。
這裡是龍興專業足球場EPC工程總承包項目的施工現場,建成投用後,將躋身國內最大的專業足球場之列。項目負責人是來自兩江新區龍興工業園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建管部的鄧偉,一個紮根龍興近10年的建設者。
說是項目負責人,鄧偉坦言自己更像是一個大管家。「工地的內部控制、外部協調,項目與公司之間的溝通,我都要負責,就像一個溝通的樞紐站,每天接打的電話近百個。」
鄧偉說,建築工程管理涉及的事項非常瑣碎,進度把控、質量把關,預防潛在危險、解決突發事件,事無巨細,都在他的工作範圍內。
項目所在的龍腦山是龍興鎮片區最高的山丘,這給正在進行的土石方作業增加了難度。「我們要在3個月的時間裡,移平超過兩百萬方土壤及巖石。」為保證進度,項目部決定增加渣土車數量,實行三班倒,24小時開工。
「目前我們有一百多輛渣土車,數量是一般工地的近十倍。再過一段時間,等工地場面擴大,出入口變多,我們的設備數量會是現在的3倍,工程進度會越來越快。」鄧偉說。
在足球場項目的西北面,是和合家園安置房片區,四個組團一共安置搬遷戶約3萬人,是龍興片區規模最大的安置房項目。那是鄧偉在龍興參與的第一個,也是至今仍引以為傲的項目。
和合家園A組團是龍興片區第一個安置房項目。當時,片區的拆遷工作已經完成,項目竣工前,搬遷戶住在租來的房子裡。「中國人非常看重安居樂業。我們要儘快完工,給老百姓一個家。」鄧偉說。
時間緊、任務重,項目部日夜趕工,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A組團建設,為超過1萬名搬遷戶提供了新的家。
新的問題隨之出現。和合家園A組團開放入住後,不少住戶尚未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生活垃圾扔進電梯,踩踏小區綠化帶,在小區內擺攤設點的情況時有發生。
為解決這一問題,和合家園項目部聯合社區、街道等單位,在小區內設立工作點,為居民解決生活問題,幫助他們儘快適應和融入新的生活環境。
「我也是農村的孩子,完全理解他們的不適應。而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幫他們融入城市生活。」鄧偉說,大概有半年,他每天都在22棟樓下的工作點,為居民答惑解疑。
久而久之,他發現很多居民並不是真的希望換一個更大的房子,而是希望有人聽他傾訴,理解他。「比起實際解決問題,更需要滿足他們的情感訴求。」
輾轉於龍興的項目建設現場近十年,鄧偉親眼見證、更親手參與了龍興的城市化進程。他調侃自己已經從「白白淨淨的帥小夥曬成了皮膚黝黑的中年人」。
「青春總會走遠,我的青春獻給了龍興的建設。看著龍興的房子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寬、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值了!」鄧偉說,再過十年,他會帶兒孫來看看那個時候的足球場、看看那個時候的龍興,告訴他們「這就是承載我青春的地方。」
(記者 郭姝彧 攝影 張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