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興都庫什山,到最東端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點,地大物博的我們在地理上橫跨五個時區:從東五區到東九區。
1902年,清光緒帝在位,中國海關制定「海岸時」,以東八區為標準時刻。
1912年,中華民國時期,位於北京的中央觀象臺將全國分成了五個時區。從西向東依次是:
崑崙時區(格林威治中央時區+5.5小時)
新藏時區(+6)
隴蜀時區(+7)
中原標準時區和中國海岸時(+8)
長白山時區(+8.5)
五個時區看似很潮,但其實用起來把很麻煩,不知今昔何年。
所以,四九年之後,「中原標準時間」改稱為「北京時間」作為全國統一標準。
但有意思的是,「北京時間」並不是「北京的時間」
「北京時間」的基準線是東經120度,而北京市從地理位置上看位於東經116度21分,兩者相差14分半。
儘管全國統一使用「北京時間」避免混亂,但是也出現一個新的問題,距離東八區越遠的地方,實際時間與北京時間相差越大。所以在新疆和西藏地區用的是「東八區北京時間」,但生活作息與民國時期的新藏時區相同,向後調整了兩個小時。
比如,中原地區晚上7:00飯後散步的時候,新疆人可能才剛在下班的路上,買兩隻饢作為晚餐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