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到總章元年(668)的唐朝滅高句麗之戰,往往被認為是一場國力的碾壓之戰。此戰中唐軍的兵力,甚至有「蕃漢兵五十萬」這樣的浮誇記載。但事實上,由於大戰略家蘇定方已經調到西線防禦吐蕃並在乾封二年(667)去世,由李勣作為總指揮的這場戰爭布置混亂,配合錯謬,其戰略規劃甚至遠不及龍朔元年(661)到龍朔二年(662)對於高句麗討伐的水平。在李勣和契苾何力的冒進主義思想指導下,唐軍幾乎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但因為戰神薛仁貴的逆天表現徹底扭轉了戰局,唐朝才能收穫一場滅國拓土的史詩勝利。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去世,其長子泉男生繼承其位,後被其弟泉男建擊敗(兩人實姓淵,唐滅高句麗後避李淵諱將其改為泉姓),逃奔高句麗舊都國內城,「率國內等六城十餘萬戶,書籍轅門」(這是高句麗在吉林境內大部分的定居人口),投降了唐朝。上圖紅點是國內城位置,位於鴨綠江北岸,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內。唐軍穿越遼水防線,並越過吉林東部崇山峻岭的阻隔去接應泉男生的可能性很小,應當是泉男生率軍突圍出來,和契苾何力、龐同善、高侃、李謹行、薛仁貴率領的唐朝接應部隊會合,《資治通鑑》記載——「(乾封元年)九月,龐同善大破高麗兵,泉男生帥眾與同善合」,應是唐軍在遼水防線打穿一個口子使得泉男生得以遁出。
在泉男生投降的影響下,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十二月,淵蓋蘇文的弟弟淵淨土也「以城十二,戶七百六十三,口三千五百四十三」,投降了唐朝和新羅(當時百濟已經被蘇定方攻滅,朝鮮半島西南部被唐朝佔據)。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十二月,唐朝開始正式進行徵討高句麗的選將和部署,「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作為滅高句麗之戰的總指揮。
雖然泉男生降唐導致高句麗人心動搖,但唐朝並沒有獲得國內城一帶的土地。人口多達300多萬(可能計算了附庸的靺鞨人口)的高句麗的版圖和防禦體系此時仍完整,唐王朝勢必要面臨一場苦戰。
新城之戰
唐軍的布置,在北路由總指揮李勣親自率領,兵力約為十萬左右,首先進攻新城。至於水路、南路及新羅盟軍,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這裡先賣個關子,後面寫到時再交代。
新城(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在遼水以東,緊鄰遼水,處於遼水防線的中段,戰略地位非常緊要。攻克新城,就能在高句麗遼水防線上撕裂一個大口子,發動中央突破,將遼東地區切為南北兩個部分。李勣作為大唐老帥,選擇新城作為突破口是比較允當的。
▲新城位置示意圖由於後方遼西地區地廣人稀,唐軍缺乏大量民夫作為炮灰,所以採取了構造工事封困的進攻方式,「引兵於新城西南,據山築柵,且攻且守,城中窘迫,數有降者」。新城之戰開始於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正月或二月,到九月辛未(九月十四日),城內糧盡,新城人師夫仇等人抓住城主,開城投降。在這長達半年的進攻當中,竟然沒有像樣的高句麗野戰軍援救新城。這是因為高句麗是較為鬆散的體制,全國分為五部,城主們獨立性很強,各自為政,因此在動員上效率低下。經過唐王朝多次打擊,城主們變得越來越注重保存實力,這個問題就更加嚴重了。
在高句麗巔峰期的好太王時代,能夠以少勝多,打得鮮卑慕容氏的具裝鐵騎抱頭鼠竄。當時的高句麗,是有希望形成後世後金這樣的強凝聚力古典軍國主義政權的。然而好太王之後的高句麗,面對的不是軟弱的中原,而是不可一世的北魏政權,不僅無法繼續擴張,連劫掠都不敢多想。時間一長,高句麗因為無法獲得戰爭紅利,權力就離散化了。事實上如果沒有隋煬帝三徵高麗,權力分散的高句麗對於中原也是沒有致命威脅的,唐王朝對於高句麗的討伐,目的還是要收復中國的傳統領土遼東。換而言之,如果後金入關失敗,更大可能也是權力逐漸離散化之後像高句麗一樣,被新的中原王朝討伐而滅亡。
攻克新城之後,李勣率領獨孤卿雲等人穿越遼東丘陵,挺進鴨綠江防線,準備與南路軍和水軍部隊合攻平壤。在未能掃清高句麗遼河防線的情況下,這樣做是有一定風險的,但是考慮到新城之戰消耗時間之長,唐軍急於發動總攻。當然,李勣還是留下契苾何力率領一部分軍隊留守新城,繼續攻略遼東。但契苾何力此人「頗忌前」,看不得別人比自己立更大功勞,對於這樣的安排並不滿意。李勣的任命,差一點就給大唐帶來一次破壞級的軍事災難。
▲後方戰線危機當時高句麗的兵力布置是「高麗兵十五萬屯遼水,引靺鞨數萬眾據南蘇城」,這些兵力分散在若干城池當中。契苾何力率領留守新城的部隊,「奮擊破之,斬首萬級」,殲滅了一萬人。由於缺乏統一的統籌指揮,來攻擊新城的高句麗軍顯然不是遼水南岸諸城的全部兵力,只是其中一部分,被契苾何力打敗不足為奇。契苾何力取得勝利之後耐不住寂寞,「乘勝進拔八城。引兵還,與勣會合」,把新城大部分的兵力拉到李勣那裡去了,而李勣此時在哪呢?已經穿過遼東丘陵,抵達鴨綠江北岸了。
當然契苾何力可以解釋說,他攻克八座城池,正是為了擴大李勣軍團後方的安全區,出於保障後路的需要。但事實就是此時新城除了周邊有泉男生率領的少量高句麗降軍之外,只剩下高侃、薛仁貴、龐同善率領的萬人左右兵力。泉男建能夠在內戰中擊敗其兄長泉男生,是有一定軍事才能的。他得到情報之後,馬上派出一定數量中央軍越過鴨綠江,發動遼水防線的眾多城主出兵進攻新城一帶。
在李勣抵達鴨綠江北岸之前,已經攻克了當初李世民未曾拿下的安市城。據《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記載,「<赦處俊>在<安市城>下,未及成列,我軍(高句麗軍)三萬掩至,軍中大駭。<處俊>據胡床,方食幹糒,簡精銳,擊敗之。」郝處俊是李勣的副手,在李勣圍攻安市城時,高句麗曾經出動三萬兵力救援安市城,被郝處俊擊敗。而此時北線唐軍應當已經拿下了金山城,很可能是此前被契苾何力攻克的。但也就意味著唐軍在遼水一線的少量兵力必須防守南至安市北至金山的廣大區域,兵力越發吃緊。
高句麗軍襲擊新城,高侃、龐同善陷入苦戰,這時以勇猛著稱的薛仁貴出擊,擊敗高句麗軍。隨即高侃率軍挺進到金山城。在兵力如此之少的情況下進行機動,只有一種可能。金山城此前已經被唐軍拿下,而高句麗軍進攻金山,就是為了調動新城唐軍。從新城北進到金山,唐軍本來就經過了長途跋涉。而此次來進攻的高句麗軍隊兵力在五萬以上,都是具備野戰能力的戰士。高侃是著名詩人高適的祖父,曾率軍擒獲在阿爾泰山以北遊牧的突厥小可汗車鼻可汗,是一員猛將,但面對絕對優勢兵力的高句麗人進攻,高侃力不能支,率軍潰退。
說到這裡,我們設想一下,如果高侃部全軍覆沒,會造成什麼影響。顯然,高句麗人可以輕易地收復金山、新城,乃至更南面的安市,因為這一線都處於兵力空虛的狀態。唐軍的陸上補給線將會被完全切斷。有人可能認為還可以靠海路補給,但是按《資治通鑑》記載——「郭待封以水軍自別道趣平壤,績遣別將馮師本載糧仗以資之。師本船破,失期,待封軍中飢窘,欲作書與績,恐為虜所得,知其虛實,乃作離合詩以與績」。率領水軍的郭侍封,竟然需要李勣部提供軍糧,水軍又怎可能供應唐軍需要的糧食呢?
換而言之,由於李勣和契苾何力(主要是契苾何力的責任)的冒進,導致了顧頭不顧腚的布局,唐軍差點被高句麗人徹底切斷補給線。如果那種事情發生,隋煬帝時代慘敗薩水,喪師十萬的軍事災難很可能重演。
薛仁貴的逆天表演
對於金山之戰的後續發展,史料記載非常簡短——「高麗乘勝逐北,仁貴引兵橫擊之,大破高麗,斬首五萬餘級,拔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泉男生軍合」。
▲白袍將軍薛仁貴劇照《新唐書》中金山之戰戰果為5000級,似較合理,5萬更可能是這支高句麗野戰軍的總人數。但金山城所在的位置在坡度較緩的丘陵地區,並不存在可以將敵軍分割殲滅的峽谷地形,所以這一戰的表現仍然可以說是奇蹟。筆者推測,薛仁貴率領精銳騎兵衝擊,應該特意針對了高句麗軍的指揮樞紐,雖然僅斬首5000,但一舉端掉了這支高句麗軍的指揮系統。由於唐朝不斷的打擊,高句麗國力衰退,軍隊野戰能力下降,這種突破作戰變得有可能。此後這支高句麗軍剩餘的兵力應當是投降了,所以金山之戰的實際戰果是五萬。這種斬首戰術,與李世民的經典戰役虎牢之戰非常類似。
乾封二年(667年)年末的金山之戰造成的巨大震懾力下,南蘇、木底、蒼巖三城投降唐朝,其中南蘇、木底是由泉男生勸降的。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南蘇城,高句麗軍在遼水布防的時候,曾「引靺鞨數萬據南蘇城」(《舊唐書·契苾何力傳》),而泉男生是「率其眾與契丹、靺鞨兵內附」(《新唐書·泉男生傳》),據此看,據守南蘇城的數萬靺鞨兵很可能也向唐軍投降了。
總章元年(668年)二月,趁著開春氣候回暖,薛仁貴攜勝率三千人(《舊唐書·薛仁貴傳》作兩千人)進攻高句麗重鎮扶餘城。這時,部將都以兵少,勸他不要輕進。薛仁貴說:「兵員在於會用,不在人多。」於是率軍出徵。這次戰役,他身先士卒,共殺死、俘虜高句麗軍一萬餘人,攻拔扶餘城。唐軍一時聲威大振,扶餘川四十餘城,紛紛望風降服。扶餘位於今吉林四平,處於吉林西部。攻克扶餘城之後,沿著遼河上遊通向吉林東部的交通線也被打通,泉男生又勸降了他原來的根據地國內城。薛仁貴以一人之力,數千兵力,解決了多達十萬以上的高句麗軍隊,並徹底解除了唐軍主力的後顧之憂。
平壤落城
在新城之戰到扶餘之戰期間,唐軍組織了一次對平壤的進攻,結果可謂笑料百出。筆者甚至認為,如果沒有薛仁貴摧垮遼河防線高句麗軍造成的巨大震懾,即便高句麗人沒能切斷唐軍補給線,李勣也未必能拿下平壤城。乾封二年(667年)年中,郭侍封率領水軍在遼東半島尖端已經建立了作戰據點,並預備水軍進攻平壤,但糧食不足,「作離合詩以與績。績怒曰:『軍事方急,何以詩為?必斬之!』行軍管記通事舍人河南元萬頃為釋其義,績乃更遣糧仗赴之」。李勣很欣賞元萬頃,讓他寫《檄高麗文》,「曰『不知守鴨綠之險。』泉男建報曰:『謹聞命矣!』即移兵據鴨綠津,唐兵不得渡。上聞之,流萬頃於嶺南」。
由於元萬頃的騷操作,李勣被堵在鴨綠江北岸過不去。新羅王金法敏在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八月就率軍出徵了,九月抵達漢城,隨後開始進攻高句麗邊境上的八重城,十月還沒攻下,這時候得到李勣的指示,要求給從水路進攻的郭侍封部運糧。同時,鎮守百濟故地的劉仁願也率軍對平壤發起進攻,但由於山路崎嶇和百濟復國勢力阻撓,耽擱了時機,抵達之時不僅郭侍封早已作戰不利撤退,新羅人也撤走了。缺乏李勣大軍的加入,光靠南路進攻是不可能拿下平壤的,何況幾路軍配合非常糟糕。
不過在鴨綠江一線和高句麗軍隊乾瞪眼的同時,李勣也並非沒有作為。吸取了之前讓高句麗軍隊繞到後方的教訓,等到薛仁貴在扶餘一帶掃蕩時,泉男建再次派兵5萬救扶餘城,在薛賀水(又稱薩賀水,即今遼寧丹東西南趙家溝河)被李勣逮住並大破,「斬首五千餘級,獲生口三萬餘人」,徹底摧毀了這支野戰部隊。薛賀水之戰李勣和契苾何力都在場,基本可以認為是以多打少,但畢竟是一場比較高效的殲滅戰,摧毀了高句麗最後的野戰主力。此後高句麗內部人心離散,陷入瓦解,李勣攻克薛賀水附近的大行城(今遼寧丹東西南娘娘城),此後突破了鴨綠防線,挺進200裡,拿下辱夷城(在朝鮮永柔境內),進逼平壤。《舊唐書·契苾何力傳》記載,「何力引蕃漢兵五十萬先臨平壤」,這恐怕是契苾何力抓了大量投降的高句麗人當炮灰預備攻城用的緣故。
隨後,薛仁貴部在內的諸多路唐軍和新羅軍相繼抵達,高句麗的滅亡沒有任何懸念。最終,僧人信誠開城放入唐軍,平壤落城,泉男建自殺未遂被擒獲。
▲滅高句麗之後唐朝疆域達到鼎盛唐滅高句麗之戰,出兵十餘萬,並有數萬新羅盟軍,攻擊已經遭到嚴重削弱並經歷內亂的高句麗,前後歷時兩年,消耗糧秣物資不計其數,唐軍更是一度陷入危局,可以說打得並不輕鬆。由此,可以看出滅國之戰的艱難,無論如何,高句麗是一個擁有300多萬人口,立國足足700年的東北霸主。但無論如何,這一戰展現了大唐帝國的榮耀,以及「雖遠必誅」的決心。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乾封、總章年間徵討高句麗之戰》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海雲天,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