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創/圖來自網絡 作者:小貝讀史
我是小貝讀史,歷史如浩渺的滄海,如縹緲的煙雲,道不淨前朝事,理不清的今朝人。
說起「裴」姓,多數人可能覺得這個姓氏太過小眾,在百家姓中也排不上名號,更別提和那為人熟知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相比了。
其實不然,歷史上的裴氏曾擁有著無上的榮耀,「自秦漢以來,歷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極,五代以後,餘芳猶存。上下二千年間,豪傑俊邁,名卿賢相,茂鬱如林,彪炳史冊。」
縱觀華夏五千年文明史,沒有任何一個家族能望其項背,於是便有了北宋文學大家歐陽修「天下無二裴」的美譽。
謂之「天下無二」絕不是信口而說,這是有著深刻的歷史依據的,下面我們就從歷史的長河裡去揭開這一輝煌氏族的過往吧!
|望族世家,千年不衰
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裡,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望世家族,這就是河東聞喜裴氏家族。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為贏秦始祖非子之後,非子之支孫封pei(原字為上非下邑)鄉,因以為氏。到了周僖王時期,六世孫陵封為解邑君,乃去「邑」從「衣」,以「裴」為姓,這便是裴氏的由來。
隨著裴氏家族的發展變遷,到了三晉時期便成了河東之地聲勢顯赫的名門巨族。期間出過無數經天緯地的大才,諸如西晉地圖學家裴秀(224—271年)(裴秀、裴楷等號稱聞喜八裴,與當時的琅琊八王齊名。),其被譽為「中國製圖學之父」。後來裴秀之子裴顧,又成了西晉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在當時崇尚「莊老」、高談「玄理」的情勢下,獨樹一幟。
後隨著三晉衰亡,裴氏一族仍風生水起,從官宦到巨價,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一些勢力爭相拉攏的對象。到了南北朝時期,「史學三裴」——裴松之、裴駰、裴子野,皆以注史享有盛譽。裴松之為陳壽《三國志》作注65卷、博採群書,史料翔實,流傳千古,開注史之先河。
南朝宋文帝稱讚他「裴世期為不朽矣!」他的兒子裴駰為司馬遷《史記》作注,寫成《史記集解》80卷,流傳於世。他的曾孫、裴駰之孫裴子野撰寫編年體《宋略》20卷,其敘事、評論都超出了沈約所著《宋史》水平。二著均影響非凡,永垂後世。
由此兩段歷史時期,便可發現裴氏家族在歷史上的顯赫地位,試想一個家族能一直活躍在政治與權貴的中央,又有哪幾個世家能夠比得上的,就算是那些皇家一族最多也不過幾百年而已。而裴氏家族卻能在一個個王朝的裹挾下安然無恙的生存,確實令人嘆為觀止。
|將相接武,公侯一門
真正讓裴氏一族最輝煌的時代,便是醉生夢死的大唐王朝了。在整個大唐世家大族中,裴氏擁有著無可比擬得位置,以至於被稱之為歷史上的「將相接武、公侯一門」。
我們來看一組《裴氏世譜》中的數據:「裴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與皇室聯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駙馬21人,公主20人等。其中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餘人;名垂後世者,不下千餘人;七品以上官員,多達3000餘人。」這在中外歷史的世家大族裡是獨無僅有的。
而在唐朝出過的宰相有多少位呢?史料的記載是:「表唐宰相世系,以裴為首,宰相十有七人,豈不盛哉!」裴氏族人擔任輔國宰相幾乎成了唐朝每代君主的標配,足可見裴氏一族是何等的興盛。
華夏望族裴氏家族歷經千年經久不衰,其留給後世的不僅僅是一聲聲的驚嘆,更是每個氏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文明與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一代偉人毛澤東1958年曾與時任山西省省委書記的陶魯茄說道:「中國出宰相最多的就是你治理的聞喜縣(裴姓),裴氏家族千年榮顯,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家族。」胡耀邦曾說:」研究中國的人才學,不能不研究裴氏家族。」
經歷著幾朝興衰的裴氏一族,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已形成了一個「裴氏奇蹟」和「千古神話」,成為歷史上無數世家大族難以企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