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2021-01-08 大河網

    □關愛和

    在河南大學明倫校區南大門內側的門楣之上,柳體金字書寫校訓赫然醒目:下方左側為「明德」,右為「新民」,正中上額橫書「止於至善」。

    1936年10月,河南大學南大門落成。校門正面,金色的「河南大學」校名熠熠生輝。而在內側門楣之上,八個柳體金字「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則令人動容。

    負責籌建南大門的是校長劉季洪。在他擔任校長期間,河南大學從《禮記·大學》中選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一句,加以概括修改,形成校訓「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按照劉季洪的提議,校訓被鐫刻於南大門內側門楣之上,為的是讓出入此門的師生,時刻將之銘記於心。

    所謂「明德」,就是弘揚與培養崇高的道德,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通過學習實踐培養和發揚優良的品德;所謂「新民」,就是培養正確而富於創新的思維能力,用自己所學啟發民智,擔當社會責任;所謂「止於至善」,宋代大儒朱熹在《大學章句》中闡釋說:「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意思是要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達到盡善盡美的最高境界。

    早在初創時期,河南大學就有了鮮明的辦學宗旨。1912年9月,河南大學的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立。首任校長林伯襄,將「以教育致國家於富強,以科學開發民智」作為辦學宗旨。1922年11月,中州大學在預校的基礎上成立,後易名為國立第五中山大學、河南省立河南大學,於1930年9月改名河南大學。自建校之日起,歷屆校長都特別重視學生品德的培養。如凌冰校長在執掌中山大學時,強調培養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和「服務社會之能力」。查良釗校長在校內樹碑,置濟南慘案彈殼於其上,並在碑上刻警語,勉勵全校師生奮發圖強,勿忘國恥。張仲魯校長則明確提出,要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推廣高等教育」為辦學宗旨和理念。正因如此,在「五四」、「五卅」、「一二·九」歷次運動中,河大師生始終心繫國運,從未停止過追求光明和真理的腳步。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既是對辦學傳統的繼承,也是對辦學理念的明確,既可啟發學子加強個人修養,具備擔當意識,亦彰顯了大學傳播文化、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的功能。以此為校訓,足見劉季洪及其同仁的良苦用心。

    然而,令劉季洪沒有想到的是,就在校訓鐫刻在南大門一年後,日寇的鐵蹄就踏破了校園的寧靜。1937年12月,為了躲避戰火,河大師生被迫輾轉信陽雞公山、南陽鎮平、洛陽嵩縣,後在潭頭棲身5年。雖輾轉顛沛,河大始終弦歌不輟。師生們「尚誠樸,勤學問,重團結,養正氣」,「讀書不忘救國」,在當地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指導農民科學種田,提高當地醫療水平,以實際行動踐行校訓,成為文明和科學的倡導者、實踐者和播種者。

    在百餘年辦學歷史中,正因秉承校訓,河南大學孕育出一大批高校,分離出許多系科專業,成為中南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母體之一;正因秉承校訓,河南大學通過高水平大學建設,努力成為中部崛起的科研高地和人才培養、聚集的高地,積極融入區域社會與經濟發展,為實現河南經濟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2012年9月,在建校百年慶典上,來自中國臺灣的93歲校友管守嚴用河南話說:「河大人要牢記校訓,再努力,再進步,讓河南大學在已有的基礎上,繼續精進,為國家培養21世紀需要的人才。」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這是最富民族氣派的大學校訓,也是已融進河南大學精神底色的不懈追求。

    (作者系河南大學黨委書記)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的極境之美——「在新民、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
    就是「大學之道」中所講的,「在新民、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在新民每天都在自我更新,自我超越。這是勤奮——天道酬勤,有了這樣的自強不息,不斷向上向善的突破,才能在生命中的某一刻領略到天人合一的極境之美。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大學》的核心;而《大學》又是《論語》的總綱。「大學之道」流程圖 1、參考上圖:「大學之道」流程圖 《大學》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 三綱:明明德、新民
  • 辨析|為什麼說朱熹關於「止於至善」的解釋是一種誤讀
    《大學》開宗明義,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大學章句》中,朱熹詮釋「止於至善」:「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在這裡,「止」當「必至」、「不遷」之意,就是必須達到;「於」為虛詞,「至善」是事理的極致,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盡善盡美的「盡善」之意。
  • 長沙百年名校:明德中學
    於是他們暫租左文襄祠為校舍,以胡元倓為監督,推龍璋的叔父、在籍刑部右侍郎龍湛霖為總理,創辦了明德學堂。這年3月29日,明德學堂第一期兩個班共80名學生正式開學。此後,他擔任明德校長達38年之久,直到1940年逝世。
  • 明德中學的「磨血」精神
    於是他們暫租左文襄祠為校舍,以胡元倓為監督,推龍璋的叔父、在籍刑部右侍郎龍湛霖為總理,創辦了明德學堂。這年3月29日,明德學堂第一期兩個班共80名學生正式開學。此後,他擔任明德校長達38年之久,直到1940年逝世。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如何解釋?虛空濟
    #每日傳統文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個「明德」就好比是王陽明先生講的「致良知」,「良知」是人人本有的,「致」是過程,修正的過程,F家講每個人的自性,都是圓滿的,都是圓明的,所以為什麼叫修F,修F修的是什麼,就是把我們本有的那些欲望,把我們不足的顛倒的、妄想的、執著的那些東西修掉,你會發現,你本來的 F心和F性,就是自性,圓明的東西就出來了,所以這裡的明德意思是相通的。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 明德講堂總結篇來啦~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 明德講堂總結篇來啦~ 2020-07-17 22: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攸縣人與百年名校明德中學
    基於此,1932年蔣介石來校視察,手書「止於至善」橫匾,1933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評定全國10所最佳中學,明德名列第一,特獎「成德達材」橫匾。1934年《大公報》發表《湘省之教育》,盛讚「明德與南開,不啻南北並立之兩大學府」。著名教育家張伯苓來明德演講,亦稱「北有南開,南有明德。」明德中學不僅被譽為「院士搖籃」,還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 「鐵案」符號:一種止於至善的法治精神
    「鐵案」符號傳遞著止於至善的理念,引導我們在現實世界裡精益求精,引領現實世界趨向完美。「鐵案」符號貴在倡導一種理念,但在實踐中需謹慎對待,要認識到「鐵案」不是因為不能推翻,而是要能夠經得住推敲。對於「鐵案」應有「自知無知」的謙遜和敬畏,認真對待法律特有的方法論和法律理性,實現「鐵案」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辯證統一。
  • 王陽明:如何明明德,怎樣親民
    弟子再問:如何明明德? 王陽明回答:只是個親民。 2 這是段車軲轆話。好像《祝你生日快樂》那首歌一樣,永遠都唱不完。
  • 《王陽明心學》天地萬物本是一體,止於至善本在我心
    弟子問,做到止於至善為什麼有那麼重要呢?止於至善王陽明回答說,所謂至善是明德親民的終極法則,至善是表現在能立刻、馬上肯定對的和否定錯的,凡輕重厚薄都能根據當時的感覺展現出來,它賦予變化卻沒有固定的形式,然而它是人的規矩與物的法度的終極裁斷。
  • 明德設計招聘,期待專業、專注、專心的你
    明德,意為光明之德。出自《大學》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德《尚書 · 鹹有一德》中指一德,在於弘揚一心,弘揚精一之德、專一之德、惟一之德、純一之德。正在招聘23年來風雨砥礪,明德設計在專業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恪守專業,在專注中務實發展。
  • 長沙高中名校開學篇丨2020年長沙市明德中學下學期開學典禮
    湖南省長沙市明德中學由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胡元倓先生創辦於1903年,是湖南省最早的新式中學堂。解放後,明德中學一直是湖南省重點中學,2004年被評為湖南省首批示範性高級中學,辦學成績位居全省前列,現已發展成為湖南省最大的教育集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