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和
在河南大學明倫校區南大門內側的門楣之上,柳體金字書寫校訓赫然醒目:下方左側為「明德」,右為「新民」,正中上額橫書「止於至善」。
1936年10月,河南大學南大門落成。校門正面,金色的「河南大學」校名熠熠生輝。而在內側門楣之上,八個柳體金字「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則令人動容。
負責籌建南大門的是校長劉季洪。在他擔任校長期間,河南大學從《禮記·大學》中選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一句,加以概括修改,形成校訓「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按照劉季洪的提議,校訓被鐫刻於南大門內側門楣之上,為的是讓出入此門的師生,時刻將之銘記於心。
所謂「明德」,就是弘揚與培養崇高的道德,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通過學習實踐培養和發揚優良的品德;所謂「新民」,就是培養正確而富於創新的思維能力,用自己所學啟發民智,擔當社會責任;所謂「止於至善」,宋代大儒朱熹在《大學章句》中闡釋說:「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意思是要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達到盡善盡美的最高境界。
早在初創時期,河南大學就有了鮮明的辦學宗旨。1912年9月,河南大學的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立。首任校長林伯襄,將「以教育致國家於富強,以科學開發民智」作為辦學宗旨。1922年11月,中州大學在預校的基礎上成立,後易名為國立第五中山大學、河南省立河南大學,於1930年9月改名河南大學。自建校之日起,歷屆校長都特別重視學生品德的培養。如凌冰校長在執掌中山大學時,強調培養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和「服務社會之能力」。查良釗校長在校內樹碑,置濟南慘案彈殼於其上,並在碑上刻警語,勉勵全校師生奮發圖強,勿忘國恥。張仲魯校長則明確提出,要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推廣高等教育」為辦學宗旨和理念。正因如此,在「五四」、「五卅」、「一二·九」歷次運動中,河大師生始終心繫國運,從未停止過追求光明和真理的腳步。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既是對辦學傳統的繼承,也是對辦學理念的明確,既可啟發學子加強個人修養,具備擔當意識,亦彰顯了大學傳播文化、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的功能。以此為校訓,足見劉季洪及其同仁的良苦用心。
然而,令劉季洪沒有想到的是,就在校訓鐫刻在南大門一年後,日寇的鐵蹄就踏破了校園的寧靜。1937年12月,為了躲避戰火,河大師生被迫輾轉信陽雞公山、南陽鎮平、洛陽嵩縣,後在潭頭棲身5年。雖輾轉顛沛,河大始終弦歌不輟。師生們「尚誠樸,勤學問,重團結,養正氣」,「讀書不忘救國」,在當地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指導農民科學種田,提高當地醫療水平,以實際行動踐行校訓,成為文明和科學的倡導者、實踐者和播種者。
在百餘年辦學歷史中,正因秉承校訓,河南大學孕育出一大批高校,分離出許多系科專業,成為中南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母體之一;正因秉承校訓,河南大學通過高水平大學建設,努力成為中部崛起的科研高地和人才培養、聚集的高地,積極融入區域社會與經濟發展,為實現河南經濟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2012年9月,在建校百年慶典上,來自中國臺灣的93歲校友管守嚴用河南話說:「河大人要牢記校訓,再努力,再進步,讓河南大學在已有的基礎上,繼續精進,為國家培養21世紀需要的人才。」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這是最富民族氣派的大學校訓,也是已融進河南大學精神底色的不懈追求。
(作者系河南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