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1月,劉海粟、汪亞塵、烏始光等人在乍浦路8號租一間洋房,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
當時的乍浦路位於上海北面的虹口地界,此一帶在1848年後被劃做美租界範圍。當時,與英法租界相比,這一帶人跡稀疏,環境雅靜,蘇州河至此迴轉,岸邊草地蔥綠,河中白帆數點。乍浦路築於19世紀40年代,南起蘇州河,北迄武進路,乍浦路8號位於乍浦路南端,即今日的上海大廈以西,蘇州河乍浦路橋北首。
而今日,澎湃新聞記者再次立於乍浦路橋,放眼望去周圍均是上海地標性的建築,順著蘇州河水東望是外白渡橋以及浦江對岸的摩天樓,往南是外灘源地區,往北則是一家高級酒店。但「乍浦路8號」早已無跡可尋。
上海美專創立地點於「乍浦橋路八號洋房」,即乍浦路南段,乍浦路橋北首,今上海大廈以西。乍浦路八號洋房的位置在乍浦路、天潼路、吳淞路和北蘇州路圍成的區域內,具體門牌號碼不詳。文獻上所記錄的是:
1913年1月28日以美專院長烏始光名義在《申報》刊登的廣告上註明校址在「美租界乍浦路八號洋房」。上海美專創立於1912年11月,學校初名上海圖畫美術院,創始人劉海粟、汪亞塵等。1913年2月開始授課,設繪畫正科、選科兩班。並附設函授部。但僅至1914年,上海圖畫美術院的院址先後在愛而近路東首6號、北四川路橫浜橋南首全福裡7號、啟秀女校舊址(海寧路東首10號),並更名為「上海圖畫美術學院」。上海美專第2次校址:1913年——上海圖畫美術院,愛而近路東首6號上海美術學院教授李超把上海美專最初在上海「北區」的3年,喻為「虹口之軸」。而1915年1月1日,圖畫美術學院校長張聿光在《申報》上刊登該校第五次遷址廣告,稱學院由海寧路遷至西門外江蘇省教育會右首新屋,此地即白雲觀(西林橫路100弄8號)左近。自始離開滬北公共租界地界,進入滬南,1915至1922年期間的校址遷徙,基本上均在白雲觀方圓不出一公裡範圍內。
如今的上海白雲觀白雲觀所在的上海老城區依舊保留著上海城的遺蹟,比如白雲觀邊的大境閣、上海城一小段老城牆。但當時上海美專在「白雲觀左近」的具體方位卻難以考證。目前可見的只有白雲觀,這一時期的美專老照片多在白雲觀內拍攝。
第7次校址:1916年——上海圖畫美術學校,西門方斜路、黃家闕路白雲觀,務本女校舊址。其中,上海美專1921年畢業生蔡謙吉的一張水彩作業,記錄下了當時白雲觀和上海美專的情形,此時的上海美專名為「上海美術專門學校」。而1902年出生於福建漳州的蔡謙吉作為美術史中的遮蔽者也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他1918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主修西洋繪畫,師從劉海粟等,1923年成為福建舉辦現代美術畫展的第一人,得黃炎培、劉海粟盛讚。抗戰勝利後,蔡謙吉前往中國臺灣,負責清點接受文物,後在臺灣省立博物館擔任美術室主任,1955年去世。
第12次校址:1922年——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第一院,西洋畫科,白雲觀左近。(圖為:蔡謙吉《白雲觀》,水彩畫,上海美術專門學校時期作業,1922年)蔡謙吉作品中斑斕的色彩、個性化的語言,以及創新精神,或正是來自於上海美專,並且在那個時時處處想著革新的年代,上海美專冒了許多天下之「大不韙」。
1918年春,蔡元培專門為上海美專題寫了「閎約深美」四字,並欣然接受上海美專校董會主席一職,且推薦梁啓超、袁希濤、王一亭、沈恩孚、黃炎培等社會名流擔任校董。1919年,學校增辦為四個專業和兩個師範科:中國畫科、西洋畫科、工藝圖案科、勞作科、高等師範科和初等師範科,成為設置完善的專門美術學院。同年,該校在中國首次提出「不論男女均可入學」,實行男女同校制。畫家潘玉良便在1920年第二批入學上海美專的女生名冊中,當時學籍登記冊中她的名字為潘世秀。此外,劉海粟還提倡戶外寫生,並首先將女人體寫生納入課程。
1918年,蔡元培題贈上海圖畫美術學校「閎約深美」知名藝術史學者水天中在走訪了幾個曾經上海美專辦學點後認為:「現代美術在上海的紮根與生長,與晚清中國社會形勢息息相關。一方面是歐美國家在上海建立勢力範圍,形成那個時代特有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中之國。而太平天國在南中國勢力的蔓延,將成千上萬擁有文化和經濟實力的人口驅趕到上海。正是在這種遠非正常的環境裡,四面八方的文化人(其中包括不甘於苟存的藝術家和不甘於老舊形式的藝術接受者)集中到上海,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使這塊過去的漁村變成東亞文化中心。也為不同源流的藝術提供了開闊的生存空間。從傳統文人畫家,西洋和東洋歸來的畫家,以及出自歐洲傳教士訓練的畫家,都在這裡找到了各自的生存與接受空間,以「和而不同」的狀態盡一時之盛。」
美術史學者走訪白雲觀順昌路560號:雖有破敗之像,卻不失典雅據上海美術學院教授李超考證,在當年法租界的南部邊界有一條被他稱為「盧灣之弧」的重要文化地帶,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諸多重要名家在此活動,出現了諸多美術創作、美術教育、美術社團、美術展覽、美術市場、美術傳播的歷史遺蹟。其中包括藝苑繪畫研究所(西門林蔭路126號)、昌明藝術專科學校(黃陂南路、太倉路)、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新址(建國西路145弄)、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國貨路新普育堂)、決瀾社第一次展覽會(上海美專摩社)、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順昌路440號)等。
「其中美術教育機構形成聯合協作的共同體。在今天這些不可移動的歷史之物,與現存的可移動的相關藝術遺產,發生著神奇的情景對應和歷史對位。」李超說。
1923年5月,美專將徐家匯路斜橋附近永錫堂舊址內的老建築為尋找可見的「歷史之物」,海派美術教育「尋根」之行去往順昌路。
順昌路位於新天地商業區以南,是一條正在消失的路,當年是原法租界與老城廂的交界,當下這裡則以「成人尿布街」和「耳光餛飩」發源地聞名。
第13次校址:1923年——上海美術專門學校,永錫堂,菜市路。1923年5月,上海美專將徐家匯路斜橋附近永錫堂舊址內的老建築,改建成西洋畫科新校舍200餘間。永錫堂位於菜市路(今順昌路)520-560號,近杜神父路(今永年路)。這也是上海美專有記錄的第13個校址。此次探訪中,知名藝術史學者薛永年看到的名字與上海美專校址相同,興奮得走到路牌下合影。但永錫堂的只留在照片中,實體建築也消逝在年華中。
藝術史學者薛永年與永年路的合影然而,在永錫堂幾步之距,上海美專第14個校址菜市路440號(今順昌路560號)雖然目前已是民居,但相關主體建築結構尚保存完好。此處自1930年確立「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之後,至1952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遷並離滬,一直使用在該校址辦學。
自1922年在順昌路定址,到1952年遷址的三十年間,菜市路上三幢紅磚紅窗的聯排式建築——如今的順昌路550-565號成為使「新美術在文化上佔有力地位」的上海美專之始發地。1936年,上海美專建校25周年時,學校有中國畫系、西洋畫系、藝術教育系、音樂系、雕塑系和圖案系六系,在校學生366人。
昔日上海美專的正式大門據記載這棟西洋式建築,始建於1930年6月,於當年11月落成。新樓或因坐西朝東之故,遂名為「觀海閣」。一樓原為學校各處室辦公室,中央部位是過堂門廳,稱作一門,亦即學校的正門,門頭上是學校校董蔡元培題寫的校名「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1946年1月,木心初次從這裡跨進上海美專的時候,他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但如今,「藝術之門」處則留下店鋪招牌的痕跡,但建築構建上的雕花依舊保留,想要走入這棟建築,需從位於順昌路與永年路交叉口上的弄堂進入。
今日上海美專的大門位置穿進弄堂,繞至建築後方,那座弧形梯映入眼帘,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原館長王璜生見後驚喜地說,「這地方我父親拍過畢業照。」說罷他跳上臺階,留下了一張和父親當年類似的照片。他的父親叫王蘭若,是上海美專1935屆的學生。
在這座弧形梯上,曾有許多文化名流在此駐足留影。1946年與1947年,木心與王伯敏、夏子頤等美專同學也曾在此留下數幀合影。仔細對照照片與現場會發現,舊時的內側欄杆向外彎曲的弧度明顯比現在的要大許多,樓梯欄杆原為鏤空,今已被水泥封住,並搭建了鴿棚,特別是南側的樓梯欄杆已經被拗直,不復舊時的風貌了。
上海美專舊址的歷史景觀的焦點 ——弧形樓梯今天的弧形樓梯走上當年的樓梯,走入的並不是上海美專,而是「七十二家訪客」的上海普通人家,這裡的二樓原是女生宿舍,有五十間,名為「海涵齋」。通往三樓的木樓梯口坐著一位此地的住戶,對於不時前來尋找上海美專的人,他已經司空見慣,並介紹說,這裡最早的住戶1952年就搬入了,大約自2007年開始,這裡要動遷的消息就不絕於耳,但至今沒有下文。
上海美專舊址中的木樓梯,右為李駱公之孫由樓梯上到三樓,樓梯口是一個公共廚房間。三樓原設有西洋畫實習室六間,如今也早已不復存在,被分割成了一間間獨立的居室。欄杆原本也是鏤空的,現在均已做成水泥,粗糙而厚實,一切都回歸到了實用的生活,走廊上逼仄的空間中,有一位爺叔正在水槽邊洗滌,周圍除了晾曬的衣物、拖把等物外,還有種植了一些小花小草。
上海美專舊址中的住戶從1922至1952年間,有多少海派、甚至中國美術史上的先賢在此出沒幾乎難以考證,但從舊時文獻、照片和畢業冊中可以看到太多熟悉的名字,比如、劉海粟、王濟遠、陳之佛、潘天壽、林風眠、關良、潘玉良、吳大羽、周碧初、潘思同、陳盛鐸、陳秋草、龐薰琹、丘堤、唐蘊玉、張充仁、傅雷、李可染、吳作人、謝海燕、李青萍、張雪父、沙飛、董希文、丁聰、李駱公、趙無極、程十髮、孟光、顧生嶽、木心等。
上海美專菜市路舊址老照片21世紀初,在順昌路上海美專遺址的建築牆內還曾發現一塊題頭刻有四個篆體大字「雪泥鴻爪」的灰黃色畢業紀念碑,據考證,這塊以略帶魏碑和隸書痕跡的字體書寫了民國十七年(1928年)七月,上共126個字分成17行刻有當時各系共33位老師和畢業生的姓名,追蹤他們人生軌跡的,惟有兩位可考:一位為當時的教師朱天梵,另一位是學生葉鑑修。餘者皆湮沒於茫茫然的歲月裡,真正應了「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之意。
2001年發現於順昌路的上海美專畢業紀念碑,碑面以略帶魏碑和隸書痕跡的字體書寫了民國十七年七月新制第二屆各系畢業生的姓名,題頭篆刻四個大字「雪泥鴻爪」。1952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院系大調整中,上海美專與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山東藝術大學藝術系一起併入新成立的華東藝術專科學校,從上海遷至無錫,至此,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為校名的教學活動宣告終止。後於1958年遷址南京,改名為南京藝術學院。
就讀上海美專時的木心「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從建校到終止,僅存有40年,但卻被喻為藝術教育的「黃埔軍校」,而上海作為中國「新興藝術的策源地」在20世紀誕生過近40所美術學校、曾有300多名著名的近現代美術先賢在這裡度過教學生活,曾為全國各地出版發行近四分之三的美術教材。
雖然時遷事改,當年那種特殊的發展條件已經遠去,當下不可能依樣複製當年勝概。近幾年,許多學者回顧1952年的院系調整,基本上認為是一次失敗行動,當下新一代美術家的蓬勃活力和上海美術教育新的布局,會否給上海的美術教育帶來新的願景?可否再造「新藝術策源地」的輝煌?
于右任題「新興藝術策源地」,《教育部立案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章程》,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37年6月修訂。附:上海美專校址、校名變化:北區
1.1912年——上海圖畫美術院,乍浦路8號
2.1913年——上海圖畫美術院,愛而近路東首6號。
3.1914年——上海圖畫美術學院,北四川路橫浜橋南首全福裡7號。
4.1914年——上海圖畫美術學院,啟秀女校舊址,海寧路東首10號。
西門地區
5.1915年——上海圖畫美術學院,西門外江蘇省教育會右首新屋。
6.1915年——上海圖畫美術學院,西門方斜路、黃家闕路白雲觀,務本女校舊址。
7.1916年——上海圖畫美術學校,務本女校舊址。
8.1917年——上海圖畫美術學校,西門外白雲觀東寶隆裡。
9.1919年——上海美術學校,西門白雲觀附近。
10.1920年——上海美術學校女子美術學校,西門林蔭路神州法專校址。
西區
11.1921年——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初級師範,英租界康腦脫路。
南區
12.1922年——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分成三部分。第一院,設西洋畫科,白雲觀左近;第二院,設高等師範科, 林蔭路原女子美術學校分部;
13.1922年——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第三院,初級師範科,另闢地斜橋南首徽寧路655號。
14.1923年——上海美術專門學校,永錫堂,菜市路440號(今為順昌路550-560號)。
15.1930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菜市路440號。
16.1933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徐家匯鎮之南、漕河涇之北的漕溪路校基地奠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