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上海美專:無跡可尋的「乍浦路8號」與不失典雅的順昌路

2021-01-09 澎湃新聞
1912年冬日,劉海粟、汪亞塵、烏始光在位於虹口乍浦路一家名為寶亭的西餐廳午餐,從窗門中望出去對面牆上貼了一張招租條子,餐後就去賃定那間房子。他們租下的房子是乍浦路8號。當我們回顧上海美專的歷史,「乍浦路8號」便是最初的起點。那一年,劉海粟16歲。

近日,「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記者與參加上海美術學院海派美術教育學術研討會暨文獻展的美術史學者,從上海美專最初創立之地為始,開始了一場海派美術教育「尋根」之行。

美術史學者在乍浦路橋北留下的合影(左起:馮遠、邵大箴、水天中、薛永年、李超)

無跡可尋的「乍浦路8號」

1912年11月,劉海粟、汪亞塵、烏始光等人在乍浦路8號租一間洋房,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

當時的乍浦路位於上海北面的虹口地界,此一帶在1848年後被劃做美租界範圍。當時,與英法租界相比,這一帶人跡稀疏,環境雅靜,蘇州河至此迴轉,岸邊草地蔥綠,河中白帆數點。乍浦路築於19世紀40年代,南起蘇州河,北迄武進路,乍浦路8號位於乍浦路南端,即今日的上海大廈以西,蘇州河乍浦路橋北首。

而今日,澎湃新聞記者再次立於乍浦路橋,放眼望去周圍均是上海地標性的建築,順著蘇州河水東望是外白渡橋以及浦江對岸的摩天樓,往南是外灘源地區,往北則是一家高級酒店。但「乍浦路8號」早已無跡可尋。

上海美專創立地點於「乍浦橋路八號洋房」,即乍浦路南段,乍浦路橋北首,今上海大廈以西。乍浦路八號洋房的位置在乍浦路、天潼路、吳淞路和北蘇州路圍成的區域內,具體門牌號碼不詳。

文獻上所記錄的是:

1913年1月28日以美專院長烏始光名義在《申報》刊登的廣告上註明校址在「美租界乍浦路八號洋房」。上海美專創立於1912年11月,學校初名上海圖畫美術院,創始人劉海粟、汪亞塵等。1913年2月開始授課,設繪畫正科、選科兩班。並附設函授部。但僅至1914年,上海圖畫美術院的院址先後在愛而近路東首6號、北四川路橫浜橋南首全福裡7號、啟秀女校舊址(海寧路東首10號),並更名為「上海圖畫美術學院」。

上海美專第2次校址:1913年——上海圖畫美術院,愛而近路東首6號

上海美術學院教授李超把上海美專最初在上海「北區」的3年,喻為「虹口之軸」。而1915年1月1日,圖畫美術學院校長張聿光在《申報》上刊登該校第五次遷址廣告,稱學院由海寧路遷至西門外江蘇省教育會右首新屋,此地即白雲觀(西林橫路100弄8號)左近。自始離開滬北公共租界地界,進入滬南,1915至1922年期間的校址遷徙,基本上均在白雲觀方圓不出一公裡範圍內。

如今的上海白雲觀

白雲觀所在的上海老城區依舊保留著上海城的遺蹟,比如白雲觀邊的大境閣、上海城一小段老城牆。但當時上海美專在「白雲觀左近」的具體方位卻難以考證。目前可見的只有白雲觀,這一時期的美專老照片多在白雲觀內拍攝。

第7次校址:1916年——上海圖畫美術學校,西門方斜路、黃家闕路白雲觀,務本女校舊址。

其中,上海美專1921年畢業生蔡謙吉的一張水彩作業,記錄下了當時白雲觀和上海美專的情形,此時的上海美專名為「上海美術專門學校」。而1902年出生於福建漳州的蔡謙吉作為美術史中的遮蔽者也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他1918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主修西洋繪畫,師從劉海粟等,1923年成為福建舉辦現代美術畫展的第一人,得黃炎培、劉海粟盛讚。抗戰勝利後,蔡謙吉前往中國臺灣,負責清點接受文物,後在臺灣省立博物館擔任美術室主任,1955年去世。

第12次校址:1922年——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第一院,西洋畫科,白雲觀左近。(圖為:蔡謙吉《白雲觀》,水彩畫,上海美術專門學校時期作業,1922年)

蔡謙吉作品中斑斕的色彩、個性化的語言,以及創新精神,或正是來自於上海美專,並且在那個時時處處想著革新的年代,上海美專冒了許多天下之「大不韙」。

1918年春,蔡元培專門為上海美專題寫了「閎約深美」四字,並欣然接受上海美專校董會主席一職,且推薦梁啓超、袁希濤、王一亭、沈恩孚、黃炎培等社會名流擔任校董。1919年,學校增辦為四個專業和兩個師範科:中國畫科、西洋畫科、工藝圖案科、勞作科、高等師範科和初等師範科,成為設置完善的專門美術學院。同年,該校在中國首次提出「不論男女均可入學」,實行男女同校制。畫家潘玉良便在1920年第二批入學上海美專的女生名冊中,當時學籍登記冊中她的名字為潘世秀。此外,劉海粟還提倡戶外寫生,並首先將女人體寫生納入課程。

1918年,蔡元培題贈上海圖畫美術學校「閎約深美」

知名藝術史學者水天中在走訪了幾個曾經上海美專辦學點後認為:「現代美術在上海的紮根與生長,與晚清中國社會形勢息息相關。一方面是歐美國家在上海建立勢力範圍,形成那個時代特有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中之國。而太平天國在南中國勢力的蔓延,將成千上萬擁有文化和經濟實力的人口驅趕到上海。正是在這種遠非正常的環境裡,四面八方的文化人(其中包括不甘於苟存的藝術家和不甘於老舊形式的藝術接受者)集中到上海,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使這塊過去的漁村變成東亞文化中心。也為不同源流的藝術提供了開闊的生存空間。從傳統文人畫家,西洋和東洋歸來的畫家,以及出自歐洲傳教士訓練的畫家,都在這裡找到了各自的生存與接受空間,以「和而不同」的狀態盡一時之盛。」

美術史學者走訪白雲觀

順昌路560號:雖有破敗之像,卻不失典雅

據上海美術學院教授李超考證,在當年法租界的南部邊界有一條被他稱為「盧灣之弧」的重要文化地帶,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諸多重要名家在此活動,出現了諸多美術創作、美術教育、美術社團、美術展覽、美術市場、美術傳播的歷史遺蹟。其中包括藝苑繪畫研究所(西門林蔭路126號)、昌明藝術專科學校(黃陂南路、太倉路)、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新址(建國西路145弄)、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國貨路新普育堂)、決瀾社第一次展覽會(上海美專摩社)、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順昌路440號)等。

「其中美術教育機構形成聯合協作的共同體。在今天這些不可移動的歷史之物,與現存的可移動的相關藝術遺產,發生著神奇的情景對應和歷史對位。」李超說。

1923年5月,美專將徐家匯路斜橋附近永錫堂舊址內的老建築

為尋找可見的「歷史之物」,海派美術教育「尋根」之行去往順昌路。

順昌路位於新天地商業區以南,是一條正在消失的路,當年是原法租界與老城廂的交界,當下這裡則以「成人尿布街」和「耳光餛飩」發源地聞名。

第13次校址:1923年——上海美術專門學校,永錫堂,菜市路。

1923年5月,上海美專將徐家匯路斜橋附近永錫堂舊址內的老建築,改建成西洋畫科新校舍200餘間。永錫堂位於菜市路(今順昌路)520-560號,近杜神父路(今永年路)。這也是上海美專有記錄的第13個校址。此次探訪中,知名藝術史學者薛永年看到的名字與上海美專校址相同,興奮得走到路牌下合影。但永錫堂的只留在照片中,實體建築也消逝在年華中。

藝術史學者薛永年與永年路的合影

然而,在永錫堂幾步之距,上海美專第14個校址菜市路440號(今順昌路560號)雖然目前已是民居,但相關主體建築結構尚保存完好。此處自1930年確立「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之後,至1952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遷並離滬,一直使用在該校址辦學。

自1922年在順昌路定址,到1952年遷址的三十年間,菜市路上三幢紅磚紅窗的聯排式建築——如今的順昌路550-565號成為使「新美術在文化上佔有力地位」的上海美專之始發地。1936年,上海美專建校25周年時,學校有中國畫系、西洋畫系、藝術教育系、音樂系、雕塑系和圖案系六系,在校學生366人。

昔日上海美專的正式大門

據記載這棟西洋式建築,始建於1930年6月,於當年11月落成。新樓或因坐西朝東之故,遂名為「觀海閣」。一樓原為學校各處室辦公室,中央部位是過堂門廳,稱作一門,亦即學校的正門,門頭上是學校校董蔡元培題寫的校名「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1946年1月,木心初次從這裡跨進上海美專的時候,他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校舍,正面看是一幢相當寬闊的四層西式大樓(實為三層),無奈臨街,顯得商業氣,黑漆的鐵柵門頗為威嚴,我跨進去的剎那,心想:這是我的藝術之門,門外漢的階段就此結束。」

但如今,「藝術之門」處則留下店鋪招牌的痕跡,但建築構建上的雕花依舊保留,想要走入這棟建築,需從位於順昌路與永年路交叉口上的弄堂進入。

今日上海美專的大門位置

穿進弄堂,繞至建築後方,那座弧形梯映入眼帘,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原館長王璜生見後驚喜地說,「這地方我父親拍過畢業照。」說罷他跳上臺階,留下了一張和父親當年類似的照片。他的父親叫王蘭若,是上海美專1935屆的學生。

在這座弧形梯上,曾有許多文化名流在此駐足留影。1946年與1947年,木心與王伯敏、夏子頤等美專同學也曾在此留下數幀合影。仔細對照照片與現場會發現,舊時的內側欄杆向外彎曲的弧度明顯比現在的要大許多,樓梯欄杆原為鏤空,今已被水泥封住,並搭建了鴿棚,特別是南側的樓梯欄杆已經被拗直,不復舊時的風貌了。

上海美專舊址的歷史景觀的焦點 ——弧形樓梯

今天的弧形樓梯

走上當年的樓梯,走入的並不是上海美專,而是「七十二家訪客」的上海普通人家,這裡的二樓原是女生宿舍,有五十間,名為「海涵齋」。通往三樓的木樓梯口坐著一位此地的住戶,對於不時前來尋找上海美專的人,他已經司空見慣,並介紹說,這裡最早的住戶1952年就搬入了,大約自2007年開始,這裡要動遷的消息就不絕於耳,但至今沒有下文。

上海美專舊址中的木樓梯,右為李駱公之孫

由樓梯上到三樓,樓梯口是一個公共廚房間。三樓原設有西洋畫實習室六間,如今也早已不復存在,被分割成了一間間獨立的居室。欄杆原本也是鏤空的,現在均已做成水泥,粗糙而厚實,一切都回歸到了實用的生活,走廊上逼仄的空間中,有一位爺叔正在水槽邊洗滌,周圍除了晾曬的衣物、拖把等物外,還有種植了一些小花小草。

上海美專舊址中的住戶

從1922至1952年間,有多少海派、甚至中國美術史上的先賢在此出沒幾乎難以考證,但從舊時文獻、照片和畢業冊中可以看到太多熟悉的名字,比如、劉海粟、王濟遠、陳之佛、潘天壽、林風眠、關良、潘玉良、吳大羽、周碧初、潘思同、陳盛鐸、陳秋草、龐薰琹、丘堤、唐蘊玉、張充仁、傅雷、李可染、吳作人、謝海燕、李青萍、張雪父、沙飛、董希文、丁聰、李駱公、趙無極、程十髮、孟光、顧生嶽、木心等。

上海美專菜市路舊址老照片

21世紀初,在順昌路上海美專遺址的建築牆內還曾發現一塊題頭刻有四個篆體大字「雪泥鴻爪」的灰黃色畢業紀念碑,據考證,這塊以略帶魏碑和隸書痕跡的字體書寫了民國十七年(1928年)七月,上共126個字分成17行刻有當時各系共33位老師和畢業生的姓名,追蹤他們人生軌跡的,惟有兩位可考:一位為當時的教師朱天梵,另一位是學生葉鑑修。餘者皆湮沒於茫茫然的歲月裡,真正應了「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之意。

2001年發現於順昌路的上海美專畢業紀念碑,碑面以略帶魏碑和隸書痕跡的字體書寫了民國十七年七月新制第二屆各系畢業生的姓名,題頭篆刻四個大字「雪泥鴻爪」。

1952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院系大調整中,上海美專與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山東藝術大學藝術系一起併入新成立的華東藝術專科學校,從上海遷至無錫,至此,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為校名的教學活動宣告終止。後於1958年遷址南京,改名為南京藝術學院。

就讀上海美專時的木心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從建校到終止,僅存有40年,但卻被喻為藝術教育的「黃埔軍校」,而上海作為中國「新興藝術的策源地」在20世紀誕生過近40所美術學校、曾有300多名著名的近現代美術先賢在這裡度過教學生活,曾為全國各地出版發行近四分之三的美術教材。

雖然時遷事改,當年那種特殊的發展條件已經遠去,當下不可能依樣複製當年勝概。近幾年,許多學者回顧1952年的院系調整,基本上認為是一次失敗行動,當下新一代美術家的蓬勃活力和上海美術教育新的布局,會否給上海的美術教育帶來新的願景?可否再造「新藝術策源地」的輝煌?

于右任題「新興藝術策源地」,《教育部立案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章程》,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37年6月修訂。

附:上海美專校址、校名變化:

北區

1.1912年——上海圖畫美術院,乍浦路8號

2.1913年——上海圖畫美術院,愛而近路東首6號。

3.1914年——上海圖畫美術學院,北四川路橫浜橋南首全福裡7號。

4.1914年——上海圖畫美術學院,啟秀女校舊址,海寧路東首10號。

西門地區

5.1915年——上海圖畫美術學院,西門外江蘇省教育會右首新屋。

6.1915年——上海圖畫美術學院,西門方斜路、黃家闕路白雲觀,務本女校舊址。

7.1916年——上海圖畫美術學校,務本女校舊址。

8.1917年——上海圖畫美術學校,西門外白雲觀東寶隆裡。

9.1919年——上海美術學校,西門白雲觀附近。

10.1920年——上海美術學校女子美術學校,西門林蔭路神州法專校址。

西區

11.1921年——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初級師範,英租界康腦脫路。

南區

12.1922年——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分成三部分。第一院,設西洋畫科,白雲觀左近;第二院,設高等師範科, 林蔭路原女子美術學校分部;

13.1922年——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第三院,初級師範科,另闢地斜橋南首徽寧路655號。

14.1923年——上海美術專門學校,永錫堂,菜市路440號(今為順昌路550-560號)。

15.1930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菜市路440號。

16.1933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徐家匯鎮之南、漕河涇之北的漕溪路校基地奠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順昌路,120年的人間煙火即將散去
    這些道路和裡弄是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密密麻麻的毛細血管,一百多年來,生生不息,傳延至今。上世紀8、90年代,這裡開始市政建設和舊城改造,順昌路的彈格路被改平,17路、109路公交車開過不再發出哐當哐當的擾民聲響,沿線石庫門裡弄被一片片地抹去,鱗次櫛比的老鋪小店陸續關閉……所幸,順昌路還在,那些有著美好名字的路,大多還在。
  • 滬說|美食街外的乍浦路,一個半世紀的榮耀與衰敗
    上海從來沒有日租界,儘管上海的日籍僑民多到過六位數,比上海的其他外國僑民加起來都多,1937年後,公共租界北區事實上由日本人管轄直至1945年抗戰結束,但沒有設立日租界。今天乍浦路的北段,因為海寧路的拓寬而顯得與其中段和南段有所脫節。海寧路乍浦路口有一座圓形的建築,這是從前的勝利電影院。
  • 上海鰻鯗地圖
    比如我最近對鰻鯗過於執著,於是開始尋訪大街小巷有賣鰻鯗的店。手頭積攢的店從個位數到了兩位數之後,我發現可以做一篇指南了。上海的鰻鯗,除了那些特別有名的南貨店,主要還是在老城區的水產店和菜場裡有賣,這是江浙移民給上海帶來的寶貴財產之一。這次尋訪的很多店家都位於城改區,今年的春節,估計是他們在原址最後一次賣鰻鯗了。最後一次的鰻鯗盛宴,開始了。
  • 有耄耋匠人、百年老店的順昌路迎來舊改,煙火氣將飄向何方?
    現在,順昌路所在的舊城區改建項目正在進行,截至12月21日,建國東路70街坊房屋徵收籤約率已達99.68%。百年老路即將告別,但煙火氣不減。順昌路491號弄堂口,王水忠在此修鞋40年。14歲開始學裁縫,20多歲從寧波來到上海,王賢國在順昌路的弄口已經做了42年。除了耳朵不太靈敏,顧客有時需要提高音量,貼在他耳邊說話,王賢國操作起縫紉機動作麻利。半個小時裡,三個人過來裁剪褲子。王賢國量好尺寸,只說一句「過一個鐘頭來拿」,就開始熨燙、剪裁,最後用縫紉機縫起褲邊,這一單只收10元。
  • 【黑沙駱·現代】我的藝術之母——上海美專(附大量珍貴資料)
    我不信神佛,可也服從母親的命令求菩薩保佑。 盧溝橋的炮聲終釀成一場巨大的浩劫。「八·一三」日本侵略軍攻入上海,交通中斷,不能按時返校,只得邊堅持作畫,邊教小學等待覆學。美專所處的菜市路一側屬法租界範圍,幸避槍炮之躪。交通恢復後我啟程返校,一路上滿目瘡痍,到處都是戰爭造成的破壞,昔日和平景象蕩然無存。部分同學從此輟學,不少人投身抗日。
  • 順昌路的店貓都叫一個名字
    原創 姜天涯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收錄於話題#蕩馬路21個本文作者/姜天涯 李欣欣新天地背後的順昌路,這條煙火氣十足的馬路,正在告別。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順昌路的店貓們,它們才不關心城市的變遷、人類的悲歡。
  • 宅家掌上魔都遊,老上海戲院知多少
    > 上海老底子上海老戲院作為舊中國的電影之都,上海自然也少不了電影院。新中國成立前,上海的電影院數量居全國之首,有些電影院裝修豪華,設施完善,具有國際水準。1908年,西班牙人雷馬斯在海寧路和乍浦路的路口用鉛皮修建了上海第一座電影院,放映他的朋友加倫白帶來的一些破舊膠片,設施雖然簡陋,但電影就此進入了上海人的生活。西班牙人雷馬斯在海寧路和乍浦路的路口修建的虹口大戲院。圖片攝於1932年。
  • 告別盧灣百年馬路,回味老上海市井煙火
    王賢國所使用的線軸充滿了年代感。李魁元是江西撫州人,在順昌路經營這家飯店已經16年了。1995年,他們一家來上海打工,收入低微,生活也不自由,而最不適應的是吃飯問題——江西人喜歡吃辣,他們吃不慣上海菜的口味。「索性我們自己開一家江西飯店吧!」他和老婆商量。於是,夫妻倆在順昌路上借了個門面,還專門去學了廚,紅紅火火的江西飯店就這樣開起來了。
  • 「不倒的紅旗」尋訪錄之九:國民黨監獄舊址(上海)
    不倒的紅旗尋訪團要尋訪的對象,最主要的就是曾經關押過父輩和革命先輩的國民黨監獄。
  • 蘇州河沿岸黃浦段(河南路以東)歷史探究(下)
    圖為蘇州路(江西路口至蘇州路327號)圖為蘇州路(河南路橋至蘇州路343號) 新中國成立後,本沿岸的部分大樓有些更變了用途,有些更變的名稱,建築物變化不是很大。1950年11月,蘇州路更名為南蘇州河路。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尋訪上海的紅色足跡
    走進同車水馬龍的街巷一牆之隔的石庫門、走進煙火氣濃鬱的裡弄,去尋訪上海百年前的紅色足跡,也是在尋訪中國共產黨在積貧積弱、九原板蕩之際的跋涉。  興業路76號,黨的十九大閉幕後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趕赴這裡,稱之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百年前開天闢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在這裡舉行。
  • 上海100個絕美景點,一次性全給你
    上海100個絕美景點,一次性全給你!足足100個免費遊玩地,地址路線統統給你查好了!收藏起來!出發!!!ps:出門切記戴口罩,做好防護!1. 浦江郊野公園地址:閔行區浦星公路2578弄8號交通:8號線 沈杜公路下 步行900米16000㎡花海組成的奇蹟花毯,風光旖旎,美到不像話!
  • 上海文藝小街紹興路 古樸典雅的建築風格
    紹興路1號,優秀歷史建築,獨立式花園住宅群,建於1930年代,磚木結構,西式風格,共8幢,每幢有獨立花園及車庫。主體建築平面布局緊湊,機平瓦復折坡頂。紹興路5號,花園住宅,黃浦區文物保護單位,原主人為華商電氣老闆朱季琳,現為機關辦事處,有上海市電影局、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版權局、上海市掃黃打非工作辦公室。紹興路5號甲,西班牙風格建築,現為私立永昌學校。紹興路7號,中華學藝社舊址,1932年5月落成,頂峰時社員人數達到867人。編有「學藝叢書」。
  • 上海為什麼沒有武漢路?武昌路與上海的廣東人
    城事·第109期 天袁地訪之前的一篇《上海為什麼沒有武漢路?漢口路了解一下》,引起了不少讀者的興趣。很多讀者留言到,還有上海的武昌路與漢陽路不能忘記了。
  • 上海最好吃的15家排骨年糕!
    價格很實惠, 排骨不油,年糕外面很脆裡面很軟,配醬料一起吃米道特嗲哦! 地址:盧灣區順昌路454-1號(近建國東路)人均:9元北萬新也算是上海的老字號了,在繁華的淮海中路上似乎有點格調不搭擺盤的時候年糕排骨和特製醬料都是分開擺放的,醬料調製的非常濃厚,很符合上海人的口味!地址:普陀區石泉路72號(近鎮坪路)人均:16元下午四點開門,稍去晚了就要排很長的隊!不過現在應廣大食客的要求,開的比以前會早一點。
  • 三路青年記者尋訪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足印
    日前,勞動報記者兵分三路,分別前往商務印書館、東方圖書館、上海北火車站三處,尋訪中國工人運動的偉大壯舉——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歷程,回到那個令人血脈僨張的年代。  早在1925年8月,陳雲便參加領導了當時的商務印書館大罷工,要求資方承認工會、增加工資,並在9月1日成立的商務印書館發行所工會第一屆工會執行委員會內擔任委員。1927年2月,第二次武裝起義因準備工作不充分而再次失敗。
  • 英倫設計風格,老上海般的典雅
    看過了很多現代化的別墅裝修設計方案,今天濟南觀唐別墅裝修小編帶大家看一套上海的英式設計,有種上海老洋房設計的古典韻味,更有古城堡莊園的厚重和華麗。總體彰顯出古典英式風格的典雅和大氣,凝重中不失絢麗的色彩,醇厚中蘊含精美的造型,渲染出優雅尊貴的生活氛圍,熔鑄了奢華金貴的英倫風尚。(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上海故事:從15路電車的變遷看上海之最
    今天就和「圖溯」一起回顧一下15路電車的變遷史和相關傲人成績。15路電車微歷史15路前世1926年1月15日,英商上海電車公司開闢15路無軌電車,自三洋涇橋(延安東路江西路)至乍浦路海寧路。1960年代,經過衡山路的15路電車(電影《球迷》畫面)1971年1月21日,15路電車北端延伸至乍浦路,線長增至10.21公裡。15路夜宵線不作延伸。
  • 順昌路老弄口,90歲老裁縫一針一線守了41年|晨鏡頭
    熙熙攘攘的順昌路已有100多年歷史,在祥順裡弄口竟然藏著一家很不起眼的裁縫攤。如果不是刻意去尋找,即使多次經過路人也不見得會留下印象。上午十點,記者來到祥順裡弄口時,戴著老花鏡的老裁縫正將顧客一條褲子攤在案板上,用皮尺測量一下畫了一個記號。客人的要求是把褲腰改大些,這是老裁縫最常接到的活計之一。
  • 有「布衣將軍」之稱的馮玉祥,在上海復興路的法國式小樓典雅華貴
    那天準備去思南路尋訪上海國保單位,行走在黃浦區復興中路上,看到有一群遊人在排隊掃碼。我便駐足關注了一下,看到這座小洋樓原來是馮玉祥故居。原本對上海街道就不熟悉的林間泉韻,毫不猶豫地湊到隊伍後面,也排隊掃碼,參觀遊覽。這是一座法國風格的三層花園式別墅,紅色瓦頂黃色牆面,綠色植物爬滿了外牆。上海市將該樓列為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