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之下,人生百態,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

2020-12-16 等離子Lsy

這幾年流行一句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然而不管是否千篇一律,我們在這世上存在的標誌之一,便是這副皮囊,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

《皮囊》這本書是現代80後作家蔡崇達的第一部作品,講述了14則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作者本著對故鄉親人的情感,用客觀、細緻、冷靜的方式,講述一系列刻在骨肉間的故事。通過本書,與讀者分享其對三大現代人共通命題的思考,回答那些我們始終要面對的問題——親人的生老病死,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故鄉與遠方的選擇。這些故事,容納一個個既失去家鄉卻又尚未到達遠方的生命。

當我看完《皮囊》這本書,心情有些沉重。書中的故事,總會在某個點,讓有相同經歷的我,熱淚盈眶。比如第一篇,作者寫自己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我也想到了我的阿太。我的阿太也是活到九十九歲,她是我爺爺的母親。在我有記憶起,她總是坐在自家門口,看著遠方,不知道是在思索什麼,還是在回憶往事。但只要有人上前同她打招呼,她總是笑臉相迎,拉著手問候,打聽著來人的情況如何了,仿佛想挖掘別人很多的信息,又或許是太寂寞了,讓她想與人交流罷了。去年她走了,她生前養育了五個子女,子女又各自養育了很多孩子,再到我們重孫這一代,浩浩蕩蕩一大家子。當我不遠千裡趕回去,看到的卻是大家都笑吟吟的操持著葬禮,沒有人流露出過度的悲傷,也許在這些子孫後輩看來,送走這活了九十九年的皮囊,是一種解脫。當要出殯的時候,大家都勸腿腳不便的爺爺不必跟著,畢竟很長的一段路,但爺爺固執的拄著拐杖跟著,此刻,我突然就明白了,雖然臉上無風無浪,可內心還是想送自己的母親最後一程吧,為人子女,這一生,這一程是最後能陪她走的了。

《皮囊》不是一本能讓你讀完之後輕鬆愉悅的作品,但絕對是一本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的書籍,因為這是我們的故事。書的封面上寫著:那些刻在骨頭裡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這是作者想對我們說的話,也是讓我們這副皮囊活起來的魂靈。皮囊之下,人生百態,有人活著皮囊死了心,有人皮囊死了心亮著。

世上真的沒有那麼多的感同身受,因此,我很喜歡作者最後一篇章裡的這段:我常對朋友說,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複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而有了這樣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見」那個人,也才會發覺,這世界最美的風景,是一個個活出各自模樣和體系的人。

相關焦點

  • 皮囊之下是什麼?
    人生或許就是一句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選自《皮囊》一書,由蔡崇達編寫、韓寒監製,表達了作者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放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皮囊》中最感人的要屬那200平土地上發生的心酸事。父親癱瘓,使得半生狼狽,為了所謂的」體面「從不低頭,但是母親的深愛,讓他心生溫暖,但是周邊發生的一切,卻又讓他認識世界的無情。
  • 「好書推薦」一部《皮囊》,寫盡世間百態
    作者想告訴人們他認為的 「皮囊」,但不是直接對此做出定義或表達看法。而是用他和阿太之間的小故事來告知,其實阿太的觀點就是作者的觀點,作者只是借用了啊太之口,引他人之說證己之言。其實,在《皮囊》一文之後的眾多文章裡,作者的主旨也離不開這層意義,活在世上的人總是為了體面而讓自己活得不痛快不輕鬆,為了伺候這一身皮囊而瞎折騰,落得不好的下場,作者寫這種種也許更是為了讓自己和他人看見更多的人和世界,去體驗不一樣的更加立體全面的人生路。
  • 《皮囊》中經典的15句,句句扎心,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二字
    蔡崇達的《皮囊》,是一本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初讀時,以為作者只是頓悟世情,再讀便發覺:皮囊之下,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努力地活著,都是在嘗試尋找與自己、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本著對故鄉親人的情感,用一種客觀、細緻、冷靜的方式,講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間的故事。韓寒作序說:「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到達更快」。
  • 劉德華、薇婭力薦的《皮囊》中最經典的10句話,「寫盡人生百態」
    說到《皮囊》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本書在2014年一上市就引發了購買熱潮,上市之初就廣受好評,出版兩個多月銷量就突破20萬冊。這是一部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由蔡崇達編寫、韓寒監製。這本文集風格沉穩,表達了作者劉崇達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
  • 《皮囊》裡的「我其實不認識父親」這句話,看哭了天下多少父親
    作者可能也明白大家不理解這本書的書名,所以開頭第一篇就交代清楚了皮囊的意思,以一家子最年長的阿太的一句「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很利落,很硬氣地給了大家一個答案,這也是全書的精華所在。然後不管是父親重病,母親蓋房,還是作者自己挑起家庭的大梁,都讓人始終覺得,這一家人都活得很硬氣或者可以說是很有骨氣。
  • 《皮囊》最扎心的10句話,戳中無數成年人的痛點,白巖松讀後落淚
    蔡崇達的《皮囊》,寫盡了人生的悲傷與堅強。當你一頁一頁的翻看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淚腺根本不受控制,淚水不知不覺中就流了出來,因為蔡崇達寫的故事實在是太真實了。分享10句經典,帶你看看這人生。1、我不相信成熟能讓我們所謂接受任何東西,成熟只是讓我們更能自欺欺人。2、這樣的感覺,不激烈,不明顯,只是淡淡的,像某種味道。
  • 《皮囊之下》深圳開機 鄭合惠子黃聖池主演引期待
    網易娛樂10月31日報導 10月31日,由優酷和凱柒傳媒聯合出品的原創網劇《皮囊之下《皮囊之下》由青年新銳導演沈沁源執導,開機當天,主演鄭合惠子、黃聖池及其他主創人員現身開機儀式。皮囊之下 雙面人生本劇講述了一對長相一樣的雙胞胎姐妹在演藝圈打拼的愛情懸疑故事。妹妹蕭暮頂替姐姐姚夢歸的身份,從一個外賣員搖身一變成為家喻戶曉的演員,發現疑點的娛記陳默為了挖掘猛料,便以執行經紀人的身份潛伏在蕭暮身邊。
  • 讀完《皮囊》,忍不住落淚:寫盡世間百態,從書中看到真實的自己
    而看到這句話,我不由得想起前不久剛讀完的出自青年作家蔡崇達的《皮囊》一書,它讓我體會到:終其一生,透過那份皮囊看到自己的靈魂才是我們不斷經歷的真正目的。下面摘錄幾句《皮囊》中的經典語錄,感悟一下人生。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像的狂熱,而是務實的、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 《皮囊》中辛辣的一句話,是人生的指路明燈,被多人銘記
    《皮囊》中最辛辣的一句話,是人生的指路明燈,被3萬多人銘記最初熟悉《皮囊》這本書,是因為廣為人知的一句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蔡崇達的《皮囊》,是一本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初讀時,以為作者只是頓悟世情,再讀便發覺:皮囊之下,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努力地活著,都是在嘗試尋找與自己、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
  • 《皮囊》裡最戳心的一句話,只有28個字,卻說透了人生
    被皮囊包裹下的那顆心,充滿著對世界的探索,希望;對生活的無奈和堅持。即使我們都知道人的一生,最終的歸宿都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會走向死亡,但在這條生命長河裡,也要敢於活出自己,遇見自己,看見不一樣的世界。在《皮囊》這本書裡,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比如人性、親情、人生等等。
  • 斯嘉麗主演電影《皮囊之下》或拍劇版,原作者要求在蘇格蘭取景
    根據deadline報導,此前由喬納森·格雷澤執導、斯嘉麗·詹森主演的科幻恐怖片《皮囊之下》有可能拍成一部電視劇。目前,A24和Silver Reel正在競爭該劇的劇集改編權。電影《皮囊之下》改編自作者米歇爾·法柏同名小說,定位是一部科幻驚悚片。斯嘉麗·詹森在片中飾演的是一個擁有著人類美麗外表的外星人,來到地球之後,她利用自己超凡脫俗的外表吸引和誘惑人類,從而對人類進行獵殺。
  • 讀《皮囊》有感,皮囊是用來利用的,靈魂才是用來伺候的
    如此的一個阿婆相信你不會不大加讚賞的,但這背後的硬,阿太給出的解釋是「因為我捨得」,捨得肉體、皮囊、欲望、汙濁最後成為了他人眼中的冷漠,儘管如此她還是堅持著,堅持去體現人和社會中的本應呈現的性情,就好比你殺雞本意是為了食之果腹。
  • 外媒評《皮囊之下》:斯嘉麗美豔 情節單調膚淺
    電影網專稿 由斯嘉麗·詹森主演的科幻片《皮囊之下》日前在北美小規模上映。   在《皮囊之下》中,斯嘉麗扮演一個偽裝成地球人的外星人,用自己的美豔和身體來誘惑人類,在滿足了自己的性慾後對人類進行獵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可怕的「怪物」,卻因為長時間的地球生活,漸漸改變了其原本的本性。她發現自己漸漸與同類產生了隔閡,開始有了全新的思想。
  • 《皮囊》:好看的皮囊有趣的靈魂,有人終其一生,卻無法捨棄皮囊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皮囊》乍一聽名字,還以為是什麼雞湯文,其實不是,更不屬於治癒系,它所描述的是撕開自己那副皮囊,看看那個傷心的、醜陋的自己。活在浮躁的世界太久,有的時候,需要撕開皮囊,去看一看自己的靈魂到底走過了一些什麼樣的路?任記憶緩緩打開,痛苦席捲而來,清晰地展開,提醒自己快樂很重要。面對和正視每個階段帶來的東西也很重要,苦難和幸福並不矛盾,皮囊之下的靈魂,要更好地去愛。
  • 《皮囊》中:阿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皮囊》中:阿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認心、認人的《皮囊》——李敬澤抬頭有星空,星空下萬物生長,每一個生命都需要被珍愛,每一處夜色都值得被描述。星空之下有萬物,皮囊之下有重愛。皮囊之下有重愛,阿太留給我們的就是率真隨性的生活觀,不為這一副皮囊而累,應該要用皮囊創造出美好的價值。皮囊來去無法強留,只有學會捨得,看清生命的無常,那一切的不美又何嘗不會不美呢?曠達樂觀的生死之念,才是皮囊之下最美好的價值理念。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 《皮囊》中充滿欲望的一句話,卻被3.8萬人銘記,寫盡世間百態
    人生數十年,你想要的是一副皮囊還是一個特有的靈魂,亦或者說二者皆想擁有。時光匆匆,人生如戲,奔波勞碌的生活背後更多的是無盡的心酸。空有一副皮囊毫無用處,獨特的靈魂也需要有精神的寄託,我們渴望的到底是什麼?
  • 劉德華讀《皮囊》:會卸下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猶如明燈
    而為這本書作序的人,正是劉德華,在序言中,劉德華講到:人生際遇的好與壞,關鍵往往在於生命裡碰到什麼人,只要能對你有所啟發,都是明燈。崇達的《皮囊》裡,有的是對他成長中有所啟發的人,造就了他步步達成目標的人生;我認識崇達、看他的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 《皮囊》一書有感
    就像《皮囊》中作者說的那樣,「我們要怎麼享受生活,而不是如何讓虛妄的夢想膨脹自己」,「既然人生真是個旅途,就要學會看風景的心情和能力」。我越來越覺得,在這個物慾橫飛的時代,不光要追求物質的豐富,也要靜下心來提升我們的精神,讓心靈有所安放、讓精神有所依託、讓思想更加純粹,這樣的生活才是真實的,才最踏實。
  • 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麼?
    高中一直在想,為什麼熱愛生生命熱愛生活的三毛會選擇用絲襪結束自己的人生;為什麼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會以抑鬱精神孤獨而選擇自殺;為什麼人都是情到深處會情不自己無法自拔。在一個炎熱的下午帶著疑問,我找到了《皮囊》,驀然間我感覺我找到了答案,在書中我看到蔡崇達流淚不止淚腺的無奈,我品到了人們心靈無處安放的躁動和對生活的渴望。
  • 《皮囊》中隱藏的人生哲理:成年人的生活中沒有「容易」這兩個字
    長大以後就覺得自己仿佛披著一層皮囊,皮囊之下,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努力地活著,都是在嘗試尋找與自己、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麼?好吧,你告訴我,還有靈魂。有嗎?有的吧。是啊,皮囊有心。不管這具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著一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