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流行一句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然而不管是否千篇一律,我們在這世上存在的標誌之一,便是這副皮囊,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
《皮囊》這本書是現代80後作家蔡崇達的第一部作品,講述了14則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作者本著對故鄉親人的情感,用客觀、細緻、冷靜的方式,講述一系列刻在骨肉間的故事。通過本書,與讀者分享其對三大現代人共通命題的思考,回答那些我們始終要面對的問題——親人的生老病死,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故鄉與遠方的選擇。這些故事,容納一個個既失去家鄉卻又尚未到達遠方的生命。
當我看完《皮囊》這本書,心情有些沉重。書中的故事,總會在某個點,讓有相同經歷的我,熱淚盈眶。比如第一篇,作者寫自己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我也想到了我的阿太。我的阿太也是活到九十九歲,她是我爺爺的母親。在我有記憶起,她總是坐在自家門口,看著遠方,不知道是在思索什麼,還是在回憶往事。但只要有人上前同她打招呼,她總是笑臉相迎,拉著手問候,打聽著來人的情況如何了,仿佛想挖掘別人很多的信息,又或許是太寂寞了,讓她想與人交流罷了。去年她走了,她生前養育了五個子女,子女又各自養育了很多孩子,再到我們重孫這一代,浩浩蕩蕩一大家子。當我不遠千裡趕回去,看到的卻是大家都笑吟吟的操持著葬禮,沒有人流露出過度的悲傷,也許在這些子孫後輩看來,送走這活了九十九年的皮囊,是一種解脫。當要出殯的時候,大家都勸腿腳不便的爺爺不必跟著,畢竟很長的一段路,但爺爺固執的拄著拐杖跟著,此刻,我突然就明白了,雖然臉上無風無浪,可內心還是想送自己的母親最後一程吧,為人子女,這一生,這一程是最後能陪她走的了。
《皮囊》不是一本能讓你讀完之後輕鬆愉悅的作品,但絕對是一本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的書籍,因為這是我們的故事。書的封面上寫著:那些刻在骨頭裡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這是作者想對我們說的話,也是讓我們這副皮囊活起來的魂靈。皮囊之下,人生百態,有人活著皮囊死了心,有人皮囊死了心亮著。
世上真的沒有那麼多的感同身受,因此,我很喜歡作者最後一篇章裡的這段:我常對朋友說,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複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而有了這樣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見」那個人,也才會發覺,這世界最美的風景,是一個個活出各自模樣和體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