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2021-02-07 地球知識局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443-內蒙古朝鮮族


作者:杔格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今日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東部有一座以牛羊肉和火鍋知名於全國的小城——阿榮旗。


這是一處很有蒙古族地域風情的小城,非常符合人們印象中對內蒙古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風情的想像。然而有些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它的城區周圍,竟然有著內蒙古唯一一處朝鮮族民族鄉,這裡生活著東亞最有農耕經驗的族群之一。


內蒙古很大很長

阿榮旗位於呼倫貝爾與黑龍江省交界的地方▼


1947年,朝鮮族人崔丙倫帶領幾戶本族農民來到蒙東境內的阿榮旗尋找落腳點。


他們之所以從牡丹江地區不遠千裡來到這裡尋求更適宜定居的環境和土地資源,是因為東北地區東部的大部分水田和土地早已被開發完畢,遇到了人地危機,不得已才背井離鄉。


東北地區雖然在晚清才大規模開發

但經過近100年的持續移民,找到無主之地已經很難了

這時候環境相近的內蒙古東部都很有吸引力了▼


經過一番地形勘察後,他們發現東光村一帶的地勢北高南低。這裡背倚大興安嶺,面眺松嫩平原,北部有阿倫河上遊流經,水質汙染少,村內地勢平坦,非常適宜開墾荒地和挖渠築壩種植水稻。


東光村就在今天阿榮旗城區旁邊,幾乎連成一片

(圖片來自:google map)▼


次年,崔帶領第一批朝鮮族人遷入到了這一帶,不過他們並沒有選擇去年的勘察地點,而是選擇了上世紀30年代已有零星的朝鮮人開墾建居的新發西屯地區(今長發村西新發組)。其緣由或許是崔認為自己產生了誤判,前輩選擇的定居點要比自己判斷的地點更好。


這裡其實距離東光村不遠,也在阿榮旗城區附近

(圖片來自:google map)▼


但在後來的開墾過程卻證實了崔的判斷更加準確,東光村更加接近水源,也更方便種植水稻。於是有100多戶1000多名朝鮮族人定居到了東光村,村名也在這時正式命名,寓意「沐浴東方之光,富裕興旺起來」。


遷入這裡後,新來的人們開始了艱辛的開發歷程。為了開墾水田種植水稻,村民們在東光村北部攔截阿倫河水,築壩,挖水渠,引入水源開墾水稻田。這件工作其實並不是一件易事,他們為了獲取石料修建田間水渠,曾有部分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阿倫河是阿榮旗的母親河

向東南方流去,最終匯入嫩江

(圖片來自:google map)▼


這些人也是在阿榮旗最先開始種植水稻的民族,而他們的水稻種子則來自於偽滿時期日本人帶過來的「北海道」水稻品種。然而阿榮旗的氣候條件不同於他們之前長期生活的牡丹江,這裡緯度較高,屬於寒溫帶半溼潤性氣候,無霜期又較短,剛開始種植的只能是80天成熟期品種。後來由於無霜期延長到110天,村民們又引入了100天成熟期的水稻品種,並不斷進行改良。


阿倫河以及周邊農田

(圖片來自:google map)▼

 

1949年的春天,此時的東北地區已經實現全部解放,又有160戶1000多名朝鮮族人從克山交城農場、龍江、洮南、王爺廟等地遷入阿榮旗,先後定居在格尼河流域以及良種場等地。


解放之後的1954年初,40多戶朝鮮族人又從通遼新興農場遷入了這裡,他們選擇了第一批移民定居過的新發屯和新發西屯一帶。


就是這前後三批部分朝鮮族人陸續開發建設了東光村、五地區村、靠鮮村三個朝鮮族自然聚居村落,它們成為後來新發鄉的基本盤。

 

1956年,以三個朝鮮族民族村組成的新發朝鮮民族鄉成立。不過它的名字並沒有一直沿用下來,一會兒稱紅光,一會兒又稱紅旗,一會兒又是和中心城區合併,直到1984年才恢復原來的名字。


新發鄉政府辦公樓

(圖片@用戶晴轉多雲 / 圖蟲創意)▼


新發鄉政府的所在地東光村位於阿榮旗中心(縣城)那吉鎮西北2公裡處,那吉鎮與東光村這一帶向南以金界壕為界就是黑龍江齊齊哈爾甘南縣的興隆鄉。在經過行政區劃調整後的新發鄉,朝鮮族同胞主要居住在東光與新發兩個行政村之中。


那吉鎮其實就是阿榮旗的城區

新發鄉下面的多個村級單位,則在這個主城區周邊

(圖片來自:google map)▼


兩省區交界的地帶再加上地處漢、滿、錫伯、蒙古、鄂溫克、達斡爾多民族的文化氛圍,以及現代新的生活方式的加入,使得這裡既保留著朝鮮民族文化傳統資源,又融入了當地的地域特色。


阿榮旗與甘南縣蒙黑交界處的金界壕遺址

往南延伸就是碾子山金界壕

(圖片@用戶晴轉多雲 / 圖蟲創意)▼


阿榮旗的地理區位也較有優勢,這裡雖然沒有客運鐵路(僅有貨運線扎阿鐵路),但是距離濱洲鐵路(中東鐵路)上的扎蘭屯站非常近,不過當地人往往還是選擇隔壁的齊市,去齊齊哈爾站乘坐火車,畢竟這是周圍離得最近的較大城市了,車次也比扎蘭屯多。


距離上明顯到扎蘭屯更近

不過城市規模和經濟方面,顯然去齊齊哈爾體驗更好▼


公路方面除了兩個帶「1」的國道(京漠線G111和綏滿線G301)外,高速公路也有著名的綏滿高速和集阿高速。


其中的集阿高速正是「北海至阿榮旗省際通道」的內蒙古最北段,這條通道在內蒙古境內往往被簡稱為「省際大通道」或「呼海大通道」,承擔著蒙東地區的呼倫貝爾到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的東西橫穿任務。而「阿榮旗」三個字在這條橫貫東西的沿線上常常能夠看到,無意中就提高了這座小城的知名度。


經常在內蒙古自駕的人們對「阿榮旗」三個字絕不會陌生

錫盟與赤峰交界處(圖片@杔格)▼


進入21世紀,東光村依託於朝鮮族傳統文化,結合自身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夏季是該地的旅遊旺季,外來遊客增加,駐足時間短,流動性強。經過各種措施,東光村吸引了許多從事旅遊經營的人員,因為距離旗裡只有2公裡,所以在這裡工作的人大部分都是在村裡上班,城區居住。當地也開設了東光村與那吉鎮之間的2路公交車,發車頻率15分鐘一趟,僅花10分鐘便可以從村裡到達城裡,在方便當地人工作的同時,也方便了遊客。


隨著旅遊資源的逐步開發,當地鼓勵發展各種富有朝鮮族文化特色的農副產品,及其引申出的特色產業,比如註冊品牌的加工廠有新發米業、振興酒業,韓式泡菜廠等企業。說不定你平時吃的辣白菜就產自內蒙古。


民居建築文化方面,旅遊開發以前,村內居民多是朝鮮族傳統的苫草房屋,現在大多是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白牆青色琉璃瓦的磚瓦結構房屋,和青瓦臺具有一定相似度。


新民居,貌似農家小院

(圖片@用戶晴轉多雲 / 圖蟲創意)▼


當地也不忘提升自己的文化氛圍,已建設了自治區唯一的朝鮮族民俗博物館,作為朝鮮族民俗教育基地,希望朝鮮族傳統民俗文化得以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文旅行業雖然在新發鄉蓬勃發展,但在當今東光村朝鮮族人口流出的形勢下,大多數年輕人選擇去往中國的大中城市以及韓國就業務工經商,農業經濟不再是這裡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當地朝鮮族村民直接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現象幾乎不再存在。


生產模式的變化也影響了當地文化。在這裡,朝鮮族傳統慶豐收的節慶活動和娛樂項目隨之消失,水稻種植文化作為傳承朝鮮族文化的根基地位遭到破壞。


最為明顯的就是在朝鮮族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他們的服飾與漢族基本無異,僅僅在重要的節日或禮儀場合會身穿朝鮮族傳統節日服裝。至於文字語言方面,當地幾乎僅有老一輩的人能夠完全書寫和聽讀朝鮮語,年輕一輩的多數居民只會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語,但不會書寫諺文。


還是能夠見到一些諺文

(圖片@用戶晴轉多雲 / 圖蟲創意)▼


估計新一輩的朝鮮語水平已經退化到韓劇愛好者的水平了。


雖然民族特色文化的軟實力方面隨著社會發展有所消退,但是作為旅遊產業的硬核設施,可是在這裡得到了巨大的加強。


這要從2009年說起。這一年開始,新發鄉政府所在地正式由旗裡搬遷到了東光村,當地加大了對東光村的投資力度,將著重打造朝鮮族特色民族村寨,目的是吸引更多外地遊客前來參觀。


一處具有朝鮮族風情的小鎮

(圖片@用戶晴轉多雲 / 圖蟲創意)▼


2010年10月,當地在那吉鎮的阿倫大街開始動工建設進村公路金達萊景觀大道,次年即竣工,在景觀大道與大街北出口的銜接處修建門樓,是最具有朝鮮族特色的標誌性建築,屋頂為飛簷式結構,門樓的正上方分別用漢語和諺文書寫「內蒙古朝鮮族第一家園」,從景觀大道起點到門樓共99米,正是一個吉祥數字。

 

2011年,開始建設更多標誌性的景點,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七彩廣場和稻香湖。


七彩廣場附近

(圖片@用戶晴轉多雲 / 圖蟲創意)▼


七彩廣場的命名源於朝鮮族崇尚陽光色的傳統習俗,賦有「幸福、美滿、吉祥」的美好寓意。由於廣場中央建有象徵民族團結、守望相助的三和雕塑,周圍呈輻射狀鋪設彩磚,像一條舞動的七彩巾。廣場東側,設置露天舞臺,方便人們在重要節日時,舉辦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慶活動和歌舞表演。


廣場西側就是稻香湖,與用於灌溉稻田的水渠相連為其蓄水,湖上建有景觀橋和景觀涼亭(共七座)。同時在湖兩旁還建造有方便遊客觀賞的伽倻琴長廊,這個名字來源於朝鮮族傳統樂器伽倻琴和洞簫的組合而成,具有歌舞昇平、太平盛世的美好寓意。


雪中的稻香湖

(圖片@用戶晴轉多雲 / 圖蟲創意)▼


湖的對岸還有一座景觀水車,這個創意是由過去朝鮮族農民用水車轉動產生的動力來帶動「椿」製作打糕而聯想設計。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景觀都安裝上了彩燈,在晚上可以為東光村營造美麗的夜景,星光璀璨,不亞於各地的網紅薰衣草。


其實,東北的朝鮮族聚居區也不僅僅存在於中朝邊境一線的延邊地區。深入東北腹地,還有更多零散的朝鮮族鄉鎮以及村落。在這裡品味朝鮮族風味,體驗自然與延邊或是朝鮮半島本地大不一樣。



參考文獻:

劉慧心.東光朝鮮民族村社會變遷歷程與民族村寨建設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2018.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用戶晴轉多雲 / 圖蟲創意

相關焦點

  •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地球知識局
    今日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東部有一座以牛羊肉和火鍋知名於全國的小城——阿榮旗。這是一處很有蒙古族地域風情的小城,非常符合人們印象中對內蒙古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風情的想像。然而有些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它的城區周圍,竟然有著內蒙古唯一一處朝鮮族民族鄉,這裡生活著東亞最有農耕經驗的族群之一。
  • 通訊:去韓國「串門」的內蒙古朝鮮族民眾
    李愛平 攝中新網烏蘭浩特9月4日電 題:去韓國「串門」的內蒙古朝鮮族民眾中新網記者李愛平「我們這裡的村民去韓國就像『串門』一般。」9月4日,57歲的李太允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因為語言相近,村裡不少人都有過在韓國務工經商的經歷。」
  • 興安家禾給你講講朝鮮族和大米的故事
    在全球抗疫的今天,尊重自然、愛惜能源在此刻更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環球如此涼熱,這更加要求人們不僅要有敬天愛人的操守,更要有對事物追本溯源的觀察思考。 疫情期間,最受歡迎的韓劇莫過於Netflix奈飛公司出品的《王國》了,裡面還原了朝鮮王朝光海君時代的一樁樁一幕幕,宮鬥與博弈,末世與希望,無疑令觀眾大呼過癮。
  • 「中國體育彩票」杯東北朝鮮族足球聯誼落幕
    由東北朝鮮族足球聯誼會主辦,哈爾濱代表處、牡丹江代表處、延邊代表處、長春代表處、吉林代表處、瀋陽代表處、大連代表處、內蒙古代表處等東北朝鮮族足球聯誼會各代表處承辦,龍井海蘭江足球訓練基地協辦,延邊體育彩票管理中心贊助的
  • 羅永浩也是朝鮮族?朝鮮族出了哪些名人?
    羅永浩原來是朝鮮族,家鄉是吉林延邊和龍。其實近些年來,中國朝鮮族在政治,商業,科技和演藝,教育,體育等各行各業都有非常多突出的代表人物。下面給大家簡單盤點一下:1.崔健崔健,被稱為「中國搖滾教父」,1961年8月2日出生於北京,朝鮮族,中國內地男歌手、音樂人、電影人。1986年一曲《一無所有》,宣告了中國搖滾樂的誕生。5. 金星金星,1967年8月13日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朝鮮族,中國舞蹈家、脫口秀主持人。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朝鮮族服飾!
    此外,還有14.8萬多朝鮮族散雜居於北京、山東、內蒙古、河北、天津等地。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朝鮮族人口由傳統居住地東北三省遷往京津地區、黃河下遊、長江下遊、珠江下遊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朝鮮族服飾朝鮮族服飾,朝鮮族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發揚、促進世界各地朝鮮族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社)日本朝鮮族文化交流協會 金山張虎會長
    記者:據悉,您在今年2月22日,成立了一般社團法人日本朝鮮族文化交流協會。而據貴社官網介紹,貴社主要是從事國際貿易和技術交流的事業,為什麼想到要把精力放到朝鮮族文化交流相關方面來?另外,由於朝鮮族有文化語言優勢,除了會朝鮮語,還會漢語,日語。所以朝鮮族的日語說得很地道,在街上你碰到一個朝鮮族和日本人交流,很多時候你分不出哪個是朝鮮族。當然這是從年輕人這一代來說。
  • 大中國之--朝鮮族
    朝鮮族的勤勞、樸實、潔淨,最初的梨田種稻,安穩平靜的田園生活原貌,那種濃鬱的民族風情,依舊是他們所喜愛和嚮往的。孩子們能夠深入了解朝鮮族的歷史和現狀,學習朝鮮族的文化,繼承發楊本民族的傳統,我感到欣慰!學習考察,很有必要!
  • 走進中國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吉林延邊
    走進中國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吉林延邊——  金達萊漫山,團結情滿懷  「開呀麼開呀滿山開,長白千裡盡春暉,花呀麼花呀那金達萊花,為什麼開得這樣多,這樣美……」  一首民歌《金達萊》唱出了延邊人民對金達萊花的熱愛之情。在這裡,金達萊花的圖案、雕塑隨處可見。
  • 延邊朝鮮族孩子上漢族學校怎麼了?
    近日,有市民通過延邊12345·百姓熱線(問政)平臺諮詢:朝鮮族孩子怎麼上漢族學校
  • 大連市朝鮮族企業家協會會員產品公益特賣會暨排球聯賽通知
    【通知】茲定於9月13日,在大連市朝鮮族學校舉行《大連市朝鮮族企業家協會會員產品公益特賣會暨排球聯賽》。本次大會由大連市朝鮮族企業家協會舉辦,以交流、聯誼、互助、公益的目的而舉行,屆時將進行製造業分會及其他分會<會員單位庫存服裝及日用品公益特賣會>和分會為單位進行的<大連朝企協排球循環賽>。
  • 延邊朝鮮族的特色美食
    「醬木哩」的主要原料是五花肉、小白菜、黃豆芽、土豆、海帶、豆腐、平菇、西葫蘆、尖辣椒等,以朝鮮族的大醬代鹽,不加也不用豆油暴鍋,加水直接燉熟,不加味精,即可食用,在延邊有個說法:「三天不吃醬木哩,渾身就沒勁」。
  • 朝鮮族民族心理的歷史演變
    在朝鮮族的民族心理中,既有中華民族整體的文化心理特點,又有中國其他民族以及韓國、朝鮮的朝鮮族未有的獨特價值觀和心理行為模式。朝鮮族的民族心理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民族情感升華,民族意識由覺醒轉向行動,民族自覺性得到了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朝鮮族人民參與到民族解放鬥爭中來。
  • 說說朝鮮族——「鮮族」這個稱呼是對朝鮮族的不尊重
    中國的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地區和東北三省各區域。他們的語調也有所不同。韓國語中出現了很多外來語,是直接用英語音譯的。而在朝鮮則很少用外來語。為什麼對朝鮮族不應稱「鮮族」呢?在解放前的日偽統治時期,日本帝國主義者侵略朝鮮,吞併朝鮮,對朝鮮實行殖民統治,歧視朝鮮民族,實施「皇民化政策」,要同化朝鮮民族。
  • 韓國黑幫電影中的中國朝鮮族,遠道而來的神秘力量
    在韓國的黑幫電影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在中國遠道而來的神秘偷渡客,這些人雖然看上去其貌不揚,甚至有些人顯得較土,但卻是電影中神一般的戰鬥力的存在。我可是哈爾濱張謙蛋,這句話出自2017年的電影《犯罪都市》。張謙是原中國某社團雙花紅棍,要帳跑到了韓國,讓欠錢的人把他老大叫來,幾句不合就把老大搞死了,並把毒蛇幫吞併了,接著一步步蠶食本地的幫派勢力。
  • 瀋陽為何會有大規模朝鮮族聚居區?民國時西塔街的舊日風貌
    今天瀋陽西塔地區,已經成為了東北除朝鮮族自治州、縣以外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區域,在吸引著大量遊客前往的同時,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朝鮮後裔為何會在瀋陽憑空出現如此大規模的聚居。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半島以後,大量的日本人遷入中國東北。
  • 詩人尹東柱國籍之爭的背後:中國朝鮮族與韓國公民彼此仇視
    中方官員勃然大怒下文將詳細說明,中國朝鮮族與韓國公民對待彼此究竟是什麼樣的心態,為什麼會導致今天的局面?因此九十年代韓國公民們第一次接觸到中國朝鮮族時直接會把後者當作韓國人,並毫無忌諱地在一些問題上指責中國的不是(囧)。過去的韓國文獻裡會寫著「延邊地區韓國人的自治」云云。當然這是當時了,現在大面積接觸過中國朝鮮族後,韓國人已經不會這樣了。事實上時至今日也偶爾會有不少韓國人(多為沒深入接觸過中國朝鮮族的韓國人)會去試圖勸服一個中國朝鮮族後者就是韓國人。
  • 選手跳朝鮮舞引韓國網友不滿,難道他們不知道中國朝鮮族的歷史
    其中有一組是街舞與朝鮮舞的融合,舞臺效果非常好,選手說這就是中國的街舞,但隔壁韓國網友卻坐不住了。有韓國網友評價:「中國國家那麼大,都沒有在舞臺上展現的傳統嗎,為什麼搶了別人的東西?」韓國網友的意思很明顯,選手不該在舞臺上跳朝鮮舞,朝鮮舞是他們的。但其實,中國56個民族裡就有朝鮮族啊,韓國網友真應該去看看歷史書了。
  • 為什麼內蒙古大學校史上第一次校務會的地點是在北大開的?
    提起內蒙古大學,本地人會略帶自嘲的說還好有一個211的大學。其實,不管是不是211,學校裡面的終究是學生本人,難道211裡面的不用學習?所以坦白的說,211的起點是比普通學校高,所以普通學校的學生更要不斷完善自己,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啊!
  • 中國有蒙古族、朝鮮族、俄羅斯族,為什麼沒有日本的大和民族?
    另外我國曾與朝鮮在上個世紀的領土爭端,到了新中國建國那會兒,還是在我國境內保留了朝鮮族的存在。但是讓人覺得非常奇怪的一點就是:在中國數以千年的中日歷史淵源中,為什麼卻唯獨少了一個本不該缺少的日本大和民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