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季的時候,很多青少年選手都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去上大學還是轉為職業。沒有人真的能夠預測未來,我們只能看看其他網球選手走過的路,再根據現在網球發展的現狀,然後去為將來做出正確的選擇。
如果選擇上大學,進入一個有著悠久網球傳統的高校,你可以獲得獎學金,在校隊打球的同時還可以接受大學教育,但是,在高校接受4年教育後再去職業網壇闖蕩,對於只有10年左右職業壽命的網球選手來說,也許已經有點晚了。
「是的,99.9%的選手應該選擇去上大學。」儘管自己成為0.1%中的一員,吉姆·考瑞爾(註:職業排名曾到達世界第一,獲得4個大滿貫冠軍)還是認為上大學是絕大部分青少年選手的最佳選擇。考瑞爾說:「除非你在青少年比賽中展示出了超強的統治力,不然你最好還是在高中畢業後先去上大學。」
在青少年時期,考瑞爾的排名並不是很高,但他在1986年和1987年連續兩年獲得在邁阿密舉行的橘子碗比賽18歲組的冠軍,這也為他迎來了一個絕佳機會,他加入到了波利泰尼的職業隊伍中,並轉為職業選手。
「在1987年秋季高中畢業時,我剛剛17歲,我的父母覺得我去打職業還是太小了點。」考瑞爾說:「這時,尼克找到了我,說可以資助我免費參加職業比賽,對我來說,可能一輩子就只有這樣一次機會,這也是我放棄大學直接參加職業比賽的主要原因。」
哈勒·希奧弗(Halle Cioffi)來自田納西州,與考瑞爾同齡,她選擇了與考瑞爾不同的道路,在秋季高中畢業後直接進入佛羅裡達大學。她同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當年,她幫助「鱷魚」(佛羅裡達大學的吉祥物)獲得美國大學體育聯盟(NCAA)網球聯賽的團體亞軍。之後,她決定去歐洲嘗試參加職業巡迴賽,但希奧弗一直保持業餘選手的身份,因為她覺得這種靈活的參賽方式非常適合自己,如果職業戰績出色,她可以順勢轉為職業;如果戰績不佳,她可以繼續回到大學中。
與考瑞爾和希奧弗相比,大衛·威頓(David Wheaton) 的情況又有些不同。1987年,他獲得美網青少年賽的冠軍,全美青少年排名第一,ITF世界排名第二,他同時獲得常春藤名校史丹福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他因此面臨兩難的選擇。「斯坦福不是那麼容易進去的。如果我直接轉為職業,我覺得自己在精神和心理上還沒有完全準備好。於是我決定在大學學習一年,等我足夠成熟後再去打職業。」進入大學後,大衛·威頓和隊友一起贏得了NCAA網球男團冠軍。大一結束後,他得到了贊助商提供的合同,隨後轉為職業球員。
在美國,更多的青少年選手都像大衛·威頓一樣,儘管在青少年時期戰績顯赫,但最終還是選擇保留業餘球員身份,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與普通學生相比,出色的網球成績往往能夠讓他們更容易受到名校的青睞,並且在申請大學獎金學方面具有較大優勢。
「對我來說,這並不是艱難的選擇。」青少年時期,傑夫·格蘭特最高排名為全美第26位,他獲得了杜克大學的網球獎學金。「我認為大學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在青少年時期轉為職業,如果得不到贊助商的支持或者遇到傷病等意外,你的網球前景將無比艱難;但如果你選擇的是進入大學,那你會有更多的選擇。大學會幫助你更加全面的發展,並且你可以參加大學網球聯賽,在大學待上兩三年後,你基本可以確定到底哪條路最適合自己的,如果你足夠出色,這時你就可以從希望賽打起然後慢慢轉為職業。」
除了考瑞爾以外,張德培是另一個直接從青少年選手轉為職業球員的成功典範。他在青少年時期就以業餘選手身份獲得過幾千美元的獎金,但由於他沒有轉為職業,他也無權獲得這些獎金。在轉為職業前,他的世界排名已經高達163位,成為當時排名最高的業餘球員。
張德培在青少年時期幾乎找不到任何對手。對於他來說,直接從青少年直轉為職業顯然更為合理。像他這樣的天才型選手,如果選擇先上大學,在大學畢業後再闖蕩職業網壇,也許就會為時已晚。
結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球大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多年前,職業網球選手在20歲左右可以贏得大量的獎金和贊助合同,但現在幾乎很少有選手在20歲前成為贊助商的寵兒。現在,24到35歲是職業選手的黃金年齡。所以,青少年選手應該知道,99.9%的選手應該選擇去上大學,當然,如果你是像張德培、阿加西、桑普拉斯這樣的天才,直接轉為職業無疑更為正確。
Tips:青少年轉職業需要考慮的三個因素
1、青少年時期戰績非常出色。一般來說,青少年成績越出色,越有可能在轉為職業後獲得成功。羅迪克、阿扎倫卡等選手在青少年時期都曾登上青少年世界排名第一位置,轉為職業後不久便成為一流選手。
2、贊助合同。如果有贊助商願意提供贊助,不僅可以減少選手在參賽上的經濟壓力,還能獲得訓練和參賽等方面的幫助。莎拉波娃、伊萬諾維奇等選手都在青少年時期獲得了贊助合同。
3、組建團隊。成熟穩定的團隊是網球選手成功的關鍵。教練、經紀人、體能師構成的完整團隊,將幫助選手在轉為職業後順利度過適應期,迅速提高球員職業排名。
(文/尼克·波利泰尼)